唯識宗獨特的八種戒,就是與人天乘和獨覺乘不同的八種戒。

首先我們要知道唯識宗、人天乘和獨覺乘是不同三種境界。唯識宗是大乘佛法之一,唯識宗就是以「萬法唯識」的觀點,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吾人如何循序漸進斷除執障、趨向悟道證果的途徑。

人天乘是本教九乘最底乘,即教導眾生修習三皈、五戒及十善,由此功德往生人道與天道二善道中。此人天乘較聲聞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容易成就,對於接引懶惰怕苦求安逸的眾生是一方便法。

獨覺乘是小乘佛法之一,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經驗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細,最後發現「我」只不過是五蘊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緣追究苦的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的無明。獨覺乘了知人無我、法無我,但仍然主張最微細心是一切經驗的實質,在此基礎上依靠自己的悟性發現見和道,所以稱為獨覺。

唯識宗、人天乘和獨覺乘之間的戒、見、修、行、果都不一樣。特別是在戒方面唯識宗有獨特的八種戒,即:兩種三聖思想、四種無記轉善法、懺悔及迴向。

唯識宗的兩種三聖思想

唯識宗的思想分類有很多,與人天乘和獨覺乘不同的思想就是三聖思想,即:前行及發心的思想,正行及實際行動的思想,後行及迴向的思想。這三聖思想用兩種方式來講述:淺顯三聖思想和深奧三聖思想。

其一,淺顯三聖思想:前行、正行及後行。

(1)前行:我們所修煉的菩提行道教誨之中,唯識宗對於空性比較看重。因此,修煉菩提行道的前行,必須要修行空性。如何修呢?唯識宗聖經的思想就是「萬法唯心造」,心識以外諸法皆空,對空性的心性無造作地去思維,長時間地去修行。這種心性中沒有任何造作、命名、概念化的方式,長時期安住於這種狀況。

(2)正行:前行的這種安住到一定程度會有少許的自如,這時把一切眾生作無量平等的對境去想,願一切眾生得到快樂的慈心,願他們離於痛苦的悲心,離苦得樂的喜悅心,這四種心叫做四無量心,也就是淺顯三聖思想之中的正行。

(3)沒有修好四無量心的話很難發起菩提心,修完四無量心有了一些感受以後,我們可以發「救度眾生,為一切眾生得解脫及成就佛」的大願及菩提心。《耶赤續》中云:「加行是修空性,正行是修慈悲,後行是修菩提心。」

唯識宗對於三聖思想的認識和人天乘及獨覺乘對三聖思想認識在根本上不一樣。唯識宗對於三聖思想,首先必須要非常了解空性並證悟空性;而在發心當中,不管我們對空性有多深的了悟,如果不對眾生髮起慈悲心的話,對空性的認識、了悟有可能變得沒有意義。這好比雖有一門特別的手藝,但只是自我娛樂而沒有對別人產生作用,更沒有產生效益;僅僅是自我欣賞,永遠不可能創造出世界的奇跡;只是在角落中自生自滅,只是曾經有過,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經發生過。真正的智慧必須產生作用,而且要獻給全世界。因此,唯識宗的觀點就是:自己了悟了寶貴的空性卻不對世界的眾生髮起慈悲心及四無量心,這等於毫無作用。

我們光了悟空性、發起慈悲心還不夠,還要最後確定志向:一定要達到淨化解脫。不然我們怎能去救度受苦受難的母親及眾生呢?現在我們自身還是充滿煩惱,不斷被煩惱攻擊,無窮的痛苦壓迫著我們,在輪迴之中任何狀況下我們都不快樂——自身陷在泥潭中怎麼去救度他人呢?猶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在輪迴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個生命的艱難,還能感受到每個生命在渴望被關心、關愛,希望消除不如意,消除煩躁不安的狀況。如果我們自身的修為及修煉不能達到一定程度乃至淨化,內心再大的願望也不能對他們產生作用,曾發過的大願就成了以盲引盲。

唯識宗派的發心就是這樣一步步推動過來的。

其二,深奧三聖思想:前行、正行及後行。

(1)前行:首先對空性有所了悟,發現了希望,看到了光明,這給了行者極大的鼓舞,這就是唯識宗的空性及見解;這時候想到了其他母親及眾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希望眾生都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都能進入理想國度,為了他們能達到理想國度而發慈悲心,這就是唯識宗的慈悲及修煉;這時才真正會給予眾生幫助。要真正給予幫助,必須自己先達到淨化,這一系列的推動產生強大的發心,這就是唯識宗的發心及行為。空性,慈悲、發心三種功德的並行成為深奧三聖思想之中的前行。

(2)正行:在了悟空性的心、仁慈善良的心、發菩提的心等三種心力的推動下,行者開始堅定不移地修六般若。如果不了解空性,沒有真誠的慈悲心及發菩提心等前面的堅定信念,很難堅持修到六般若的行為。

(3)後行:一般情況下我們堅持修煉六般若也變為有性有相的形式,而且有時候變成執著性。那麼,我們修煉六般若的最後要把一切的行為,包括六般若,做沒有自他分別、沒有性相、沒有緣故、沒有真實性的觀照,將它們視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有為法及六般若如夢、幻、泡、影,夢指的是非真實的存在,幻是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而已。這些都說明,我們修煉六般若時,不加執著,不加分別,不加著相,不製造另一種性質的輪迴,也不製造另一種思維的觀念,同時再加強對空性的理解,發揮空性的作用。這其中體現著唯識中重要的思維:為了眾生能盡早地坦然面對輪迴;盡早明白輪迴的本質而不受障礙,了解到一切僅以顯現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本質如實存在;為了讓眾生得到幫助,同時讓自己達到解脫,不斷用六般若修行,修行六般若的過程不執著及不妄想,不加執著及不加著相。

《耶赤》經中云:「加行空悲精華,正行六度般若,後行無相無形。」這種修法不僅僅是學佛及修道之人需要的,也是整個人類所需要的。因為,這些能夠增添我們福報,開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知道我們存在及生存下去的意義,同時明白這些行為是利他和利己的行為,是感動別人、感動人類,感動世界的行為。

對於一般行者來說,他們認為這一切與輪迴相反的、相對的行為都是正面的,但無論是輪迴,還是相反的行為在空性當中都是同等及平等的。什麼叫做同等?什麼樣叫做平等呢?同樣禁不起追究,同樣禁不起觀察,我們要把一切都看作是夢幻泡影,這樣我們的修行才有可能變為圓滿,不落入「修行的輪迴」,這就是同等。從世間的法來說,比如政治、社會或經濟地位處於同一水平叫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