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了我肯定會去扶

大家都清楚,前不久,廣東佛山一名2歲的女孩小悅悅,走在路上時,被兩輛車先後碾過。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七分鐘內在她身邊經過的18個路人,有騎三輪車的,有騎摩托車的,還有走路的,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沒有一個去救她。後來,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她抱到路邊,並找到了她的媽媽。不過,事後經過醫院的全力搶救,小悅悅仍然離開了人間。

一個小孩被車撞了,這種不幸和意外並不罕見,但小悅悅真正悲慘之處,在於路人的見死不救。現在很多人極端自私,從小在家裡、學校裡學的,就是怎麼樣維護自我的利益。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精神和美德,不知從何時起,已在我們身邊悄然褪色,現今人們更推崇的信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日本在報道這個事件時,認為中國過於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忽視了社會道德的建設,才導致了小悅悅悲劇的發生。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光有物質財富是不行的,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

然而遺憾的是,如今小學到大學的課本裡,強調應懂得為人處世、接人待物、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可以說屈指可數。北大教授張維迎也發出感慨說:「中國整個幾十年的教育是失敗的。這個失敗在於,教育在培養人時,沒有注意培養人的自主創造性,沒有注意培養人的道德。」

正因為如此,前不久,新聞上還出現了「13億人扶不起一個老人」的悲哀。說是一個88歲的老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地方,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來,但力氣不夠。他躺在地上一個小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但就是沒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家人獲悉後,才送往醫院救治,但老人終因呼吸窒息死亡。

那麼多的旁觀者,為什麼不上前去幫他呢?就是因為他們害怕。現在新聞時常報道,某某老人摔倒之後,有好心的人去扶,結果不是他撞的也賴上他了,最後還要打官司賠錢,所以,誰都不敢再向老人伸援手了。

面對這種現狀,北大副校長吳志攀站出來,對北大學子說了一句話:「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短短的這一段話,立即就紅遍網絡,引發了各種響應和支持。不過也有些人覺得,如果我們缺乏應有的良知,凡事都要依賴法律的保護,那實在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對此,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丁兆林也認為:「13億人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套用一句不大合適的話說,中國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在這種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盡管他這樣說,但現在人們還是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如果看見一個老人摔倒了,自己去扶還是不扶?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後若是遇到這種情況,你們願意扶的請舉手——

不願意扶的人,當然也有自己的理由。正如剛才所說,假如你去扶了,也許被他反咬一口,甚至到了法官那裡,法官也說:「不是你撞的話,幹嘛要把他扶起來?」曾經出現的這種糊塗判決,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想像,這也恰恰是當今道德淪喪、信任危機的一種體現。

……

剛才我講「小悅悅事件」時,問你們看到老人摔倒了,會扶還是不扶?或許有人在心裡嘀咕:「你讓我們都舉手了,那你自己遇到會怎麼做呢?」對我而言,肯定毫不猶豫去扶。扶了以後,倘若被別人冤枉了,跟我打官司要醫藥費;甚至他死了,要我給他償命,那我也認了。這是做人的基本良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就置他人的生死於不顧。

記得美國偉大的總統羅斯福,一次他家中被盜,丟了許多東西。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回信說:「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心中很平靜,因為:第一、竊賊只偷走了我的財物,並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竊賊只偷走一部分東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故事的重點在最後一句——是他,不是我。所以,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我們也不能做有愧於良心的事。寧可自己受傷害,也不讓別人有危險,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舍棄善良的品質。

現在這個社會,存在著很多複雜問題,人們之所以不敢扶老人、不敢救孩子,也是因為一些新聞媒體的誤導,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他們大肆宣揚個別的惡性事件,以至於如今人人唯求自保,個人主義氾濫成災,人們一看到類似的事件,馬上就避而遠之,生怕一不小心會惹上麻煩。但我們作為有良心的人,尤其是學了大乘佛法的人,見到這種情況時,必須要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