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陀所說之教,謂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

(二)Taoism。以老莊思想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之民間信仰,復受儒家與佛教影響而形成之宗教。道教始自東漢之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其教義系以道家對儒家之反動思想(即「無」之世界觀思想)為基礎,此外又由於不滿東漢王朝之政治,轉而以宗教表現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之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復於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遂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之宗教。然不可否認者,其對儒家、佛教之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365~448),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之教理體系,信徒亦擴展至上階層。經隋、唐、宋三代,儒、佛、道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展。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予儒家哲學以極大之影響。

關於道教之發展,最早系淵源於古代之巫術,及秦漢時之神仙方術,復融合陰陽五行、讖緯、咒術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統,並導入佛教思想而發展之。東漢順帝(125~144 在位)時,張陵倡導五斗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至此道教已逐漸形成。「道教」一詞,則始見於「老子想爾注」一書,其書亦成於東漢之世。漢靈帝(167~189 在位)時,張角之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以「善道」教化徒眾,並以符水為人治病,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與張衡、張魯之五斗米道成為當時農民起義之基礎。

其後有「老子化胡經」出現,鼓吹老子西遊化胡成佛、佛為道教弟子之「老子化胡說」,考其內容,其書乃西晉時之偽經。至東晉建武元年(317),葛洪撰「抱樸子」內篇,整理並闡述戰國以來之神仙方術理論,將道教之思想內容體系化,成為道教之基本典籍。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等人亦曾利用五斗米道組織農民起義。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440~450),嵩山道士寇謙之於魏太武帝(423~451 在位)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參考佛教之儀禮而製訂樂章,誦誡新法,確立道教之國教化,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未久,南朝宋之廬山道士陸修靜(406~477)與梁之陶弘景(456~536)等人整理經書,編著齋戒儀範,道教之理論與組織形式因之愈臻完備,稱為「南天師道」。

至唐代,道教之發展愈加隆盛。陶弘景之法孫王遠知融合南北天師道,成為唐代道教興盛之重要基礎。唐代之歷代君主,廣建老子廟、道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道德經」一科。貞觀十一年(637),太宗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此種「道先佛後」之政策乃成為唐代一貫之方針。唐高宗(650~683 在位)以老子為唐代王室之祖先,並封以「太上玄元皇帝」之尊號,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玄宗(712~756 在位)之時,更進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學,並以老子、莊子、列子等諸典為「真經」。至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於整理道教典籍,而集道教儀禮之大成。呂洞賓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又以斷除貪、瞋、癡取代對劍術之研習,對北宋道教教理之發展影響頗大。宋真宗(998~1022 在位)時,敕令王欽若、張君房等人編輯道藏,其中以「雲笈七簽」一二二卷為代表作,此外亦大建道觀。宋徽宗(1101~1125 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詔令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校定鏤板,刊行全藏,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時道教大盛。

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淨明各宗派逐漸合流,至元代歸併於以符籙為主之「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於山東寧海創立「全真教」,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立「大道教」(後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太一道」,均行於河北,然歷時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極一時。於當時,全真教與天師道同為道教之二大主流。王重陽極力調和儒、釋、道三教之說,去除咒術、迷信之要素,而強調佛教(尤以禪宗)之教理與出家主義。其七大弟子稱為「七真人」,其中以丘處機尤見重於元太祖(1206~1227 在位)。元世祖(1260~1293 在位)時,由老子化胡經而引起一場激烈的佛道論爭,道教失敗,遂於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禁斷道教。由是,道教發展大受打擊,教團勢力亦逐漸衰微。此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明代仍繼續流傳,至清代則漸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勢力興盛時,教團組織每與國家權力相互結合,遂形成特殊階層及專事修道者之宗教;至道教逐漸衰微時,則轉而注重民眾之宗教欲求,處處以民眾生活與日常倫理為基礎,乃有「民眾道教」之稱,同時大量之善書與寶卷等亦應運而出,即所謂民眾道教之經典。

道教主張人類之根本希望在於獲得現世之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為達此一理想,乃積極勸人為善,舉行除災招福、祈禱咒術等之儀式,故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僅其順應性、適應性之幅度擴展,即其信徒階級亦因之增廣。道教之派別雖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與教義仍在「道」,認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並謂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之最高神系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後之民眾道教則或為自然星宿之神格化,或為歷史人物之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學問之神)、呂祖(呂洞賓之神格化)、關聖帝君(關羽之神格化)、北斗神君(北斗七星之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極星之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煉之具體方法有:服餌(服用仙藥)、導引(一種柔軟體操)、胎息(又稱服氣、行氣,係將宇宙之元氣吸入體內,以期不老不死之呼吸法)、符籙(符咒等之秘文)、房中(採陰補陽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之穀類)、內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現存之道藏共有五四八五卷,係由明正統年間(1436~1449)刊行「正統道藏」五三○五卷之後所追加補成者。此外,另有萬曆續道藏、道藏輯要等均為現存之道藏總集。(參閱「三教論衡」612、「佛道之爭」2736) p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