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憂慮不安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每當準備出遊,或是有戶外活動時,我們會擔心遇到壞天氣,擔心明天是否會下雨。這種類似的擔憂在其他事件中也會頻繁發生。擔憂物價上漲,而採購商品;擔憂自己的健康,而服用各種補品;擔憂子女的前程,而準備很多財富。

甚至有些看似積極的活動,其根本也是擔憂的心態。例如有些人會去化妝,會去美容,甚至還會去整容,而實際上是擔憂自己的長相不夠漂亮。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漸漸老去,頭髮變白,牙齒掉光,臉上佈滿皺紋。這種不必要的擔憂會讓我們焦慮不安,喪失對事物的正確判斷。

讓我們看一看佛陀給予的啟示:一天一位失魂落魄的梵志來到精舍求見佛陀。原來他十四歲的女兒因突染重病而命終。禍不單行的他,賴以維生的莊稼,卻又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梵志為此苦惱不已,憂愁恍惚,甚至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他聽人說佛陀能為人排憂解難,於是特地去拜見佛陀。我最疼愛的女兒突然生重病過世,我實在無法克服心中的悲傷,希望世尊能慈悲開示。佛陀為其開示: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梵志聽後心生法喜,即刻化解了喪女的哀痛。

每當出現憂慮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擔憂、不安?這些擔憂真的會發生嗎?其實,對明天的擔憂,往往來自於我們不敢去面對現實中的不完美,或者是想一直保持在安逸的常態中。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外在的事物達到或是滿足內心中的某種形象時,那麼注定會痛苦不斷。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就像天氣一樣,一會萬里無雲,一會烏雲密佈,一會大雨滂沱。這種外在的變化我們是無法掌控的,而要求外在和我們的想法達成一致,這種情況始終是少時,少數。

近代高僧弘一大師的一則故事,可以讓我們體會其中的用意。一次大師外出到一個寺廟。寺廟的侍者有意想試探大師的修為,所以第一餐飯做得特別咸。用齋後,侍者問大師飯菜的口味如何。大師回答說,咸有咸的味道。而第二餐飯,侍者又少放了鹽,做得特別淡。他問大師飯菜的口味如何。大師答,淡有淡的味道。侍者由衷敬佩大師的功夫———無論咸淡,大師都以一顆平常心視之,保持內心的坦然與安樂。

與其擔憂未來的事情,不如想好現在能做到的事情。世界上沒有一條河不拐彎,也不會有永遠一帆風順的道路。人生旅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遇到了,就去解決。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面對現實中的問題。這樣你的生活就會充滿快樂。與其擔心明天是否會下雨,不如學會坦然欣賞雨中別樣的人生,走好當下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