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自我,清楚專注地活在當下

午後的陽光穿透深色窗簾,投射在雲來寺的會客桌上,照映著許潔溪師姐盈滿笑意的臉龐。第一次與她面對面,很熟悉卻有點陌生。熟悉於她經常出現在雲來寺擔任各項義工工作,陌生的是這位義工師姐與法鼓山有著什麼樣的因緣。

談起與法鼓山的故事,潔溪師姐娓娓述說著一段多年前的往事。「五十歲之前,我信仰的是基督教。由於我的曾祖父是基督徒,因此我的祖父、父親,乃至我的兄弟姊妹也都是基督徒。」過去,對於宗教並沒有特別的認知,做禮拜、唱聖歌是從小就參與的活動,習以為常。但是,隨著年歲增長,她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便想藉由宗教來尋找答案。

潔溪師姐深信宗教皆勸人為善,只是覺得自己的生命若有所缺,她渴望著找到正確的解答。於是,嘗試著參與其他宗教的活動,希望透過不同的信仰發現自己生命的價值。然而,卻一無所獲。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潔溪師姐在聯合報的副刊看到聖嚴師父《方外看紅塵》的專欄文章,心想這位法師怎麼談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瑣事,而不是深奧的佛經呢?於是,找來了師父的著作《枯木開花》與《正信的佛教》兩本書,仔細閱讀之後,才漸漸了解原來佛法是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間,也明白了師父弘揚佛法的悲願是來自於「佛法這麼好,了解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

無獨有偶地,朋友知道她心中對生命的疑惑,建議她不妨到農禪寺走走。2004年,潔溪師姐第一次來到農禪寺,並且巧遇聖嚴師父。「當時見到師父,總覺得好像見到自己的長輩。師父是那麼地隨和親切。」回想多年前的情景,潔溪師姐內心的感動自然流露於臉龐。

此後,潔溪師姐便開始護持法鼓山,參與農禪寺的活動,並於次年皈依三寶,加入義工的行列,其後更受了菩薩戒。現已退休的她,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奉獻,於是那裡需要幫助,她總是義不容辭地前往,有時見她端坐電腦前當一位打字義工,有時又看她埋首文件堆中幫忙處理資料,甚至在長青班、福田班或是快樂學佛人的某一個小組中也能找到她的身影。

問潔溪師姐為什麼願意經常到雲來寺擔任義工,她以滿足的笑意回答,「四眾佛子共勉語裡有一句話‘利人便是利己’,我除了在師父的書中獲得啟發外,做義工則是讓我學習成長的機會。」她不諱言過去自己的脾氣十分不好,直來直往的說話方式經常無意中傷害別人,也常為了一點小事而大發雷霆,家庭關係因此受到影響。然而,讀了師父的著作,經常來到法鼓山薰習佛法,在潛移默化中有了不自覺的改變。

有一天,因為參與活動不小心誤佔了他人的席鋪,而引起對方的不悅,這個小小事件卻使潔溪師姐往自我內心深處觀照,「我當時就想起師父的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其實,我的脾氣真的很不好,我想當我發起脾氣來時,身旁的人是不是也跟我現在的心情一樣呢?」於是,她決心改變自己易怒、心直口快的個性,並且對師父的諄諄教誨「 吾日三省吾身,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因此,將「 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功夫。 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這句法語奉為圭臬。而她的自我改變,也改變了她的家庭關係,與父母、先生、女兒的相處更加和樂、親密。現在,一家人不但彼此鼓勵,也一同在學佛的路上攜手併肩同行。

「我經常以師父心靈環保的法語提醒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一路走來,我想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在生活上的改變,因為我學會了檢視自我、學會了將禪修的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清楚、放鬆、專注地活在當下。」這是潔溪師姐在訪談中,給自己的結論。我想,這應該就是身體力行實踐心靈環保,而提升了自我人品的寫照。

對我影響最深的心靈環保法語:

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工夫;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