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並不等於「苦」

一般人常把‘痛苦’連在一起講,分不清‘痛’與‘苦’的區別,多半認為痛就是苦、苦也一定會痛,把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它們有極大的不同。‘痛’ 是肉體上的,例如當身體受到種種折磨、傷害,或是被東西打到、撞到時,神經一定會感覺到疼痛,這是人體的正常現象,否則就不是人類,而是植物、礦物了。根據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也有肚子痛、背痛的時候,這表示成了佛的人,身體還是一樣會有疼痛的感覺。但是佛的心裡不會覺得苦,苦是精神、心理上的。

‘苦’有很多類型,例如‘生、老、病、死’苦:對‘生’的貪戀、執著,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事;看到自己隨著時光流逝而年‘老’力衰、疾‘病’叢生,心裡卻有所不願,也不甘心承受時,就會覺得苦;或是當一個人面臨‘死’亡,無論是自己或是親人過世,心裡都會遭遇很大的衝擊而無法接受,這些都是苦。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還有希望得到某種東西卻得不到的‘求不得苦’,以及由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愛別離苦’與‘怨憎會苦’─無法與親愛的人相聚在一起,卻舍不得分離;或是放不下與怨家的仇隙,卻偏偏時常與怨家相遇。除此之外,像憂愁、恐懼、嫉妒、憎恨、懷疑……等負面情緒,都會讓我們感受到人生是苦的。

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痛是身體上的,苦則是精神上的。身體上的‘痛’,在活著的時候無法解脫,但只要等到死亡、肉體消失之後,痛也就不存在了;‘苦’則是永遠的,因為那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如果在精神上放不下,即使死亡之後,都不得解脫。而且,當我們的心苦到極點時,往往也會引起身體上痛的感受,例如有時我們會說‘心好痛’,但實際上,此時是因為太傷心、放不下,情緒上愁苦的感受太強烈了,才會使人覺得‘心如刀割’,痛到無法承受,但其實那是一種精神上的苦。

然而,如果自己的辛苦有所報償、回饋,就會覺得很安慰,即使歷經千辛萬苦、受盡煎熬,等到苦盡甘來、享受成果時,仍然會樂在其中。由此可見,當感覺不自在時,就會覺得苦;對於未來抱著希望時,就又不苦了。所以,‘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感受,而會隨著外在環境不斷地轉變。

因此,如果我們的心能夠時時刻刻提得起、放得下,隨時隨地面對現實、處理現狀,而不恐懼、不逃避,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盡心盡力處理之後,又能夠不在乎結果,就能保持心情的平靜,不再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