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四種三昧」

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眾多,略言其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又云調直定。眾生心行,常不調、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調、能直、能定,故名三昧。

一、常坐三昧

常坐三昧者,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以九十日為期,獨居靜室,跏趺正坐,蠲除惡覺,舍諸亂想,不雜思惟,係緣法界,一念法界。(系緣是止,一念是觀,法法融攝,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或宿障發動,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號,以求加護。除經行飲食便利之外,時刻相續,無須臾廢;此之三昧,於一期中,若能精勤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障業,顯發實相之理矣。

二、常行三昧

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語般舟,華言佛立。佛立有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為期,終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彌陀佛,心常想阿彌陀佛,或先想後唱,或先唱後想,想唱相繼,無令休息。此之三昧,極能斷除宿障,於諸功德最為第一。

三、半行半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經,七日為期,唯誦袒持咒。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遲不疾,旋竟卻坐,思惟實相之理。若依法華經,三七日為期,但誦本經。故經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若坐、思惟是經,我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梵語袒持,華言秘要。)

四、非行非坐三昧

非行非坐三昧者,前之三種,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雖非行坐,實通行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謂但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限期,心存止觀,念起即覺是也。

附文:圓瑛法師開示節錄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