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的由來

佛教中有一位母親神,造像、畫作中的她身體丰腴,面容圓潤,懷抱小兒作哺乳狀,是公認的孕產婦女與孩童守護神。然而,這樣一位慈悲的母親神,卻有凶神惡煞般的名字——「鬼子母」,因為她曾是一位吞食孩童的惡鬼。驚詫之餘,且隨筆者共同了解這一矛盾的母親神的「前世今生」。

鬼子母這一女神形象,最初產生於健陀羅地區。在健陀羅的鬼子母信仰中,她曾是一位散播天花瘟疫、傷害兒童的疫鬼,被佛陀教化後,世稱「訶利帝」。她在當地被人們奉為「天花瘟神」,接受父母的禮拜,保護孩童免受病痛的傷害。

「鬼子母」的名稱形象,早在兩晉時,早期漢譯佛經中便有體現。在這些譯經中,曾經是惡鬼的訶利帝,因為生育了五百鬼子,被譯作「鬼子母」。然而長期以來,鬼子母僅僅作為鬼道眾生之一被提及,她的故事、來源在早期漢傳大乘佛教的譯經中較為模糊。

直到唐代法琳的《辯證論》中記錄的「張應舍邪,妻疴遂損」一文,講述了晉人張應因愛妻患病,在家設立「鬼子母座」,即安放鬼子母神的神龕,日夜供奉,而終於讓妻子得以痊癒的感人故事,體現了當時鬼子母作為佛教中婦女守護神信仰在民間的流行。

在《大唐西域記》卷二里,玄奘大師到健陀羅國時所記載的「梵釋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窣堵波,是釋迦如來於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才使得鬼子母的來源故事有所依據。

及至北魏時期,譯經《雜寶藏經》中記載「鬼子母失子緣」一事,講述了鬼子母作為外道鬼女如何被佛度化,從而皈依的生動故事,使得鬼子母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佛緣故事·鬼子母失子

鬼子母,是老鬼王般闍迦的妻子。這對夫妻共同生育了一萬名健壯活潑、力大無窮的孩子,其中最受寵的老幺叫做嬪伽羅。鬼子母生性殘暴,凶險不堪,喜歡殺食世間人的孩童。人民深受其擾,感到苦不堪言,因此將這個情況上告給了世尊。

世尊聽後,當即就將鬼子母的幺子嬪伽羅扣在他的佛缽底下。鬼子母發現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杳無蹤影,在七天之內找遍了天下各地,都一無所獲。正在她心急火燎的時候,聽說世尊有一切大智慧,無所不知。尋子心切的鬼子母連忙找到世尊,詢問她的小兒究竟在何處。

佛答道:「你明明有一萬個孩子,就只是失去一個,為什麼還會如此憂苦發愁,到處找尋呢?世間普通人,有的只有一個孩子,有的有幾個孩子,而你卻將他們殘忍殺害,拆吃入腹。」

鬼子母聽後十分後悔,連忙對佛說道:「我如今若是能得回我的小兒子嬪伽羅,我就再也不殺害世間人的孩子。」

佛聽完後,便讓鬼子母看到自己被扣在佛缽之下的小兒子。鬼子母連忙使出全力,想要揭開佛缽,救出兒子,但任憑她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成功,只能再次祈求世尊的寬恕。

看著鬼子母心急如焚的模樣,世尊對她說道:「如果你能發心今後受持三皈五戒,不再殺生,那麼我自會把孩子歸還給你。」鬼子母聽從了世尊的教誨,從此受持戒法,皈依三寶,而佛陀也將孩子歸還。

塵埃落定,佛陀在臨走前不忘叮囑鬼子母:「你往後一定要好好受持戒法。過去的你,曾經是羯膩王排名第七的小女兒,作了許多功德,但正是因為不持戒,你才淪為如今的鬼道眾生。」

從一個傷害兒童的惡鬼,變為婦孺的守護神,鬼子母作為一個母親神,擁有創造和給予生命的偉大母性,卻又曾毀滅他人孩童的性命。這一矛盾的表現,使得鬼子母的事蹟有著傳奇的戲劇性色彩。

在得到佛陀的教化後,「放下屠刀,從善皈依」,鬼子母從取孺童性命的惡鬼,轉化為守護孕產婦女與孩童小兒的母親神。

「鬼子母失子緣」的故事跌宕起伏,終成圓滿,成為元代民間揭缽劇的創作源泉。當時民眾喜聞樂見的戲劇、雜劇多有演繹這位傳奇母親神的佛緣故事,傳達「人間佛教」的普世情懷。

《勸孝歌》言:「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曾經惡如蛇蠍的鬼子母,因佛陀困其小兒而被喚醒母性,將心比心,終被教化。而皈依後守護婦孺的鬼子母神,造像多為慈母哺乳的形象,眼中含笑,懷抱小兒,週身散發著溫柔堅定的母性光輝,守護一方婦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