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觀是賢首宗的觀行法門。賢首宗標立法界緣起論,而正修圓融法界無盡緣起的觀法即是法界觀。換句話說:法界觀為賢首宗的中心觀法,其餘觀法都是環繞著它的。「法界觀」的全文,見於法藏所譔述的《華嚴發菩提心章》中,到了澄觀才把它提出單行,並且把作者題作「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即杜順),又作《華嚴法界玄鏡》闡明它,他的弟子宗密跟著作《注華嚴法界觀門》解釋它。

  法界觀的所謂法界是所觀的境相,觀是能觀的觀智。《華嚴法界玄鏡》說法界觀略有三重,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週遍含容觀。依賢首宗的學說,法界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觀法也應當有四重。但事法界就是宇宙萬有的事相,千差萬別,每一事相都可以作成所觀境,事實上難以一一陳述。《注華嚴法界觀》並且說:「事不獨立故,法界宗中無孤單法故,若獨觀之,即是情計之境,非觀智之境故。」所以把事法界省略,只拿後三法界作所觀,而構成三重觀法。

  一、真空觀。此觀依理法界而立,觀諸法(即宇宙萬有)的本性即空。其為空,非斷滅之空,亦非離色之空,即有明空,其空亦無空相,所以叫作真空。其中又有四種觀法:(一)會色歸空觀,會一切色法歸於真空。因為色法皆從緣生,必無自性,所以色即是空。(二)明空即色觀,闡明真空即是一切色法的本性。因為這是二空無我所顯的真如理,不是斷滅之空,所以空即是色。(三)色空無礙觀,是說色法全體不異真空,色不盡而空現。真空全體不異色法,空即色而空不隱。所以現色不障於空,現空不障於色。即色可以見空,即空可以見色,空色二法無礙一味。(四)泯絕無寄觀,是說此所觀真空,不可以說即色不即色,也不可以說即空不即空,迥然一體,絕諸對待,無語言可托,無文字可寄。

  二、理事無礙觀。此觀依理事無礙法界而立,進而觀諸法事和真如理——宇宙森羅的事相和宇宙萬有的理性,互相交絡,無礙融通。此理事融通不二不一的關係有十門:(一)理遍於事門,顯性只真理遍於一切事法,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二)事遍於理門,顯事法都遍理性,不壞一塵即遍法界。(三)依理成事門,所有緣起都無自性,事法並無別體,妄因無性而理得成立。(四)事能顯理門,由一切事法都是依理性而成,所以事法空虛而理性真實。由於事法空虛,全事法中的理性,挺然露現。(五)以理奪事門,一切事法既都是依理性而成,那就無事可得,只一真理平等顯現。(六)事能隱理門,真理隨緣而成事法,雖事能顯理,而事有形相,理無形相,事既和理相違,遂令事顯而理不顯。(七)真理即事門,凡是真理,必非但空出於事外,全體即事才是真理。 (八)事法即理門,一切事法皆從緣生,緣生必無自性,無自性所以全體即理。(九)真理非事門,理是真、是實、是所依,而事是妄、是虛、是能依,彼此互異,所以即事之理非即是事。(十)事法非理門,事是相、是能依,而理是性,是所依,彼此互異,所以全理之事非即是理。此上十義,同一緣起。理望於事,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

  三、週遍含容觀 此觀依事事無礙法界而立,更進而觀以同一真如理為其本性的一一事法,遍攝無礙、彼此涉入,同時互為能所。無所不在叫作週遍,無法不攝叫作含容。此觀也有十門:(一)理如事門,真理無分限,既全為事法,就也如事法而有分限,有顯現、有差別、有大小,一多變易乃至無量無盡。(二)事如理門,前事遍於理,即是事不異理,然事法有分限,既與理非異,就也隨理溶融,一一事法,皆如理的普遍廣大,徹於三世,常住本然。十門展轉相生,而事理相如二門是總意,能成如下八門。(三)事含理事門,此門說事法與理非一,所以一事法而能廣容一切萬有,如一微塵而能容攝無邊法界。(四)通局無礙門,由事法與理非一即是非異,所以一一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由事法與理非異即是非一,所以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五)廣狹無礙門,由事法與理非一即是非異,所以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事法與理非異即是非一,所以微塵不大而廣容十方法界。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六)遍容無礙門,是說一望一切互有相攝相入的關係。普遍即是廣容,廣容即是普遍一望一切,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 (七)攝入無礙門,入即普遍,攝即廣容。入它即是攝它,攝它即是入它。一切望一,同時遍容攝入無礙。(八)交涉無礙門,一望一切,有攝有入。此有「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一入一;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四句。一與一切,同時交涉入無礙。(九)相在無礙門,是說一切望一,也有入有攝。所攝與所入,彼此俱在,所以叫作自在。也有「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四句。一切與一同時交無障無礙。(十)普融無礙門,是說一切及一更互相望,一一具有前面的兩重四句,普融無礙,主伴重重,無窮無盡。總融前面的九門,彼此不相障礙,所以叫作普融無礙。以上週遍含容觀十門,是依澄觀在《華嚴法界玄鏡》中所述。但澄觀在《華嚴疏鈔》等撰述中解說週遍含容觀時,卻不舉此十門,而用法藏所立的十玄門來替代它。

  (黃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