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Brahman。音譯梵摩、婆羅賀摩、勃[口*藍]摩、跋濫摩。意譯寂靜、清淨、離欲。(一)為印度正統婆羅門教思想之最高原理。據梨俱吠陀(梵 Rg-veda)之記載,祈禱主(梵 Brhaspati)為最上神,是由祭司支配者演變為宇宙之創造神,為宇宙生成原理。又據梵書(梵 Brāhmana)文獻之創造神話中,為形成新的萬有根本原理,於是融合以上諸原理,演成生主(梵 Prajāpati),為被崇拜的根本神格。初時,梵,意指吠陀之讚歌、祭詞、咒詞等,同時被視為其本質即神秘之力量。自吠陀至上、祭祀萬能之梵書時代以降,成為世界根源之創造原理,被視為生主的創造物之一。爾後兩者又被視為同一,其後,生主作為人格神之色彩淡薄,逐漸為單純之世界原理而存立,隨著梵之崇拜興起,梵代替生主為世界萬有之原理,而生主被視為依存於中性原理本有之梵(梵 Brahman svayajbhū),並位居其下位,遂以梵為主體,展開宇宙創造說。宇宙最高之原理梵成立後,對之深深探究與思索之結果,確立梵與我(梵 ātman)一體化之梵我一如說,此為奧義書(梵 Upanisad)泛神論哲學之中心觀念,遂成為貫通印度宗教、哲學思想之根本思想。(參閱「婆羅門教」4464、「梵我一如」4633)

(二)梵具有清淨之義,從事清淨之行,尤其指斷淫慾之事,稱為梵行;行淫慾者,稱為非梵行。清淨之十戒,稱為梵淨十戒。佛、菩薩美妙之音聲,稱作梵音聲、梵聲、梵音;其響稱為梵響。梵音相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清淨法身,稱為梵身。佛堂伽藍又稱梵剎、梵宇、梵閣,寺院之吊鐘一稱梵鐘。佛學又稱梵學,印度又稱梵土。梵行先生為僧之異稱,梵儀指僧侶之威儀。

(三)意指梵語。例如,以梵語譔寫之典籍,稱作梵本。梵夾指以貝葉書寫成之梵字經典。

(四)意指梵天之略稱。色界諸天離欲清淨,總名梵天。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大二五·三一五下):「色界都名為梵,(中略)又梵為色界初門。」 p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