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我們何時修行佛法,就是以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如果你要自私,應當聰明的自私。意思是:如果你要快樂,應當幫助、利益其它眾生,避免傷害他們。那才是確保自己的快樂、使人生成功的最佳辦法。

2.美好的人生和惡劣的人生差別何在?你可以依照佛法的智慧、對菩提道次第和業果的了解;也可以依照貪心、唯我獨尊及自我愛惜,去詮釋人生的好、壞。這兩種論釋自然是背道而馳。貪心認定的好、壞涵意,尤其和智慧詮釋的內涵南轅北轍,這正是困惑所在。

3.一般來說,世間人大都隨順貪心。對他們來說,美好的人生是以外在的發展來衡量的成功:積聚更多、更多的財富、朋友、子女等等,這些外在、看得見,象徵繁榮的東西。便是貪心最重視的事物。

4.從佛法的觀點來說,如果一生都在造善、不造惡,就是美好的人生。如果去年造的善業多於惡業,就是一個好年。

5.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如果積聚的善業能超過惡業,縱使精疲力盡、乃至修行得差點死掉,那一天的人生都是美好的。這是佛教定義的好、壞人生:善業和惡業相對的比例。

6.盡可能的以饒益其它有情之思、菩提心的動機,來度過一天當中的其餘時間。無論你為中心或公司、工廠而工作,盡可能的懷著饒益他人之思、菩提心的動機去做。

7.這樣一來,你的生命就毫不浪費。如果你懷著菩提心的動機而工作、睡覺、做每件事,無論你做什麼,全都變成法行。

8.上班時,思惟:我勢必要覺悟,以引導一切有情覺悟,所以我現在要工作服務一切眾生。如果你是為了養家而工作,那也相當於服務一切有情,如果你不養家,你仍需物質條件以便修學佛法,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

9.工作時,憶念給自己工作的人,觀想他們仁慈。這樣的思惟能避免自己在工作上產生如瞋恚、抱怨、計較等惡劣情緒。

10.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必須學習兩件事。首先是如何做好份內的工作;其次是憶念菩提心的發心,那麼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將變成一切有情成佛的安樂因。

11.當你在閉關,服侍善友或饒益有情上面遭逢困境,如果你堅持下去,你還是在確保人生會美好。道理何在呢?因為你所造的功德,總會帶來好的果報。

12.縱然你發現人生艱困,犧牲了大量舒適、享樂,內心可能沒有得到快樂或滿足,修行佛法必定會為你確保美好的未來。因為你所造的善業,果報將是來世樂,不僅僅一世,而是多生多世。

13.譬如說,你經年累月犧牲現世的大量舒適及享樂,以便過清淨的生活。假如你還沒有舍離貪心,內心會相當苦。因為你的心還沒有清除攀緣今生的貪心,還離不開俗慮,還沒有健康的心,便無法以修行或持戒為樂。但以佛法來看,那還是美好的人生。

14.不管你認為從外在的享樂找到多少快樂、多麼令你興奮,你還是要自問:這樣的快樂是基於佛法的觀點還是自己貪心的觀點?你應該分析自以為是快樂的經驗,而且必須考慮業報。真正快樂的人生必須具有良善的動機和善報,那才是快樂的人生。

15.長遠來說,你會獲得許多快樂、好的轉世,解脫乃至佛果。所以,即使感到修行困難,不能樂在其中,請勿喪失勇氣。

16.為了證得佛果以便利益一切眾生,就要舍離不好的行為,而要努力造作善業。

17.心中有多少力量、多少恆心,就全部把它用到斷除貪慾上去。出離就是修善斷惡,這樣,才有辦法根除貪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