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應作何理解

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為「無所不住」?「生其心」是生妄心,還是生真心、佛心?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這句話是《金剛經》的一句非常重要的經文了,也許是表達著《金剛經》核心的理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首先我們要了解《金剛經》的理念是要破執著的。我們的執著一般是我執和法執。

我們業力凡夫的心是念念攀緣,有六根,就攀緣六塵;攀緣六塵呢,它就會產生六識;妄生分別,耽染,為什麼我們會貪戀、執著?是由於把一切外境——六塵,認為是真實的。那這一念——認為外境是真實的,就會引發我們的執著。這種執著就使我們的心量狹小,就開發不了智慧。

那金剛般若是要了解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緣起就不是本來就有的,自性本空。那自性本空,你知道它是假的,像《金剛經》後面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當我們知道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化、如影的時候,我了知它的空性的時候,我就不會去貪戀它,不去執著它。你破除了貪戀、執著,這就是無住——無所住。那無所住,你就住在哪裡呢?你不執著,你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就住在般若的空性上。

所以「應無所住」,是要讓我們貼近諸法的實相——就是它的空性。但是這種空性又不是斷空、頑空,你還要「生其心」。「生其心」就是我們的願心。我們莊嚴淨土,修菩薩道,這樣的善行你不能不去作。

《金剛經》不斷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四相就是「應無所住」。但是還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其心」。

所以這個「住」的理解,就是執著。告訴我們,你不要去執著。你為什麼會執著、貪戀?是因為你認為它是真實的。現在般若的經典告訴我們,一切法是不真實的,是緣起法,是如夢、如幻、如影、如泡的。我知道它的空性,當然我就不貪戀、執著它。你不貪戀、執著它,你就無住嘛!是這個道理。

但雖然無住,你還要「生其心」。其實我們有時候講,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叫無住生心。因為當你念這句名號的時候,能念和所念孤明歷歷。你念這句名號,心就不再念五欲六塵;不念五欲六塵,就無所住;無所住,當下這句佛號又起來了,孤明歷歷了。本來我們的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由於這個佛號引發了我這個能念的心。這句佛號又能念出來——「孤明歷歷」,這就「生其心」。

所以能夠信願,念這句名號,就是無住生心,就是行深般若般羅蜜,就是與我們自性的薩婆若相應,就是「潛通佛智,巧入無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