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要及時,精進也要及時

佛經云: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豫於日日中轂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轂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轂取乳。而此牛乳即幹無有,時為眾賓或瞋或笑。愚人亦爾。欲修佈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用現代的話說:過去有個很愚蠢的人,將要請賓客們來家裡聚會,想要收集許多牛乳擬作供養賓客之用,而做了計劃:我現在如果預先於每日當中都擠取牛奶,牛奶就會逐漸增多,多了可能就沒地方存放,或者有可能會發酸腐敗了。那還不如就直接用牛肚子來盛之,等到聚會的時候一下子全部取出來,豈不更好!他做了這樣的設想和計劃之後,於是就牽著母牛和小牛犢,把它們倆分開捆縛在兩個地方,不讓小牛犢吃了母牛的奶水。

等過了一個月之後,就設宴把賓客都迎請到家中,這才去把奶牛牽來要擠取牛奶,但是母牛的牛乳已經乾癟得擠不出牛奶了,當時眾多的賓客中有些非常生氣,有些則譏笑他。愚蠢的人也是如此,內心想要修行佈施的時候,也會說:等我的財富廣大富有的時候,那時就做一次性大的佈施。但還沒來得及等到聚集很多財富的時候,這些財富可能就被官府、水、火、盜賊們所侵佔掠奪,或者自己壽命結束了,也來不及佈施,跟那個愚人集牛乳於牛腹的故事一樣啊!

這個故事是用比喻說明了行善要及時,精進也要及時的道理,行善積德如果不及時完成,到以後有可能連行善積德的機會也都沒有了。因為在自己手上擁有的錢財和權力等等,都是無常變幻的,等到失去了後再想以這些便利去做好事就不太可能了。諺語說: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有權有錢都是同樣的道理,只有用來利益更多的人群時,才是用對了地方,否則就是把擁有的財富白白浪費在得失之間,毫無裨益。

佛經裡面說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往往自己只有五分之一的擁有權。這五份就是官府、水、火、盜賊、自己,在這五份當中自己只有一份的機會。如果掌握了恰當的時機可能會得到很好的運用,全部都利用起來。但是如果沒有很好地把握機會,如果被其他四份的主人擁有了,那最後甚至連自己那一份也會失去,比如官府沒收,被水災沖走,被大火所燒,被盜賊侵佔等等。因此,行善最要及時,不要等到手中的錢財都沒有了,才想起來要佈施,甚至後悔當初擁有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早點多修佈施啊!

另外精進修行和成就事業也需要及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