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可以使人拚搏生存

《孟子》裡說:舜帝原來在歷山耕田,30歲時被堯起用,後來成了堯的繼任者。傅說(fù yuè)原來在傅岩為人築牆,被殷王武丁提拔為宰相。膠鬲(gé)起初是販賣魚鹽的小販,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王,後來他又輔佐周武王。管仲,字夷吾,原來是齊國公子糾的臣屬,公子糾和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後,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不但釋放了他,而且任用他為宰相。孫叔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隱居在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任用他為令尹。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虞(yú)國大夫,虞國滅亡後被俘,後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從楚國的奴隸市場贖出來,任命為大夫。

「由此可見,上天要將重任賦予某個人之前,一定會先使他的心志經受磨練;使他的筋骨接受勞累考驗;使他忍饑挨餓,以致肌膚消瘦,飽受貧窮睏乏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是不如意。通過這些磨練,來使他的內心警覺、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能力。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苦悶困擾,反覆思考權衡,而後才能奮發有所作為;這一切展現在外表上,抒發到言談裡,才能被人了解。如果一個國家,在內沒有堅持法度的臣屬和輔佐領袖的賢人,在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禍患,往往就會導致滅亡。

「這樣就會使我們明白,憂患可以使人拚搏生存,而安樂則導致萎靡死亡。」

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練。只有不畏艱險,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裡成長,培養不出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往往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導致滅亡的結果。所以孟子得出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鬥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磨練自己,通過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問題和缺點,痛改前非,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們的國家處在安定發展時期,優越的生活環境,使我們中的很多人普遍存在著對挫折困難適應能力差的弱點。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細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提倡自覺磨練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練,才能把握住成功的機會,成為社會的棟樑。

我們這個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磨練。希望大家都能以古聖先賢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拚搏向上,在痛苦和汗水中得到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