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殊恩中之殊也

疏文:而於其中,復出念佛一門。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會之歸實。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蔭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又殊恩復含二義: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釋尊一代時教,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談經三百餘會,通途佛法號稱八萬四千法門。而於此通途佛法之中,更標出念佛之特別法門。此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或謂「門餘八萬四千」(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意謂淨土特別法門為正門,其他通途法門為門餘。或謂「教內真傳」,或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諸祖如上稱謂,慧眼獨具,同一呼吸,同一語言,堪為正法眼藏。

此念佛一門,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不論大根小根,上自等覺菩薩,下及悠悠凡夫,乃至五逆十惡之人,但信願稱名,不假方便,悉能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往生極樂蓮邦。而與華嚴時釋尊演大華嚴圓滿修多羅純接上根、下根絕分相比較,便能突顯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不共特質。

又淨土法門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不必經過方等時的彈偏呵小,無勞般若時的淘汰執情,但能深信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願生彼土,悉得往生。不必如法華會上,等待眾生根機成熟,方乃會三乘歸一乘。二者相較,亦彰顯念佛法門圓頓直捷之特質。

淨業行人信願稱名,但得往生彼土,蓮華化生,即為阿鞞跋致菩薩(不退轉位)。按通途佛法修因證果而論,不退轉菩薩至少為圓教初住位,破一品無明,分證涅槃三德,是為法身大士。初住菩薩便可於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遠遠超勝藏教佛果(藏教佛須歷三大阿僧祇劫,並百劫修相好,方為圓滿)。而吾等業力凡夫,見思惑一品未斷,但信願念佛,往生樂邦,即得不退轉位。如此勝妙利益,迥出常情,非思量分別所能知。

按通途佛教,言於此娑婆穢土修行,勤修戒定慧,漸漸斷見思惑,方得出離三界分段生死。譬如在此世間從政做官,必須依循資格才能,次第獲得相應官位。今此念佛法門,不必斷除見思惑,但得往生極樂,即得橫超生死,喻如從政,不必依循次第資歷,頓然得授高官(喻如坐直升飛機),此之謂「不次之擢」。

又喻如「蔭序之官」。意謂於此娑婆世界修行佛道,須經多劫積功累德,功德圓滿,方成聖果。如獲得官位者,必須經過科舉得功名,從基層官吏起步,由政績漸次陞遷。或遇兵戰之世,因沙場驍勇立功,而獲致官祿。今此念佛法門,不必矻矻(kū,勤奮的樣子)修行,功行圓滿,但信願持名,仗佛願力,疾登彼岸,便得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全攝佛德為己德,一生成就佛果。喻如仰靠祖宗遺德蔭祐,頓獲顯爵厚祿。阿彌陀佛以無緣大慈,等視十方一切往生者如一子,惠以快速成佛之大利,如此恩賜,非同尋常,是名殊恩(殊異之恩賜)。

又此念佛殊恩,含攝二重法義。

一者念佛法門與通途法門相比,通途聖道門修行,唯憑自力斷惑證真,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是為難行道。念佛法門,信願稱名,仰靠佛力,橫超三界,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是為易行道。念佛一門,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是為恩中之殊。

二者念佛一門,又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與持名念佛四種。印祖常開示: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唯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六字洪名,乃實相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為「為物身」(度眾生出生死、成佛道之法),內具阿彌陀佛普度一切眾生之願力光明。吾人但持佛名,即可具攝實相、觀想、觀像三種念佛之勝益。證知阿彌陀佛因地施設「名號度眾生」之妙法,乃是阿彌陀如來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善巧心的高度結晶。是故,持名念佛乃殊恩中之至極殊特之恩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