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究竟解脫,才是真正的盡孝

我們都知道,「母親節」是用來紀念天下母親的日子。我們之所以要紀念母親,就是因為母親實在太偉大了。如《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到母親生兒育女的「十大恩德」:「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

又如《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及一劫中,說不能盡。」復說:「世間悲母,念子無比。因於未形,始身受胎。住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悲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刀,競來屠割,……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游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愈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這兩段經文所描述的都是真真確確的事實;所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產前十月懷胎的痛苦;產時,與死神掙扎的恐怖,產後推幹就濕,撫養提攜的辛勞,箇中滋味,除了母親們,誰能想像得到?可以說,母親給予子女的恩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們除了負起生育與教育的責任外,還在起居飲食的照料上,體貼入微,愛護備至,不獨「推衣衣之,推食食之」,而且往往為了子女的健康和幸福,學業與前途,寧可委屈自己,甚至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顯然地,在父母養育子女的歷程中,有很多地方,是身為子女者永遠無法報答的。世間上,除了佛菩薩外,試問還有什麼可與母愛的偉大相比?一個失去母愛的人,即使獲得全世界所有最珍貴的東西,也無法彌補他內心的空虛與缺憾。

故佛在《心地觀經》中說:「於諸世間,何者為最富?何者為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日中,慈母死時名日沒;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死時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

而儒家《孝經》第一章中,孔子亦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第七章)可見孝道之於人生是何其的重要。因此我國自古即提倡「百行以孝為先」。今天我們細讀上述這些經文,正好給我們反省的機會,回想父母的恩德,以作警惕,時時感念。

以世間法而言,如何才能盡孝?「孝」這個字,說來容易,真的要實踐卻不易。儒家有謂:「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論語.裡仁篇第四》)父母在世時,不輕易離開父母身邊,順從聽話、按時奉養;父母離世時,誠心誦經迴向;父母不在世時,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併心存善念,回饋社會,種福田,結善緣。能夠做到這樣,便是盡孝了。

但佛法除了照顧、奉養父母的身體、飲食起居之外,更要勸導、幫助他們信佛、學佛,同趣佛道,同得究竟解脫,才是真正的盡孝。

下面這個故事,相信定能給許多為人子女者一些啟發:

明朝時候,有個楊黼,因為他聽別人說四川的無際大師是活菩薩轉世,所以就想要去參訪他,向他學習佛法。

有一天,當他走到半路上的時候,碰見了一個老師父,那位師父看起來慈眉善目,很慈祥的樣子,他對楊黼說:「無際大師就是我的師父,他知道今天你要來拜訪他,所以叫我來迎接你,並且叫我告訴你說,見他還不如去見活佛。」楊黼說:「可是活佛在什麼地方呢?」老師父說:「你只要朝著東方回去,一路直走,到時候,只要看見一個敝開衣領,倒穿著鞋子的人,那人就是活佛了。」楊黼聽了老師父的話,很高興的就趕回去了。

由於他急著想活佛,日夜不停的趕路,回到家時已是夜半時候了。他的母親聽到了兒子回來的聲音,心裡非常歡喜,等不及把衣服穿好,就急急忙忙的到拖著鞋子走出來開門。這時,楊黼看見母親的模樣就和那位老師父所描述的活佛一模一樣,心裡恍然大悟,明白到孝順家中的爹娘,比前去見活佛更為重要。從此以後,便竭力孝順母親,並且批註了一部《孝經》,提醒世人要孝順父母。後來他活到八十歲,誦念經偈而逝世。

古語有云:「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最親近的父母親都不曉得孝順,那麼還學什麼佛、修什麼行?今天我們讀過《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及《心地觀經》以後,實應感到既慚愧又喜悅。慚愧的是至今不曾真正盡孝過,喜的是從今開始,我們日後應時時以此經文來告誡自己、提醒自己,要常懷感恩之心,真正實踐孝道。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在此祝願天下母親,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兒女孝順,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