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

隨煩惱二十: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正知,在《廣論》講「時存正知」,就是說在吃飯的時候就知道在吃飯,托缽的時候就知道在托缽,念經就知道在念經,參禪就是在參禪,即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就是正知。

不正知則相反,吃飯的時候你在打妄想,托缽的時候你在看陽焰,這就是不正知,不正知就會毀犯。「於所觀境,謬解為性」搞錯了所觀的境界就是不正知,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要認認真真地做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心都放在這個上面,認真、正確地觀察就是一種正確的人生。

如果你觀察不住,或者觀察錯誤了就屬於不正知,那麼就會障礙正知,就會犯那些軌則。

「毀犯業者,不正知者多毀犯故」因為認識的錯誤,比如對因果認識的錯誤,本來做了這個事情會有不好的後果,但是因為你不正知,你認為做了這個事情,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甚至認為做了壞事可能還有好的後果,還會有更大的利益,人生觀也好,世界觀也好,倫理觀也好,都出現錯誤。因為有錯誤的觀念,他的行為必然會做錯誤的事情,障礙了正知,不正知者會毀犯很多事情。

「此法或云慧一分攝,是煩惱相應慧故。」有人說不正知是慧,但是這個慧不是正念的慧,而是與煩惱相應的染污的慧,因為你染污的慧來了,把正慧擠掉了。就像我們常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聰明也是一種慧,但是這個慧是染污的,邪惡的慧。

就像現在這些貪官誰的腦子笨啊?比我們一般人都聰明多了,轉的又快心又黑,知道的東西又多,關鍵他的心用錯了地方,這個慧是不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的,離正路就更遠,是與煩惱相應的慧。

「或云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知道的都是不正確的東西,癡心來了以後,癡心覆蓋智慧,那麼不正知就自然而然地來了,這就叫做不正知。

「有云俱一分攝,由前二文影略說故。」也就是說不正知是慧的一部分,又是癡的一部分,前二文只是各有側重,忽略了其他的一方面,實際上兩個都具有。我個人認為從根本上來講是癡這方面更多一點,當然從慧的方面也存在。別境心所裡有欲、勝解、念、定、慧,不要認為念就是好的,有可能是正念,也有可能是邪念,邪欲、邪勝解、邪定,有正也有邪,從這方面去分析慧心所也攝一部分。

我們還要說一說就是有些人看到別人修行,會認為這些人真傻,自己苦著自己,他對善法不能產生正確的認同,反而認為人生活在世間及時行樂,任由自己的性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最好的了。這就是什麼呢?謬解為性,錯誤的見解產生錯誤的行為。

當然錯誤與不錯誤都是相對性的,善與惡,正與邪都是相對的概念,我們目前也要這麼去理解,我們連相對的正和善都做不起來,怎麼能最終超越達到絕待和絕對性的善和正呢?這是不可能的。

絕待是聖人的狀態,我們不要去想,我們就從相對的善和正開始做起,不要去說什麼應該不應該,什麼不究竟,什麼不圓滿,基本的事情我們都做不好,不要去妄談什麼其他的事情。

所以說頓悟,但也要漸修,哪怕是六祖惠能大師也是一樣的,頓悟了也要漸修。惠能大師悟道後也沒有立刻去弘法,而是隱居在獵人堆裡繼續修行。

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喜歡速成,有的時候又缺乏信心,所以就要有些鼓勵的話:「佛離我們並不遠,佛是覺悟的人而已,我們是不覺悟的佛而已,我們是迷中的佛,佛是覺悟的人。」

換個概念,好像我們跟佛的距離就拉近了。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缺乏信心的表現。實際上我們跟佛差得很遠很遠,哪有這麼容易的?大家一看這麼不容易也懶得去修了,菩薩道那麼漫長,沒辦法去修長遠的菩提心,這就是缺乏堪能性。

好在還有淨土法門,靠佛的力量讓我們不再墮入輪迴,在這裡我們是度日如年,到了西方極樂淨土就是度劫如日,那邊的快樂和我們這邊是日劫相倍。

現在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已經覺得很漫長了,和那邊比起來一滴水的長度都沒有。對於我們這些小螞蟻來說一滴水都會淹死我們,但是對於巨龍、金翅鳥來說一展翅八萬四千由旬,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