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行疏鈔》的十種禮佛

《別行疏鈔》中講了十種禮:

一、我慢禮:像上下搗米那樣,內心沒有恭敬心。

二、唱和禮:禮拜時高聲喧雜,詞句混亂,隨別人禮念,自己也禮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誠。以上二禮都不如法。

三、恭敬禮:五體投地,接足殷重。以自己最尊的頭部頂禮諸佛最下的雙足,表示最恭敬的態度。這裡,內心殷重是意業虔誠,發願、稱名、讚歎是語業虔誠,五體投地是身業虔誠,由三業虔誠能產生大福德。

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遠離能禮所禮之相。

五、起用禮:雖然沒有能禮、所禮,但不妨普運身心,禮不可禮。

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起信論》云:「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遠離虛妄分別,等同虛空界,就是如來平等法身。)背覺合塵,攀緣外境,是不禮敬。心不攀緣外境,背塵合覺,即皈依禮敬本覺,禮敬自性佛。

七、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不住任何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禮諸佛。所以這是實相禮,即頓教禮佛。

《仁王經》上,佛告波斯匿王:「你以哪種相觀如來呢?」波斯匿王答:「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乃至云:非相,非無相,非取非舍,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觀如來。」佛說:「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十力、四無畏等恆沙功德諸不共法,悉皆如此。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如是觀,若作他觀,名為邪觀。」

八、大悲禮:一一禮敬,都普代一切眾生。即以同體大悲,人我無二,我在禮佛,即一切眾生在禮佛;我離憍慢,即一切眾生離憍慢,叫做大悲禮。

九、總攝禮:就是把前六門總攝為一貫。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禮和唱和禮,總攝禮是指我們禮敬,需五體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禮;深入法性,遠離能禮、所禮之相,無相而禮;雖離能所,不妨普運身心,禮不可禮,起用而禮;但禮內佛,不向外求,內觀而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實相而禮;一一禮拜,普代眾生,大悲而禮。這樣叫做普賢行願的禮佛。

十、無盡禮:就是入帝網境界,所禮之佛、能禮之身,都重重無盡。

「帝網之境」,是指帝釋宮殿的因陀羅網,網上有一千顆寶珠,顆顆圓明。每一顆寶珠中,頓時顯現其餘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像,是第一重影現;每一珠中所現的一切珠影,又遍現在其餘九百九十九顆寶珠中,是第二重影現……這樣一重重地珠中現影、影現珠中,就是重重無盡。法界本是如此相即相入,不可思議的。

我們的道場在何處?就在這一念心性中。心性廣大週遍,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收入現前一念心性,無不包攝,所以心的道場如帝網明珠,十方三世佛都在這道場中一齊影現。而自己能禮的身體也週遍顯現在十方塵剎的每一個極微塵中。只要一禮佛,所現的一切身就在對無盡的諸佛頂禮。能禮的身無盡,所禮的佛無盡,所以是無盡禮。

《華嚴經》云:「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經中又說:「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眾圍繞,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若按無盡禮作禮,一一禮都是無盡功德,無有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