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譯。是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經典,為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在什譯前一百二十年,即西晉太康七年(286),就有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什譯後一百九十五年,即隋仁壽元年(601),又有闍那崛多、達摩笈多重勘梵本,補訂什譯,名為《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以上三譯,今皆並存。據《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十四載:還有《法華三昧經》六卷,《薩芸芬陀利經》六卷,《方等法華經》五卷三譯闕本。但據現代學者考證,似屬誤傳,實際只有今存的三種譯本。歷代以來世所廣泛流傳,講解註疏,唯據什譯。什譯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共達摩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闍那崛多譯的《普門品偈》收入什譯,構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後又將玄奘譯的《藥王菩薩咒》編入,而成了現行流通本的內容。今依其品次,簡介如下:

  一、《序品》,敘述佛在耆闍崛山說《無量義經》後,即入三昧現瑞,表示將說《法華》的緣起。

  二、《方便品》,佛從三昧而起,告舍利弗:"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於是舍利弗三請,世尊說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法唯有一乘,說二(乘)說三(乘)只是方便,並非究竟。

  三、《譬喻品》,舍利弗於佛前受記,佛為宣說火宅四車譬喻,進一步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之旨。

  四、《信解品》,須菩提、摩訶迦葉等聞佛說法,歡喜踴躍,即以長者窮子譬喻,體現領會佛意,深信理解。

  五、《藥草喻品》,佛說三草二木,以喻眾生根機有別,"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六、《授記品》,佛為摩訶迦葉等四大聲聞授記。

  七、《化城喻品》,佛言昔為大通智勝如來第十六王子時,曾教與會之眾。又為說化城喻小法,以示方便,引入佛慧。八、《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憍陳如和五百阿羅漢皆受當來成佛的記莂。

  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阿難、羅睺羅和學無學二千人皆得受記。

  十、《法師品》,佛告藥王菩薩關於聆聞、隨喜、受持、解說《法華》的種種功德。

  十一、《見寶塔品》,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讚歎釋迦說《法華經》。

  十二、《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蒙佛授記,文殊宣揚《法華》,龍女獻珠成佛。

  十三、《持品》,藥王、大樂說等菩薩大眾以及已受記的羅漢眾等發願奉持、廣說《法華》。摩訶波闍波提以及耶輸陀羅皆蒙授記。

  十四、《安樂行品》,佛告文殊,欲說《法華》,應當安住四法,即身(離權勢等十事)、口(離說輕慢讚毀等語)、意(離嫉諂等過,修養自心)、誓願(發願令人住是法中,修攝自行)四安樂行。

  十五、《從地湧出品》,眾多菩薩和眷屬從地湧出,向多寶、釋迦如來禮拜;佛告彌勒,此菩薩眾皆是佛於娑婆所化而發心者。

  十六、《如來壽量品》,佛應彌勒請問,為說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但為教化眾生,示現滅度。

  十七、《分別功德品》,是說當時與會大眾聞法受益,後世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此經,亦皆獲諸功德。

  十八、《隨喜功德品》,佛告彌勒隨喜聽受《法華》的種種功德。


  十九、《法師功德品》,佛告常精進菩薩關於受持、讀誦等五種法師功德。

  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佛告得大勢菩薩有關常不輕菩薩往昔因中的常不輕行和受持、解說《法華》的故事。

  二一、《如來神力品》,佛於眾前現其神力,囑於如來滅後,應對《法華》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和如說修行。

  二二、《囑累品》,佛以右手摩大眾頂,囑咐受持和廣宣此經。

  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佛告宿王華菩薩關於藥王菩薩往昔聞法供養日月淨明德佛的本事,並說受持《法華》、《藥王本事》的功德,以及命終往生安樂。

  二四、《妙音菩薩品》,佛告華德菩薩關於妙音菩薩過去供養雲雷音王佛的因果和處處現身說此經典的本事。

  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為無盡意菩薩解說觀世音的名號因緣、稱名作用和三十三應普門示現等功德。

  二六、《陀羅尼品》,藥王、勇施菩薩等各自說咒擁護受持、講說《法華》者。

  二七、《妙莊嚴王本事品》,佛說妙莊嚴王於往古世為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普賢問佛,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法華》?佛告成就為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眾生之心四法,當得《法華》。普賢白佛,凡持此經者,必得守護。

  此經全文大段分科,古代主張不一。自從隋智顗作《玄義》、《文句》,立《序品》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前半為正宗分,以《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為流通分;並判上十四品為跡門,下十四品為本門後,學人多依其說。

  以上二十八品廣泛開演大乘教義。其主要思想是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與《涅槃》溝通,指歸淨土、宣揚濟世以及陀羅尼咒密護等,可謂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點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

  此經起源很早,流傳特盛。據學者研究,大約產生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但有的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認為產生於公元前二至三世紀。它是問世很早的大乘經典。在《大般涅槃》、《優婆塞戒》等經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等論裡曾引用其文,世親為之譔寫了《優菩提舍》 (論議,親傳,口訣。有二漢譯)。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曾長時期廣泛地流行。迄今已發現了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寫本四十餘種,克、疆兩地是五至九世紀的,但其數量少而殘缺不全;尼、藏兩地是十一至十九世紀的,其數量和完整程度都較前者為佳。國際上有相當多的學者在對這些梵文寫本從佛學、語言學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曾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原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中國西藏薩迦寺的1082年所書的此經梵文貝葉寫本。全經共一百三十四頁,二百七十四面,內容完整無缺,字體清晰優美,很受專家學者的重視。

  此經曾由日帝覺和智軍譯成藏文。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對照日譯出版了《藏梵傳譯法華經》。

  十九世紀以來,此經先後譯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漢對照、梵文和譯、改訂梵本以及原文等的出版。

  此經自羅什的漢譯本問世後,隨即於漢地盛傳開來。在《高僧傳》所列舉的講經、誦經者中,以講、誦此經的人數最多,於敦煌寫經裡也是此經所佔的比重最大,僅南北朝時期,註疏此經的就達七十餘家,陳、隋之際智顗依據此經立說而創天台宗。隋、唐以後,乃至明、清,一直流傳不衰。譯本傳入朝鮮、日本後,流傳也盛。尤其在日本,六世紀就有聖德太子譔寫此經《義疏》。九世紀傳教大師續開台宗,特倡此經。十三世紀日蓮專奉此經與經題立日蓮宗。
  現代新興的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和妙智會等教團,都是專奉此經與經題為宗旨的。

  由於流傳的因緣殊勝,出現了此經的偽作。早在隋代的《眾經目錄》中就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等三種偽經,《敦煌寫經》、《續道藏經》和日本《續藏經》中也都收有附會此經的偽作。

  此經註疏很多,現存主要的有:劉宋道生《略疏》二卷;梁法雲《義記》八卷;隋智顗《玄義》二十卷、《文句》二十卷,吉藏《玄論》十卷、《義疏》十二卷;唐窺基《玄讚》十卷,湛然《玄義釋籤》二十卷、《文句記》三十卷;宋法照《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慧洪、張商英《合論》七卷;元徐行善《科註》八卷;明一如《科註》七卷,傳燈《玄義輯略》一卷,德清《通義》七卷,智旭《綸貫》一卷、《會義》十六卷;清通理《指掌疏》七卷。新羅元曉《宗要》一卷。日本聖德《義疏》四卷,最澄《大意》一卷,日蓮《注》十卷等。(本文為王新據原稿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