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catvāro bhavāh。有情眾生之輪迴轉生,一般可分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梵 marana-bhava),人依於前世起造的惑業之力,招感現世果之際,其於前世臨終之一剎那,稱為死有。(二)中有(梵 antarā-bhava),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又作中陰,據俱舍論卷九載,其體由極微細之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則圓滿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為食,故又稱乾闥婆(香陰)。(三)生有(梵 upapatti-bhava),係生緣成熟,脫離中有而託生於母胎之初剎那。(四)本有(梵 pūrva-kāla-bhava),係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

有情之眾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又起惑造業,復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復返至本有,如此次第輾轉生死,輪迴無窮。

小乘家論中有之有無,諸部說法不一。據異部宗輪論一書所列舉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本宗同義及化地部之本宗同義均立無中有之說。另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九載,說一切有部倡導有中有之說。另成實論卷三則列舉有中陰品、無中陰品二品,敘述相互之主張。又據雜心論卷九、俱舍論卷十載,生有僅具染污性,而本有、死有、中有三者則染污性、不染污性兩者均具;於三界之中,欲界、色界均有四有,無色界則無中有。此外,在大乘家之說中,唯識家確立四有,然涅槃經則認為四有之有無不定。

就四有期間之長短而論,生有與死有極其短暫,僅一念間為生死之一剎那;本有與中有則長短不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卷六十八至卷七十、瑜伽師地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二十三、成唯識論卷一、大乘義章卷八本](參閱「中有」1017、「有」2426) p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