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一套太極劍法,一路劍法使完,竟無一人喝彩,眾人盡皆詫異:「這等慢吞吞、軟綿綿的劍法,如何用來對敵過招?」還以為是張真人有意放慢了招式,好讓張無忌瞧個明白。

只聽張三豐問道:「孩兒,你瞧明白了沒有?」

無忌答道:「看清楚了。」

張三豐道:「都記得了沒有?」

張無忌答道:「已忘記了一小半。」

張三豐道:「好,那也難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

張無忌低頭默想。

過了一會兒,張三豐問道:「現下怎樣了?」

張無忌道:「已忘了一大半了。」

周顛等人皆急:「剛學的劍法都忘了一大半,這可如何迎敵?」便請張三豐重新傳授一遍,張三豐微笑,再使出一路相同的劍法。

張無忌沉思一會兒,睜開眼:「我已忘得乾乾淨淨。」

眾人皆驚,惟張三豐獨喜:「忘得真快!」

隨即,張無忌拿劍迎敵,大勝。

張無忌學太極劍法,不記招式,只是細看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看完一路劍法,已忘記了一小半。低頭默想之後,已忘記了一大半。再看張三豐演練一遍,再經沉思玩味,終於忘得乾乾淨淨。當全部忘記之時,也是學成之時,並以之力剋強敵。由記得轉化為有如本能一般,終能不受原來招式所限,隨意出招自成章法。

張無忌是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擬出來的。普通人沒有他那樣的悟性,但無論是學武、悟道還是做人,其本質和境界都有著潛在的相似點,都要經歷一個從清醒到迷惑,再從迷惑到清醒的過程。

青源惟信禪師講到自己修佛悟道的歷程時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與張無忌學劍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人生也是一樣,一個人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人家告訴你眼前這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告訴你遠處那就是山,你就認識了山。你會心想「原來如此」,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隨著年齡漸長,人在經歷過無數的問題和挫折之後,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剛開始的心態,而開始小心謹慎,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卻始終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些人通過修行,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無求無慾,與世無爭,面對世俗之事,一笑置之。

人活一世,都應該追求更高的境界,因為每個人只有一生,同樣是活,為什麼不活得圓滿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