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我們的思想變現出來的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華嚴經》講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的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其實是我們內在的思想變現出來的。

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佈施的思想,所以我們變現出富貴的果報;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慳貪的思想,所以我們生命當中創造出痛苦的果報;因為我們內心當中經常保持忍辱,所以我們顯現出莊嚴;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經常產生瞋恚,所以我們創造了丑陋。所以從這個觀念當中來說,我們要改造我們的生命,最徹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們內在的思想。

在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當中:要改造思想,就要修習止觀。智者大師把止觀分成三種方法:

第一個是修出離道,這個出離道就是我們觀察現前的五蘊身心,以五蘊身心為所觀境,觀察我們現在這個身心果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它是雜染不清淨的、它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對現在這個果報產生厭離。

當這個厭離的思想產生以後,我們三界果報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我們就不再來三界投胎了,這個叫出離之道,以五蘊為所觀境,就是以眾生法為所觀境。

第二個是以心法為所觀境,這個心法所觀境就是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我們對內心的了解,知道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了解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所有的惡法可以消滅、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發起了廣大的菩提心,這修菩提道,觀察心法而修菩提道。

第三個所觀境是直接觀佛的法界,觀察佛的依正莊嚴,生起欣求好樂的心,這個時候修相應道,跟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在密宗、淨土宗這個大乘的不共法門,修本尊相應法門。

所以這個大乘的止觀之道有三種:一個出離道,一個菩提道,一個相應道。

淨土法門當然主要是相應道,因為它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就是修憶佛、念佛,你直接觀察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產生感應,而產生一種滅惡生善的效果,這個是整個淨土宗止觀的修法。

當然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要觀察,你一定是依教起觀,你要先了解它有什麼功德,你才能夠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