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苦根源,皆在於貪

佛說,人生諸苦的根源,皆在於人的貪心。 《佛遺教經》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人的貪心,往往表現在不知足,總是對沒得到的夢寐以求。盡管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得幾成真理,但得隴望蜀依舊是人之常性。

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說,如果時光能倒流,他願回到十年前,他會重新進行取舍,可以不要現在這麼多錢,而願意花精力和時間去打磨許多金錢以外的東西。一位生活得波瀾不興的朋友則說,如果時光能倒流,他也願回到十年前,他會重新進行取舍,想告別了現在的平淡庸碌,願意用年少青春去拼出一番事業。

生活就是這樣,你在得到一些東西時,就必須放棄另一些東西。健康,親情,愛情,友情,學問,金錢,權力,名譽……一個人一生面臨取舍的,無非就是這些,想得到的,就會視它為第一位,會竭盡全力去得到它。有的人為了健康耗盡家財,有的人為了親情割肝取腎,有的人為了愛情超凡脫俗,有的人為了友情淡泊名利,有人為了學問甘守清貧,有的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有的人為了權力出賣靈魂,有的人為了名譽掩藏真心……

在漫漫人生歷程中,一個人心中的魚與熊掌的概念,也漸漸隨境而遷了。此時以為的「魚」,在若干年後,沒準就成了珍貴的「熊掌」。此時以為的「熊掌」,在若干年後,沒準就成了可舍可棄的「魚」。事業有成的那位朋友,在十年的打拼中,付出過無數的艱辛,放棄了許多平常瑣碎的幸福,就連和家人共享一頓晚餐,都是件奢侈的事。波瀾不興的那位朋友,在十年的閑適中,薪水不高,僅夠溫飽,但妻賢兒乖,一家三口倒也其樂融融。但十年過去,他們心中的魚與熊掌顯然已有所易位,他們把沒得到的都當成了熊掌,而把已擁有的漠視成了魚。

其實,因為心態的不同,熊掌可以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亦可如甕中之鱉任由抓握。如果人心永遠不足,總以為得到的是魚,得不到的即是熊掌,那麼生活就會在不快樂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正如佛家語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台灣主持人吳宗憲說過一句話,「當紅時,享受成功,不當紅時,享受生活」。的確,擁有什麼就享受什麼,把擁有的即當成熊掌,我們會快樂許多,此亦合了佛的「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