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師父,我有時會笑話那些不經過了解而迷信的人。你再怎麼說他也不信,反過來他還感覺你神神叨叨。

學誠法師:我們修行佛法,既不要因為外人的誤解、偏見而怯懦憂慮,又不應瞧不起還不了解佛法的人,更不能去嘲笑他們。正確的態度是自信而慈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用自己的行為來展現佛法的內涵,而不是用佛法來包裝自己的煩惱。

問:法師好!總感覺別人對不住我,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不要帶著氣去思考。放下這口氣,放下人我比較,想想:真正別人能佔去的便宜有多少呢?做人不需要別人對得起自己,要自己對得起自己。別人怎麼對自己,與過去的業力有關,與當下他人的心有關;自己怎麼面對、怎麼做,與自己的著眼點有關。看得更遠些,吃虧是福,少爭一口氣,贏得天地寬。

問:師父,為什麼學佛要強調生死大事?為什麼不把生死置之度外?

學誠法師:佛法強調念死,平常就為死亡做準備,真正面臨生死時才能從容平靜,不懼不慌。平常故意不去想死亡,以為有安全感,就好比面對一件不想看到的事情,拿塊布把自己眼睛遮起來,看不見就當做不存在了,徒然自欺。當真的面臨那一天,惶恐憂惱,卻已來不及了。再者,把生死當成大事,才能衡量出哪些事值得去做,不會把時間白白浪費在無益的事情上,這樣的一生,是最高效、最有質量、最無悔的。

問:法師好!大姨平時對母親不好,但遇到困難還總是要求母親幫助。她很苦惱,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親人之間,念恩不念仇。人都有糊塗之時、煩惱之時,會說錯話、做錯事,如果我們心裡把人糊塗時候的話當成真的,念念不忘,那不是自己也糊塗嗎?慪氣傷身,對自他都沒有好處,何苦呢。心大一些,多想好事,不計前嫌,自己開心,家庭也和睦。

問:法師好!最近工作不順心,學佛後覺得自己更差勁,總有無名怒火無法發泄,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生活中,我們往往是被一個不順利牽引出內心許多遠的、近的、明顯的、隱藏的矛盾和苦惱,然後一下子懊惱到頂點。其實沒有這麼糟糕,只是煩惱一起來,把心攪亂了,此時的「反省」也變成了自我否定,相助於煩惱了。讓自己冷靜下來,比如徹底打掃一下房間,或去寺廟走一走,再去思考。

問:師父好,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啊?

學誠法師:人在順心如意的時候一般不會去想「活著的意義」,而是沉浸於滿足與享受中;而當處處碰壁,求而不得之時,就開始懷疑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其實無常才是生活的真面目,只是我們平常對它視而不見。逆境讓我們看見真相,迷茫折射出內心深處的缺失,這正是我們深入反省、思考的機會。

問:法師好!,我是個高中生,朋友的媽媽告訴別的家長要少跟我接觸,說單親孩子的性格都不好。我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別人的話好聽還是難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麼對待。處理得好,好聽的話是鼓勵,難聽的話是激勵;處理不好,好聽的話是奉承,難聽的話是傷害。

問:師父好,弟子在跟人相處方面起煩惱了,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不管對方是對是錯,起煩惱就是自己錯了。冷靜下來反省自己煩惱的原因何在,然後用佛法去化解它。

問:師父好,從醫學和心理學來看,情緒是自然反應,那佛法是怎麼看待的?情緒還沒生起時,有沒有方法察覺並化解?

學誠法師:佛法對心的剖析非常細微,當我們接觸到一個境界(或人或事或物)時,迅速根據內心對這個境界的認識、判斷作出反應,並在煩惱或智慧的作用下呈現種種不同的狀態。這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多個心理活動環節,佛法的修行就是在這些細微之處改變,從而改變內心的狀態。

問:法師好,什麼是業道罪?

學誠法師:業道罪是指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惡業,無論是否受戒,做了這樣的事都會有苦果,如殺盜淫妄。與之相對的是戒罪,有些事本身不是惡業,但戒律規定不可做,做後就會有犯戒之罪,如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