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本無因,真亦無得

這個「迷」指的是整個九法界心中的惑、業、苦;這個「悟」指的是十方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無性」就是沒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說,十方諸佛之所以產生法身、般若、解脫,它本身也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眾生所產生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也是因緣所生法。從心性的本體來說,兩個都是畢竟空寂的,都是離一切相的,都是後來的因緣而有的。這個思想,後面佛陀就把它會歸成兩種思想:第一個「達妄本空」,第二個「知真本有」,來當作我們止觀的一個主要觀念。

我們看,這個地方分兩段:一,答滿慈重征妄因;二,答阿難再執緣起。

我們看第一段的戊一,答滿慈重征妄因。滿慈子就是富樓那尊者。

前面的經文中,佛陀一再強調:十方諸佛因為背塵合覺,所以產生了事事無礙的功德;一切眾生因為背覺合塵,所以產生了塵勞的相狀。講到因為凡夫的迷跟諸佛的悟,就產生了差別的果報。

這個時候滿慈子就奇怪了,說為什麼凡夫會產生迷惑,為什麼諸佛就會產生覺悟呢?這個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難道這個是先天造成的嗎?好像說,是不是有些人就注定了一輩子要做凡夫,有些人注定一輩子要做二乘?是不是有些人一輩子就一定可以成佛?那是不是有他的自性可言呢?它這個地方主要是問,凡夫為什麼會產生迷惑呢?問這個迷惑的原因在哪裡。

這個地方有問跟答。我們看問的地方。看經文。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富樓那尊者聽過前面的開示以後,得到一個結論。他說,我現在知道了,我們跟十方諸佛,這一念心性——這個覺悟清淨的心體,可以說是無二無別,各各圓滿,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一點我徹底地明白了。體性上當然是圓滿,但作用就有差別了。但是事實上,從因緣上,我跟一切眾生卻遭受了無始妄想的誤導,我們這一念心是心隨妄轉、向外攀緣,所以長久以來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我現在雖然透過修四諦法門而成就了小乘的阿羅漢果,但是還沒有把心性的究竟功德開顯出來。我們凡夫、二乘其實都沒有把心性的功德顯現出來。

而身為十方諸佛,卻是「諸妄一切圓滅」 。這個地方指的是斷德。佛陀用空觀的智慧來消滅一切的妄想,能夠離一切相。「獨妙真常」指的是佛陀的智德。佛陀又在空觀當中,在本來無一物當中生起假觀,又安立了種種佛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來成就自己種種的波羅蜜。這個講智德圓滿。

那麼佛陀能夠成就斷智圓滿:因為斷德的關係而成就大涅槃,因為智德的關係而成就大菩提,這怎麼會有這麼多差別呢?所以「敢問如來」,就是請問如來,我們為什麼就會產生妄想,佛陀為什麼就不產生妄想呢?這個問題在哪裡呢?我們凡夫的妄想遮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來受此三界的果報。

佛陀前面一再地強調,凡夫因為一念的迷而產生生死的輪迴,佛陀因為一念的悟而成就功德莊嚴。這個地方就問,凡夫那個迷是從哪裡來,是什麼因緣而產生迷惑的?要把這個根源找出來,要不然就不能斷了。

看佛陀回答。佛陀回答當中分兩段,第一段是「明妄本無因」,二「明真亦無得」。

這兩段太重要了,整個止觀的會歸處了。第一個說明眾生的無明妄想是根本就沒有原因的。我們一再強調,一個東西的生起如果是有原因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哦,它有一個生起的處所,那表示它有實體。有實體的東西你就斷不了了,你頂多隻是讓它調伏下來,讓傷害程度降到最低而已。但事實上這個是沒有實體的。換句話說,不管你煩惱多重,你一定可以把它消滅。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實體,它只是一個虛妄相,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無因,因迷故有,它只是一念的迷情。

這個地方就講到整個《楞嚴經》迴光返照時的第一個觀念:達妄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