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

空有雙照,悲智雙運——成就菩提心。

前面的「業果」叫作「有相行」,它是一種有相的行為;「空性」叫作「無相行」。我們要把前面「有相的業果造作」,跟第二個「空性的觀察」結合起來,叫作「空有雙照」,這時候就是——悲智雙運,成就菩提心。

我們看「菩提心」是怎麼修的呢?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個菩提心的修學,它就是在凡夫的惑業中——「惑」就是煩惱,「業」就是業力,我們是在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生死業力,還有在生老病死、冤親債主種種魔境的果報當中,去追求一種解脫。所以大乘佛法不是逃避,它是在雜染的因緣當中去追求解脫。

怎麼解脫呢?「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蓮華不著水」是講他的「空觀」。蓮花的葉子是不沾染污水的,表示他對果報是不執取的。但是他又像日月在虛空當中活動,而不執著空,這是講「因地」。這個「中道」是講「真空妙有」。

到底我們想要「空」,是空掉什麼呢?我們的「有」,又是要保存什麼呢?我們所要「空」的,是空掉「對果報的執取」;所謂的「有」是「注意你的因地」。如果你空掉「因地」就錯了!應該是要「空掉果報,保存因地」!古人說「萬法皆空,善惡不空」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中道」的思想,就是「有相行」跟「無相行」中間的第三條路——「中」——就是中間,不偏於任何一方。

什麼叫「萬法皆空,善惡不空」?

在菩薩道中,我們經常說「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成敗就是果報。你要行菩薩道,就不能對眼前的果報、得失看得太重,但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你要努力「凡事盡心盡力」,這就是「萬法皆空,善惡不空。」

從「中道」實相來說,生命的重點是在「過程」,不在結果!就是在你的過程當中,你是不是能掌握你的因地。當然,你的過程,你要設定一個目標,到底你今生要什麼?生命很短暫,你沒有目標,生命一下子就這麼過去了。

你來生的目標到底在哪裡?是要成就人天果報,還是要成就往生淨土?你從果報當中,去規劃你的生命,做你該做的事情,對於過程中的一切得與失,不要看得太重。所謂的「中道」就是把「空觀」跟「有觀」兩者融合起來。

《皈依的意義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