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所為何事?我適應出家否

凡要出家先應知道,出家所為何事?我適應出家否?我為何要出家?

一、出家的動機

是因世俗煩雜?事業挫敗?感情失落?家庭變故?還是認為僧家清閑?寺院清淨?或感悟人生,無常厭世,追求真理,信仰佛法,了脫生死?

出家不僅出世俗之家,更應是出生死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為報恩,為度生,為成佛之遠大目標而出家。

唐玄奘大師之宏誓:「近光遺法,遠紹如來」之壯志。

出家非為衣食,非為安逸,非為消極,更不是一時衝動感情用事。既舍世間之名聞利養以及父母親屬,應為修道、弘法、護教而獻身。

二、出家的安住

出家將身住寺院,心安道上。

世俗生活是五欲自在,放縱率性,愚癡貢高,剛愎自用。出家則改為少欲知足,進退有度,三業嚴謹和調柔謙下。

從世俗的喧鬧到寂寞平淡,朝夕伴隨鐘鼓,孤燈獨影。

從豐富多彩到重複單調;從為所欲為到種種約束;從家人的依賴到單身獨立;從信仰單純到法義繁雜。

出家能承受一切,諸如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律中所說,所謂「三常不足」,少吃、少衣、少睡眠。令知無常之苦,知苦、厭苦、離苦。

三、出家為何事

先修福行:為眾執勞,以學經教,為長智慧。切勿早早去住山、閉關,更不要未知而講法、收徒、接寺院、當住持,也不要應付經懺佛事。

學會吃苦、吃虧、耐勞、謙卑、忍讓,集積資糧。

偷閑偷安,莫攀比,莫悲觀,依僧團,明因果。

沙彌學處中,應具五德: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毀其形好,應法服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

委棄身形,遵崇道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四、出家的種類

出家分身出與心出。有身出心不出,有心出身不出,有身心俱出。

出家有學教弘法,有專事修行,有執事住持,有應付經懺,有隨緣參游。

未出家前從影視或從書本上認知的佛教,到現實身邊的佛教,從做居士到身為僧人,有一定差距。

五、出家擇師

有擇師之名聞、業績,分享光彩榮耀;有擇師之名大卻師無暇教導法義;有擇師之無名卻又教不了。律中要求:十夏以上,知法知律,能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