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我們今天有兩堂課,來跟大家討論有關臨終關懷的理論,還有它操作的方法。

佛法對生命的觀察,主要是根據因緣的理論。那麼這個因緣觀,當然在大乘佛法講得是非常的複雜,非常的微細。但是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基本的因緣觀就是一個三世因果的道理。

這個三世因果,就是我們今天站在一個今生的角度,我們去回顧過去,我們相信有過去的生命;我們去觀察未來,我們也相信有未來的生命。這樣的一種過去、現在的無量的生命觀,在唯識學講一個偈頌來形容這個三世的因果,是恆轉如瀑流。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去理解生命的相貌呢?《成唯識論》上說:生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水流。這個水流的意思,就是它是恆常相續的,而且它是前後變化的。

那麼在整個生命的變化當中,事實上有兩個因緣主導著我們生命的變化:

一、業力

第一個就是我們造的業力。就是我們曾經在過去生或者今生,可能因為一時的顛倒,造了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業的本性是剎那剎那的無常,在造的時候,它是剎那剎那地生滅無常,但是你所累積的那種惡的功能,被保存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它會招感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我們也曾經因為一時的善心,作佈施持戒的善業,那麼這個善業又會招感人天安樂的果報,這個業也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未來的生命會受著我們在內心深處的善業跟惡業的影響,這是一個部分。

二、心念

那麼第二個影響我們來生的因緣就是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起的是善念或者是惡念,這一部分也會影響到我們來生的果報。也就是說呢,這個業力它是一種親因緣,就像一個蘋果的種子,那麼這個心念是一個增上緣,這個種子有很多,哪一個種子要得果報呢,就是由這個心念來引導我們的業力得果報。

所以站在一個臨命終的角度,我們如何幫助臨終人生起善念,來引導他的善業起現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討論的主題。所以臨終助念,簡單地說,就是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因為他自己生起正念有困難,那麼我們如何來幫助他、引導他,讓他生起正念,讓這個正念的力量來刺激他過去的善業,那麼往生善處,乃至於往生淨土,這就是今天我們跟大家討論的臨終關懷的主題。

好,那麼我們來看講義的大科說明。我們把這個臨終關懷的主題分成三大科: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第一科是甲一、明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臨終關懷,把這個理論先做一個說明。

甲二、如何做好臨終關懷。當我們知道臨終關懷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我們應該實際上如何來操作,使令一個臨命終的人,他在一種身心世界如此敗壞的時候,他內心非常地孤獨無助的時候,我們如何來幫助他來生起正念,這是一個實際的修行的方法。

甲三、我們做一個結示勸修。

我們現在先看第一科的

甲一、明臨終關懷的重要

乙一、臨終往生之差別因緣

一、隨業往生

我們一個人臨命終的往生因緣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隨業往生,第二個是隨念往生。就是我們在過去生當中或今生當中所造的業力,這個會影響到我們受生的因緣。

在隨業當中分成兩科:第一科先做一個總說,第二科再是別釋。先看總說的地方,我們先念一遍: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不善,或他令憶。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令他憶,唯此不舍,不起餘心。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好,那麼這個就是一個總說了,把我們臨命終影響我們的因素,做一個說明。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指我們有情眾生。那麼有情眾生,一般來說,正常的人他一生當中,他會積集一些善業,但是一個人不可能經常保持正念,他有時候會受環境的影響,他也就會生起一些顛倒,他也就會失控,也會造一些罪業。所以一個有情眾生,正常人,他的內心當中有善業、也有罪業。那麼這樣子講的話,我怎麼知道我臨命終的時候,我到底是善業起現行,還是罪業起現行呢?我現在回顧我的今生當中,我造了善業,可也造了罪業,那到底哪一個業力會引導我呢?往下看。

將命終時,就是關鍵時候了。那麼一個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他兩種情況會出現:

第一種情況呢,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不善,或他令憶。那麼這個自然就是說,這個業是他自己憶念出來的,可能是善業或者不善業。

一般來說,如果這個業,我們在造的時候,我們的心非常地堅定,而且次數也相當地多,那麼這種業就是一種重業,不管是善業、惡業。在我們內心當中,比較強大的業力,我們一般都會記得,除了你懺悔以外,你會經常記得這件事情。可能是善業,如果是想到善業的時候,你當然是非常地安穩;假設你憶念是一種罪業,那你內心就是躁動不安。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生也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但是你曾經有一種很特殊的因緣,造了一個很重很重的善業或惡業,這個時候,臨命終時,它會自然浮現,它的勢力最強大,這是第一種因素。

第二種,或他令憶。這個他,就是你已經忘掉了,但是有外在的環境的刺激,讓你憶念出來。比如說你到了某一個地方,或者看到什麼相片,觸景生情。你看到某一件東西,你突然在臨命終的時候想到,你曾經在什麼時間、什麼處所去造了什麼業。也就是說,你在無量無邊的善業跟罪業當中呢,臨命終的時候有一個業起現行,那麼這個業多分來說,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所以我們臨命終時,正常人對自己一生所造作的種種的行為,往往是這個業力最強的業,我們容易把它記住,那麼這樣的一個業對我們來生就會有影響。

好,這是第一個,就是你有一個特殊的強大的善業或者罪業,那麼臨命終時就會浮現出來。

第二種情況: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令他憶,唯此不舍,不起餘心。

前面的情況就是說,你牽涉到有重大的善業或重大的罪業。那麼第二種情況就是俱平等,你一生當中也沒有造什麼特殊的善業,但是可也沒造什麼特殊的罪業。那麼這個時候,那就不決定了,看你那個時候遇到什麼環境、什麼人跟你講什麼話、你會想到什麼事情,這個業力對你就有影響了。就看你當初所遇到的因緣,看哪一個業力起現行,因為你都沒有強大的業力。

總之,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

就是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的力量,會引導我們的生命去投胎:第一個、樂著戲論因增上力故;第二個、淨不淨業因增上力故。

我們來生的生命,第一個因素就是淨不淨業,就是我們所造的善惡業,特別是在臨命終能夠去回想的業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對這個業力的愛著。你這個業力現前的時候,你沒有用念佛或者是持咒或者是止觀的方法,把這個心念轉過來,你對於你所浮現的業力深深地執取,愛著不舍,這個心念跟業力的和合,這個時候就得果報了。

所以總而言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影響我們投胎的第一個就是業力,你回想起的業力;第二個就是你臨終的時候,生起一個什麼樣的心念。

好,那麼這是一個總說。

我們再看,假設善業跟罪業起現行的一個相貌,我們怎麼判斷,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或者罪業起現行。我們看第二段,第二段當中先看第一段就是不善業起現行的相貌:

【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偏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暗。】

那麼假設不幸的是,我們今生的罪業,它在臨命終的時候浮現出來,那麼怎麼知道是罪業起現行呢?

這個不善業在得不可愛果報的時候,有一種前相,就是世間上的事情會有徵兆,我們說「山雨欲來風滿樓」,你住在山上,你看到很強烈又特別寒冷的風,你就知道要下大雨,就是下大雨會有徵兆。那麼一個人他要墮三惡道之前,在今生將死之前,也有一些前相、有些徵兆,什麼徵兆呢?

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

假設一個臨命終的人,他平常在昏睡當中,他經常夢到一些恐怖顛倒的相狀,他在夢中都是看到一些非常恐怖顛倒的相狀,他從夢境出來的時候都是非常害怕,甚至於嚇得一身冷汗。那麼這種相狀,我們就可以判斷了,依此相故,佛陀說,這個人過去的惡業已經成熟、增長。這個罪業成熟之相,就是這個人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偏覆、極覆。就像太陽要下山,現出一種黑暗的相貌。

我們從一個人的夢境,或者他在昏睡當中所看到的影像,可以判斷這個有情眾生從明趣暗,他要從光明的安樂處所,要墮落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我們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說,當一個臨命終的人他看到的是黑暗相,或者是恐怖相、顛倒相,在臨死的前幾天或者前幾個禮拜,一直夢到這種相貌,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的罪業要起現行了,他要墮落到三惡道去了。這個就是罪業要起現行的一個徵兆。

再看第二段: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暗趣明。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

第二種情況就是,一個人他積集的善業強,那麼在臨命終的時候呢,他這個善業是強者先牽,善業表現出來。這個時候這個人是從黑暗趣向光明,所謂黑暗趣向光明就是說,他來生會比今生更加的快樂。怎麼知道呢?這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在昏睡的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

這個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臨終之前,他不管是在打瞌睡,或者正在睡覺,他看到的景象都是光明的。比如說,他經常看到他在一個花園裡面玩耍,看到宮殿,甚至於看到佛菩薩。那麼這種使令他歡喜的相貌,我們知道這個人的善業即將起現行,就是這個善業要出現之前,也是有徵兆的。

就是我們不管是罪業要起現行或是善業要來臨的時候,都有徵兆。就像那個山雨,那個廣大的雨要下之前,你看氣候也有一些變化,會先出現烏雲、黑暗,然後再下一場大雨。那麼我們也可以從一個臨命終人他夢境夢到什麼境界,或者你自己判斷,你也就知道你到底是善業要表現出來,或者是罪業要表現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清楚的判斷方法。

二、隨念往生

就是說,我們在談到臨命終的一個往生的因緣,第一個,我們不能忽略業力的因緣,這是第一個因緣。那麼第二個就是隨念往生,隨念往生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我們能夠生起一個堅定的信念,能夠扭轉這個業力,由這個心力來扭轉業力。

我們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兩個偈頌:

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

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

—《大智度論》—

(一)、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

龍樹菩薩他講出兩句話:第一個、從生作善,一個人假設他一生當中積集很多的善業,也就是說,他在內心深處的阿賴耶識,善業的勢力是強大的,按照業果招感的道理,是強者先牽,由強大的業力先得果報,但是他臨命終的時候,生起一個非常堅固的惡念,那麼這樣子也會使令他墮三惡道。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是信奉三寶,當然信奉三寶,他有積集很多的善業。但臨命終的時候,他的一個婢女為他扇扇子的時候,不小心把這個扇子打到他的頭上,結果他生起一個非常堅固的嗔心。那麼他這個善業本來要表現出來之前,因為他突然間起一個非常堅固的惡念,嗔心的念頭。那麼這個惡念本身,它就有滋潤業力得果報的功能,就像水有滋潤種子使令這個種子開花結果的功能。所以,他這個惡念就會去引導他過去生曾經造的罪業,把這個罪業調動出來,他的善業就暫時隱沒下去了。結果他因為嗔心的關係,就變成一條蛇,毒蛇。當然他的善業沒有失掉,但是這整個得果報的時間被延後到來生再得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臨終生起一個堅定的惡念。這是第一個因素。

(二)、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

第二個因素,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那麼反過來說,假設一個人,他一生當中什麼惡業都幹,殺盜淫妄什麼罪業都做的,但是他臨終的時候,有一種特殊的因緣,生起一個很堅定的善念,這個人便生善道。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女,一個婦人,她是信奉婆羅門教的。婆羅門教經常要殺生來祭祀這個天神,所以這個婆羅門女造了很多的殺業。那麼按照正常的情況,這個罪業的因緣,她應該要到三惡道去的。但是有一天她回娘家的時候,就帶著她的小女兒回娘家。當時遇到大雨,那麼在過橋的時候,結果這個橋斷掉,她的女兒就掉到河水去。她一心一意要救她的女兒,她也跳到河裡去,結果那個河水的速度太快了,兩個人都淹死了。那麼這個婦人她在臨命終之前,她一心一意要救她女兒的心,這是一種施舍的善心,那麼這種施舍的善心非常地堅定,所以就使令她過去生的善業先得果報。

所以,當我們臨命終生起堅定的善念,雖然你一生積集很多罪業,但是它會使令你的善業先得果報,便生善道。

那麼這一段的整個內容是說,影響我們來生的因緣,有業力的因緣跟我們心念的因緣。當然,從一個佛弟子的角度來說,剛開始應該斷惡修善,因為你這個業力強,你臨終的時候障礙就會特別多,罪業表現出來的力量就特別強。所以剛開始要先斷惡修善,但是從淨土宗的角度,你要培養一個對彌陀皈依的心念,那又特別重要。

我們一般人的心念,到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

一、非修行人

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的心念只有一個相貌,就是心隨境轉,你的心都是向外發散的,心光外泄。所以正常的沒有修行的人的心念,到臨命終的時候,都是在昏睡狀態。我們一般人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看那樣子,整天在睡覺,這是正常的。因為他的心念,平常都沒有在攝心,所以臨終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隨念往生,根本就沒有念。那麼沒有念呢,一般人就是隨業流轉,就像空中的羽毛,風往上吹它就往上飄,往下吹就往下墮。所以我們一般人很難用心念來引導業力,因為你這個心念薄弱。

二、修行人

那麼我們修習淨土宗的人,因為我們平常經常在靜坐、修止觀,對彌陀的皈依那個心念點點滴滴地在累積。到臨命終的時候,又有善知識的開導,那麼這個時候,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這個善業在鼓動的時候,你會出現一個很清楚的正念,正念分明,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那麼這樣的一個念力,它就會去引導我們淨土的善業,使令這個淨土的善業先得果報。

所以在臨命終的角度來說,一個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最大差別就是修行人他能夠把他平常的正念表達出來,那麼非修行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正念,心思是散亂的,那麼只好隨業流轉。這個地方等於是我們把這個往生的一些差別因緣先做一個總相的說明。

乙二、臨終處理好壞之得失!

我們再看第二段,看乙二、臨終處理好壞之得失。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好,我們加以解釋。分成三段。

第一段先做一個總標,臨終一關,最為要緊。印光大師先標出整個重點,就是臨終一關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最為重要的。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做一個定義,什麼叫臨命終?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在《瑜伽師地論》中講過,我們臨命終的心有三種狀態:

第一個、明利心。

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他剛開始可能會起昏昧,但是他突然間會迴光返照,突然間你看他在病房裡面已經睡了一個禮拜,或者兩個禮拜,都是昏昏迷迷,那突然間他清醒過來,那就知道他準備要走了。突然間他的明瞭性特別強,就像蠟燭啊,蠟燭要燒完之前,突然間燒得很大。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在臨命終的第一個狀態,就是明利心,他的心比他以前的心的狀態都特別清楚分明。這個時候,他這個人會突然間看到他過去生所造的善業跟罪業,就像看電影一樣,當然速度很快,他曾經在某個時空造了重大的罪業,或者在某個時空造了一個重大的善業,這個時候,他明利心的時候,全部現出來。他自己說是「死後有審判」,其實就是自己的心把業力表現出來。

那麼站在一個往生淨土的人來說,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臨終的開導就非常重要。就是在明利心的時候,他清楚地知道他一生有善業、罪業,而這個時候呢,你要他皈依彌陀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昏昧心

假設明利心的時候,我們沒有做好臨終關懷的工作,這個時間可能很短,有些人可能很長,少則幾分鐘,多則一個小時,這個明利心就過去了。那麼這個明利心是我們臨終開導的最好時機了,當這個明利心過去了以後,到第二階段,叫「昏昧心」,他的心開始昏昧,就像一個人開始睡覺,這個時候他知道自己即將死亡。那麼死亡的時候就像蠟燭,慢慢地熄滅,慢慢地熄滅,慢慢地熄滅……他的明瞭性,對外境這種清楚了別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那麼一般人會對自己的色身愛著,不想離開他的身體,他不想離開這個果報,但是業力不同意,業力會推動他離開他的身體。

所以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會有痛苦的感覺出現,就像「生龜脫殼」,就像一個烏龜啊,它不想離開這個龜殼,但是你硬硬把它拉出來。那麼昏昧心的時候的心理狀態就是這樣,我們幾十年在這一生的果報當中,我們住在我們的軀殼已經習慣了,我們不想離開我們這一期的果報,但是業力推動了我們,硬把我們推出去。所以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呢,他有一種死亡的痛苦出現。

第三個、悶絕心

那麼昏昧心再過去,第三個叫悶絕。悶是那個整個人就是昏過去,悶絕的時候,他整個第六識,就是這個我們叫粗的心識,完全不活動,他跟外界完全沒辦法接觸。你跟他說什麼,他再也聽不到了,但是他還沒有死亡,他還有微細的心識存在,叫第八識。那麼悶絕的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稍微長一點。那麼悶絕再下一剎那就死亡,他的神識就脫出來,跳出來,全身冰冷,叫中陰身,中陰身就是死亡。

那麼我們講臨命終呢,就是他即將死亡,但是還沒有正式死亡,叫臨命終。那麼主要的臨終開導就是,在明利心的時候最重要。因為這個時候即使他有罪業,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善巧地引導,還是有補救的方法。所以印光大師說在我們一期生命當中,臨終的這一關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前一期的生命即將結束,後一期的生命還沒有出現,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做適當的努力,對整個局勢還有扭轉的作用。

我們看第二段:

【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之時則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

那麼印光大師說呢,這世間上有一種顛倒的眾生,這顛倒的眾生就是說,不管你在世俗的學歷有多高,你是碩士、博士,但是你對佛法的因緣根本不了解,不了解,你就會錯誤地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對亡者有傷害的事情,這以下講出兩件非常嚴重的錯誤的事情:

第一個、悲痛哭泣:

那麼當然,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是有情感的,我們面臨親人的往生,臨命終啊,我們自然會發泄我們的情感,會悲痛哭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要注意,就是說,不管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朋友,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就是說,這個死亡它是不會因為你的哭泣而不死亡。那麼他本身已經離不開他的身體了,你在他的面前悲痛哭泣,又增加他的情執,使令他要離開他的果報體更加地困難。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發泄我們情感的時候,你可以在其它的地方,離開亡者,你到隔壁的房間去,盡情地去表達你對這個親人的懷念的感情。那麼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必去做一些傷害他的事情。所以,我們悲痛哭泣就會觸動他內心的情執,加強他的情執。他本身已經是內憂外患,已經是彷徨無助了,你這個時候哭泣,只有增加他的障礙,這是第一點,就是對他的內心產生傷害。

第二個、洗身換衣:

對他的色身產生傷害,洗身換衣,這個是很容易去做的。臨命終的人心是非常脆弱,極度脆弱。我們一個人身體健康,氣血旺盛,走路的時候,你碰我一下,我無所謂。但是諸位要知道,臨命終的人他是內憂外患,他即將要失掉他一生所有的東西,他即將要面臨一個不可知的未來,他內心當中是極度的無助跟惶恐,所以你對他的身體的任何的干擾,對他的內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有些人就說,哎呀,這個亡者看起來很不好看,趕快給他換衣服、化妝啦,或者他的姿勢不對啦,換個姿勢,那麼這樣子,你這個身體的搬動,很容易去觸動他的嗔心,因為他內心已經非常脆弱了,經不起任何的干擾。

所以,這兩件事情都是非常嚴重的傷害。這都是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者。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為一個旁觀者,在外面的人,我們只重視世人好看,你看我把父母親化妝得很漂亮,我站在他們的面前哭泣了,表現了我的孝心。那麼我們只是考慮到自己的立場,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子做,對一個臨命終的人產生一個無法彌補的傷害。

所以說:

【不念佛者,且置勿論,既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

假設一個人,他內心當中對來生沒有任何的規劃,那麼這個當然就是平常,心思散亂,隨業流轉,這個我們暫且不論。就算是這個人平常正念分明,他來生有明確的規劃,求生淨土,那麼遇到這種愚癡顛倒的眾生,給他在面前悲痛哭泣,把他身體動來動去的,這樣子往往多皆破壞正念,把他心中本來已經成就的正念,因為我們的哭泣,因為我們對他身體的干擾,結果他的正念就破壞掉了,那麼就留在三界當中,也可能會生起惡念而墮落到三惡道去。這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臨終處理的一個重點。

我們再往下看,那麼這第二段,就是把這個臨終的正確的關懷跟不正確的關懷的功德和過失做一個比較,先看:

(一)正確的臨終關懷

【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假設我們今天能夠做正確的臨終助念,幫助他提起正念,而不是去破壞他的正念,那麼就講出一個譬喻,好像一個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就是他這個人本身沒什麼善業,善業力薄弱,如果是正常情況,他一個人上山是爬不上去的。但是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有一個人在前面牽著他,後面有人推著他,左右兩隻手有人扶著他。他本身雖然沒有力量,但是我們正確地做臨終關懷,可以使令他因為我們的幫助而達到高峰,那麼達到正念的分明而往生善處。

就是如果我們適當地去處理,能夠在他的心中培養一個善念,由善念的因緣去引導他的善業得果報。反過來,假設我們被這個(一)不正確的臨終關懷

【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假設我們今天只考慮到自己情感的發泄,只考慮到這個亡者的身體是不是化妝得很漂亮,那麼這樣子就好像是勇士上山,自力充足,他本來善業力很強,他不但是善業力強,他心中還有止觀的修行,每天這樣地用功,有一個正念的。他本來有力量爬上山,但是親屬把自己的東西都交給他,使令他負擔過多,結果望崖而退,就退下來了,破壞掉。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念,當然一個人正念分明,有一半的因素是他平常的用功,就是他平常參加共修,他有一些靜坐的定課,他培養一個正念,但是有一半的因素就是臨終的環境。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獵人,這個獵人他到山中打獵,捉了一隻六牙白象。古時候,這個六隻牙的白象是象中之王。一般的像你用箭射它它會害怕,但是六牙白象它的特色,無所畏懼。你用箭射它,它無所畏懼,這個像一直往前衝的,除非它死掉為止,不管身上中了幾支箭,它無所畏懼。那麼這是一個寶物啦,這個獵人就把六牙白象供養給國王,國王很高興,就賞給獵人很多的珍寶。國王就把這個白象當作打戰的前鋒,就是這個白象先衝鋒,後面才是軍隊。那麼平常的時候,這個國家裡面有一些死刑犯,國王就把這些死刑犯丟到這個白象的房間裡面去,白象看到人,一腳就把他踩死。後來有一天,這個白象住的處所起火,這個白象是保護這個國家重要的軍隊,就趕快把這個白象救出來,就擱置在一個臨時的地方,這個地方剛好是在一個寺廟的旁邊。

那麼當然也按照過去的慣例,有這個死刑犯就丟到這個白象的房間去。但是這個白象看到人,不是過去把他踩死,過去用鼻子聞一聞他,拍拍他的肩膀,就走了。那麼這個養象的人就感到很奇怪,就跟國王報告說:「國王啊,這只像以前的時候個性很暴躁的,看到人就把他踩死,現在怎麼看到人,鼻子聞一聞,拍拍他就走了?」國王聽了就感到很害怕,因為這個白象是保護國家的一個重要軍隊,如果這件事情讓鄰國知道了,這國家就有危險了。

那麼國王就召集大臣來討論這件事情。大臣有的是讀書人,讀書人就有智慧。有一個大臣就說,他說國王啊,以前這個白象它這個性情是暴惡的,那麼因為火燒的關係,現在搬到這個寺廟旁邊,整天聽到寺廟的早晚課誦經的聲音。那麼聽到這個誦經的聲音,暴躁的心念就消失了,就起了善良的心思,是這樣子的,心隨境轉,環境造成的。那國王說,這件事情不行啊,這樣下去我們國家就有危險啊!那麼大臣就說很簡單,把這個白象移一個處所,移到那個殺豬殺羊的地方去,屠宰場去。那麼國王就把這個大象移到屠夫的旁邊去,就整天聽這個殺豬殺羊的恐怖的聲音,噢!它的暴躁的心念又恢復了,你把這個人丟進去,它還是把他踩死。

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諸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心法也是這個道理。他為什麼臨終能夠生起正念?當然他平常有栽培這個正念的種子,但是你如何能夠創造一個讓他生起正念的環境?這就是我們身為一個親屬,身為子女該做的。就是說他內心當中有善念有惡念,那麼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創造一個怎麼樣的環境,使令亡者能夠生起善念。所以臨終的處理的重點就是說,你要怎樣創造一個好環境,讓他平常曾經生起的善念生起來,這是一個關鍵點。

我們看第三的結勸。

【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有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

就是說一個臨命終的人,為什麼這個人能夠得到好的眷屬的照顧,能夠開導、安慰、助念而生起正念?有些人他臨命終的時候,就有這麼多的惡因緣,有人破壞他?當然表面上是別人做的啦,但是從因果的道理來說,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往昔當中,曾經去成全別人的功德,或者破壞別人的功德,這種善惡因緣所招感的。

所以我們修淨業者要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平時要經常成就別人的正念,這個很重要。

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八相成道有一個降魔。身為一個太子,他在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魔王曾經警告這個太子,你要趕快離開這個樹下,否則我會對你不利的。我們要是被黑社會恐嚇,我們就會害怕,何況是一個魔王!那麼這個時候太子他入定觀察因緣,他觀察他生生世世當中從來沒有破壞別人的正念,所以他認為他沒有這個業力,不會招感這個果報,所以他無所畏懼。果然那個魔王用這個箭去射太子的時候,因為他沒有那個業力,這個箭就變成一朵朵蓮花掉下來。當然我們希望我們保持一個正念,但是要注意因地。比如有人在誦經,有人在念佛,我們就要盡量小聲一點。

過去在台灣,懺公師父他也提醒修行者,就是在打佛七,不要隨便帶小孩子去打佛七。因為打佛七是一個加行,他那個心念經過他佛號不斷的意念,他可能會在這個佛七當中創造一個清淨的正念。結果這個小孩子吵鬧,在他整個栽培的過程當中破壞,這種過失是沒辦法彌補的。比如說我掉了十萬塊,這個錢是外在的東西,但是他成就一個正念,這是他無量劫的一個解脫的因緣,他以後不一定有這個因緣。

所以諸位要知道,當有人在聽經或者是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動作,因為這個都是在生命當中,對生命有重大扭轉因緣的一種功德。他可能因為這次的聽經,或者這次的共修,而產生一個很大的力量,解脫的力量。那麼在整個熏習的醞釀過程當中,如果因為我們出聲音而破壞了,那糟糕了,那這個過失我們實在是扛不起。所以,第一個,我們盡量要去成就別人的正念。

第二個,預為眷屬,示其利害。

如果你要能夠安全一點,你要跟你的親屬、子女講清楚,臨命終的時候,絕對要做好一些正確的臨終關懷,我們後面會說明,一定要事前的交待。台灣有一種情況,就是先寫下遺囑,然後請律師來作證,我臨命終以後,我要交給哪一個人來處理,其他的人都不准過問。那麼這個東西你可以事先做安排,因為這個畢竟是生死大事。

【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就是說,我們今天面臨這個臨命終的人,重點在於神識得所,我們的重點在於他的神識是不是能夠往生善處,能夠成就一個往生的功德,而不在於他表面上的好看,當然這個是一個最重要的重點。

就是說,我們平常的用功,有一個斷惡修善、注意自己的業力,一方面培養自己的正念,但是臨命終的人他不可能再造業了,就是說,面臨一個在加護病房或一個臨命終的人,他根本什麼業都不能做了,那麼這個時候引導他生起善念是很重要的。因為他的心中有罪業、有善業,那麼你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善巧方便來引導他的善念,就會把他的善業引導出來。

臨終的一個關鍵點,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一個臨命終的人,生起一個清淨的善念。

甲二、如何做好臨終關懷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影響我們來生的果報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隨業往生,第二個是隨念往生。站在一個臨命終的角度,他已經不可能再造作業力了,所以他能夠做的就是生起正念。當然他自己要生起正念會有困難,因為一般人在一生當中,他栽培了善念,他也栽培了惡念。所以身為一個在旁邊的親屬來幫助他,把他的善念引導起來,這就是我們該做的工作。所以臨終的助念就是幫助臨命終的人,使令他生起正念。這就是我們該做的工作。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這當中會有詳細的說明。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已死,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

第三、切忌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

好,我們看第六面,第六面當中有三段,第一段是先做一個總說。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就是說,假設我們有父母兄弟,或者是親戚朋友,當然生了病,如果能夠治,在醫藥能夠做的範圍,我們應該都不要放棄。但是,假設他的病已經超越了醫學的範圍,這個時候你就要做好心理準備。

第一、不能急救;第二、不能打嗎啡;第三個、趕快回家。

因為你醫學上只是延長他的生命而已,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個時候一定要趕快送回家裡,因為家庭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最為安全、最安穩的地方。

所以臨終關懷最好是送回家裡面做是最好的,而且要交待醫生絕對不能急救,也不能打嗎啡。因為打嗎啡以後啊,他就昏睡過去。昏睡過去,你跟他講什麼話,他完全不知道,他就不能夠生起正念來引導善業。他昏睡過去呢,那就完全是隨業流轉了,他不能夠用心念來引導善業,不可能!就看他的業力了。所以一個臨命終人絕對不能夠急救,因為你這個急救,用這個電擊啊,對他產生一種傷痛,很容易引生他的嗔心。因為我們凡夫的眾生,我們的心念跟我們的色身是和合在一起的,色身有痛苦,你的心念也容易有痛苦,因為我們對色身產生執取。所以,假設這個人已經是重病而且是沒有辦法治好了,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趕快把他送回來,那麼做一些臨終關懷的工作。

所以當這個重病不能痊癒的時候呢,宜發孝順慈悲之心,那麼做兩件事:第一個,勸彼念佛,求生西方;第二個,並為助念:

第一個、勸彼念佛,求生西方

剛開始你要先做一些開導,做一些心理建設,你要告訴他,這個生命的盡頭即將到來,你要讓他承認死亡不可避免,應該要放下這種苦惱的娑婆世界,應該要求生到淨土去。就是你要在他的心中,透過你的開導,使令他產生一種觀照的力量,他知道他應該要放棄娑婆世界的流轉,應該要求生淨土去,應該先做這樣的開導。

第二個、並為助念

這時候要他憶念阿彌佛陀的聖號!那麼,俾病者由此已死,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那麼這樣子呢,這個人這一期果報結束以後,他就不再墮落到生死的流轉,到淨土去了,能夠成就永遠不退轉乃至於成佛。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幫助一個臨命終的人往生淨土,等於幫助一個人成佛的意思是一樣。

這個地方我們要做一個解釋。這個臨命終的處理,一般的社會的醫學者跟佛弟子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

醫學者他們的一個思考:站在一個醫生的角度,主要就是延長這個病人的壽命,他們的思考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你是病危就急救,把你救過來乃至於讓你多活十分鐘也好。那麼醫生他沒有所謂來生的觀念,他不管你來生去哪裡,反正我的工作就是這樣,我醫學能夠做的,不管電擊,不管怎麼樣,我用盡一切方法,讓你增加十秒鐘也好,那麼這個醫學的看法是這樣。當然現在我看到一些醫學報導,現在西方的醫學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樣子是不對的。

佛弟子的看法是不同的:佛弟子認為死亡不可怕,問題是他來生去哪裡是重點!所以身為一個佛弟子認為,你經過急救,讓他多活一個小時,這個沒有意義的。你應該在他生命要結束的時候,如何地開導他,然後去以一種比較清淨的善念來面臨來生,這個是我們所關心的工作,而不是說,讓他延長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因為死亡遲早要到來。

這就是我們在臨終關懷和醫學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所以最好的方式,在台灣,一般病危的時候,我們都自己接回來,自己做,這個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因為站在醫生的角度,他是不管你來生去哪裡,他的工作就是延長你的壽命,乃至於增加一秒鐘也好。好,這個地方是我們的立足點的不同,我們重視的是來生,而不是今生能夠多活幾天。

那麼再看第二段:

【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忌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印光大師慈悲,列出了《臨終三要》,來使令我們能夠做為往生的一個處理的根據。雖然這個話講得很平常,鄙俚就是平常,沒有什麼深妙的道理,但是它的理論都是根據佛經而出,遇到臨終的因緣都可以來實踐。那麼這是所謂的《臨終三要》,這個是印光大師很重要的開示: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那麼我們遇到臨命終人,第一個就是開導安慰。一般的臨命終的人,除非是大修行人,他經常保持正念,所以他臨終也就保持正念,他根本就沒有障礙,開不開導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正常的凡夫,特別是居士,到臨命終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心有千千結,特別是那一種突然死亡的。如果你這個人已經生病生很久了,有心理準備了。你如果遇到這種突然間意外死亡的人,他根本沒有死亡的準備,他平常沒有念死無常,那麼這個時候他心中的障礙就很大了,他內心的那個心不甘、情不願的,那個執著啊,就會障礙他的善念。這種人即使他一生當中積集多大的善業,那個善業都不能起現行,因為那個執著太重。所以第一件事情先破障、開導。

開導有兩個主題,開導一個臨命終的人有兩點:

一、有所破壞,先破惡;然後有所建設。一開始你先告訴他,就是所謂的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毀滅,就是你應該要面臨一個來生,就像一個人脫掉一件舊的衣服,換上新的衣服,讓他不要對死亡產生恐懼。而且一定要讓他放下娑婆世界一切的人事的因緣,這些都是如夢如幻,你根本帶不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開導他能夠讓他對現前的因緣都放下。

二、放下以後,那你說我應該云何應住?我應該心放在什麼處所呢?這個時候我們再介紹淨土的功德,讓他產生皈依。當然那麼如果說這個人是非佛教徒,譬如說你遇到基督教徒,那你叫他往生淨土,他就有困難,那你也可以勸他憶念耶穌基督的聖號,往生天界也可以。也就是說,起碼你讓他生起善念。比如說他根本沒有宗教信仰,甚至於對宗教是排斥的,那你短時間,臨命終的時候,要讓他學習就很困難的。那你就問他的家人說,誒,你看這個人他一生當中,有沒有做過特別的善業?先把他親屬調查一下。哦,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做過一個很重大的善業。那麼你臨終就開導說:你記得嗎?你在什麼時候去孤兒院做了什麼什麼善事?你這個時候要不斷地讓他憶念他這個善事,因為他的心去憶念善事的時候,他就會生起善念。如果這個人是修淨土的,那最好,那你就直接開導淨土法門。就是讓他生起善念,那最好是能夠生起淨念——憶念佛陀的念頭。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剛開始去的時候,先破除他心中的罣礙,那麼把他心中執著的地方,把它放下,然後讓他提起一種對彌陀的皈依。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

當他心中放下以後,這個時候就把佛號提起來。這個開示也不要太久,因為開示只是一個前方便,這個障礙掃除以後,就讓他把佛號提起來。

換班念佛的時候有幾點要注意的:

1、安置佛堂;2、念佛為主,誦經為輔;3、法器用「引磬」;4、念佛時間:死亡、斷氣之後,至少要八個小時。

這個法器的選擇,印光大師說要用引罄,不要用木魚。因為這個木魚的聲音渾濁,很容易讓他昏睡過去,要敲這個引罄。那速度不要太快,因為不是你要念而是他要念,因為這個臨命終的人他的心力比較微弱。第三點,你不要念六字的,要念四字的。念六字的,他根本沒辦法憶念。要念四字的佛號。第四點,一個人斷氣以後,從斷氣開始算起,斷氣以後念八個小時。

如果說你這個念一念、念一念……你覺得他這個人相貌越念越安祥,那表示他的心念已經被你帶動起來,他的心念已經隨順佛號而轉;你要是看他念了半天,相貌都沒有變,樣子就是很可怕的樣子,那就是他心中的結沒有解開。你念你的,他打他的妄想。這個時候煞板,就開示。因為他根本沒有辦法隨順你的佛號而轉。你念你的佛號,他打他的妄想,那表示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心中有罣礙。這個時候煞板,就重新開示。最好這個人是你的朋友,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什麼,你知道他心中的障礙在哪裡,最好,要不然你就要去Try(嘗試)。

總之你一定要讓他心中的結解開來。這個時候他心胸打開,他就會隨順佛號來轉,那麼佛的功德就能夠加持進去。你把這個門關起來,太陽照不進去啊!佛陀的心是平等地去關照一切念佛眾生,問題是你得把心門打開來,你自己要把自己的障礙破除掉。

所以到底我們應該是開導或者念佛啊,你就是看因緣辦事。如果他已經念得很好,就不要開示了,這個人善根強,你講幾句話他就夠了。我說實在話,你平常經常聽聞佛法的人佔了便宜,因為你善根強,別人講幾句話,你就容易生起正念。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開導、安慰跟換班念佛,這兩個要兼帶地來調配。那麼這兩個,一個是偏重在一種觀照,一個是調伏,觀照跟調伏。

第三、切忌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第三個是破障,切忌搬動哭泣,以防誤事。這個很重要!你在往生者斷氣後八個小時,不要去搬動他,不要換衣服,不要急著去洗身換衣,這些都不是重點。還有一點,就是這個哭泣的問題。平常跟這個亡者太過親密的人要離開。就是這個老人家看到這個小孩子就特別歡喜,這個小孩子不能在他的旁邊。平常跟這個亡者特別有惡因緣的冤家,也要離開。他一看到你就生氣的,這個人也要離開,是這樣子沒有錯的。就是太好、太壞的人都要離開,因為他的心經不起刺激了。就是說,這個時候要讓他保持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如果不能念佛、念法、念僧,起碼憶念善業,讓他安祥地來渡過最後這一條路,讓他安祥地面臨來生,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

那麼看第三段: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這個就做一個總結了。印光大師說:我們能夠這樣做一定能夠滅除罪障,引導他求生淨土。這個地方就是說,對一個臨命終的人,主要就是開導跟念佛。如果你要為亡者誦經持咒也可以,都沒有壞處,但是別處行之,可以在另外一個房間來為他誦經持咒,但是在這個亡者的這個地方,只能夠開示跟念佛。因為他臨終的時候,越簡單越好。這個誦經也能夠為他消除罪障,但是在其它的房間進行,避免心思太複雜。

這個地方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有很多的學者為了這個在辯論,就是器官捐贈的問題。當然有些人認為說,反正我要死掉了,我應該把器官捐給需要的人;那麼有些人認為說:我應該臨終保持正念。

這兩派的學者,當然都是佛教徒,也生起了一個激烈的辯論。不過,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勵大家器官捐贈的。那它的理由就是說,因為站在淨土宗的角度,臨終的正念是非常重要。因為你今天不是要求增上生,你有來生的話那當然會依止善業去得一個增上生,但是你淨土宗的人,很強調你一定要臨終生起對彌陀皈依的正念。因為淨土法門是感應道交,你完全靠善業力量是不可能往生的,那是他力的攝受。

那麼既然講他力攝受,就不是單方面的。阿彌陀佛把手伸出來,你也得把手伸出來,你的正念、彌陀的本願,兩個合在一起。

那麼,一個正常的人,你臨終的器官的切除,諸位要知道,臨終的器官切除不是死亡以後,而是生命、溫度還在的時候,因為那死掉了的器官就沒有用了。你看《印光大師文鈔》,連搬動都不可以了,何況是用刀子去割呢!

所以淨土宗認為說,我們今天利益眾生不在一時。就是我到淨土去,我回入娑婆,那個時候你是法身菩薩,不要說臨命終,我現在就可以把身體給你。那麼當然這就是個人的思考問題,你對來生的規劃。如果要到淨土去,那麼器官的捐贈你要慎重,一定要慎重,因為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的障礙。當然你不求生淨土,那器官捐贈就是你的選擇了,也是一個方法。

如果一個人,我在想這個問題,就是這個人一生造了很多罪業,也沒什麼善業。沒什麼善業,他平常也沒有起過什麼好的念頭,要他生起正念也很難。這個人,鼓勵他器官捐贈,很重要。因為器官捐贈是佈施嘛,他臨終的時候,誒!我把這個器官佈施,憶念這個「舍」、「施舍」,他會憶念這個佈施,生到善處去。但是如果你有志於求生淨土,這件事情你要慎重。因為你切下去以後,那個時候你已經沒有講話餘地,你話講不出來,可能會壞事。所以這件事情大家應該要慎重考慮。

就是,你的成佛之道應該怎麼走?什麼事該先做,再做第二件什麼事,再做什麼事,你自己要有規劃。我先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然後再怎麼怎麼怎麼地。

佛法一定都先發願,不是橫衝直撞。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來引導,沒有一件事情是橫衝直撞能夠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擇,發願,然後再付諸行動。所以我們很難說是誰對誰錯,但是你知道這件事情真的是你要的,你知道這是你規劃的,那你就心甘情願地走下去。

但是我總是覺得,有些人,就是你要人家器官捐贈,你要把事情講清楚。你不能夠含糊籠統地帶過,然後他產生錯誤的判斷,結果他臨終的時候後悔。就是說你臨終捐贈器官會有什麼樣的優點、缺點,你應該很真實地讓對方知道。因為他有權力去知道,他做這個判斷是不是他真的要的。

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你臨終捐贈器官,對你臨終生起善念會比較困難,肯定會有困難。當然這是個善法,但是對你的正念,從這個經論的學習來看,你的身體被切割,你要生起清淨的念頭會比一般人困難。所以你可以想想看,你該怎麼做,但是你有權力知道真相。

甲三、結示勸修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我們做一個結示勸修,做一個總結: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印光大師文鈔》

好,我們把這個淨土法門的修學內涵,以印光大師的開示做一個總結。

無論在家在庵,這以下的修行,印光大師的一個攝受對像,包括了在家居士,也包括了出家眾,都可以如此地修行。以下分成兩個內涵:第一個是因地的修行,第二個是果地的功德。

先講因地。身為一個佛弟子,這當中有三個修行的主題: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第一、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第一個就是我們講剛開始的斷惡修善,你一開始要先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那麼這個淨罪集資的心態呢,敬上和下,你一定要有一種恭敬柔和的心。那麼怎麼實踐呢:

一、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在斷惡修善當中,有兩個力量是要成就的:第一個是行力;第二個是忍力。這個行力就是一種精進,就像一個人賺錢一樣;那麼這個忍力呢,就是忍辱波羅蜜,就像一個倉庫。你要有賺錢,但是你也要有倉庫把它保存下來。

一般來說,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行力是容易成就,但是忍力就很難。古人說是「任勞任怨」,任勞容易任怨難。你可以去做義工,做三天不休息,但是你沒辦法經得起人家對你一句的批評,就是你那個忍力動不動就爆發出來。那麼一個沒有忍力的人,就像一個人賺了錢,他沒有倉庫,你這個功德就不容易保存,很容易破壞流失。所以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除了有一種主動積極的行力,還必須對自己的逆境有所忍力。

這個事情是這樣,當我們在做善業的時候,如果你是順境,你自己的身體也很健康,一切外在的環境都很順利,你這個善業會繼續做下去。但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說:你在做善業,但是你突然間逆境重重,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能夠繼續走下去,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

我們要想一件事情,你積集善業,出現了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是從哪裡來的?這表示說,本來在你心中有一個重大的三惡道的罪業,因為你積集善業,把這個罪業的勢力破壞了,把它逼出來,叫重報輕受。所以我們在積集善業,最困難熬過就是說,當你的善業做得很強的時候,很精進的時候,它會把你內心深處的罪業逼出來。然後你覺得,哎呀,我怎麼越做善法,我的逆境越多?這個時候你如果對業果的觀察不夠,你可能就放棄了。你想想看,你創造的是一個善業,怎麼會出現不可樂的果報呢?這個東西就是你過去的東西逼出來的,你應該保持歡喜,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你應該要到三惡道去。所以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不但是要有一種行力,還要有忍力。你要在逆境現前的時候,你要能夠通得過去。

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那麼從現實的角度,有些善法我們做得到,但是有很多的善法我們不一定做得到,那麼我們對於所不能做的事,要保持隨喜功德的心,不要嫉妒,因為這畢竟是個善法,盡量去成就別人的善法,那麼這就是一種隨喜。

三、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一方面經常地反省自己,不要去說別人的過失,什麼事情都反省自己,不要把這個過失都推給別人。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淨土的一個基礎,斷惡修善。

第二、培養正念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第二個就是正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這一天當中呢,你起碼要有一些定課: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就是說雖然臨終的助念是旁邊的人提醒你,但是你平常也要去栽培正念,否則你臨終要助念就很困難,所以平常要有一些定課。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

這個很重要!就是你日常生活的時候,當你煩惱生起的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佛號。你一定要用佛號來調伏你的煩惱,一定要讓你的佛號有調伏煩惱的力量。

第三、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這個是經常保持謙卑的態度。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這個地方是從前面的斷惡修善,然後再念佛成就正念,基本上我們從前面的斷惡修善、修習止觀,我們一般來說,這個人已經有一點資糧了。有一點資糧以後怎麼辦呢?就要保持謙卑。

謙卑這個德行,我看只有中國文化才提得到,西方文化要求一個人多表現。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易經》,《易經》引導一個人趨吉避凶講出兩個方法,你看整部《易經》就是兩個宗旨,如何趨吉避凶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要盡量地避免造罪業,盡量地積集善業,這是第一個趨吉避凶的方法。

第二個,謙受益,滿招損。就是你待人處事,你的姿勢站得低一點。站得低一點,你就能夠不斷地進步。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損。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從剛開始到臨命終,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你要經常保持謙卑學習的態度,讓自己的姿勢站低一點,對你有不斷的受益。這個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大智慧。我看西藏的傳承沒有這個文化,沒有謙卑的文化,西方也沒有這個文化。

好,那麼第三呢:

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

從前面的斷惡修善,然後憶念彌陀的功德產生正念,最後要保持謙卑的態度,那麼這樣子呢,你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好,我們做一個總結,這是古德寫的一個偈頌:

逆境來時莫動嗔,

西方佛子等疏親,

我今暫作娑婆客,

不久蓮池會上人。

我們對於這個外在的環境有一些逆境,你不要生氣,你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為什麼呢?這以下一個很重要的觀照: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就是,身為一個淨土的人,我們把今生的生命只是當作過客。就像我們今天暫時住旅館,我們不可能在那邊住多久,隨時要離開的感覺。那麼哪一個地方是我們真正的家呢?就是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我們一個修淨土的人對今生的生命,不會去主動地經營,就讓它趕快渡過去就好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

那麼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課程,好,我們今天這個課程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我先回答幾個問題,那麼大家對今天的課程有問題,我們也可以提出來討論。

【學員提問】就是有關六根不具足的人,所謂的盲聾瘖啞,如何使令他能夠創造善因?

【師父回答】佛法的重點,當然還是要產生觀照力。我們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讀聖賢書就是要明白道理,就是明理,明白道理你才知道你的生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在六根不具足當中,我覺得一個人眼睛有缺陷還有救,一個人耳朵有障礙,這個是嚴重障礙。他不能聽聞佛法,他就是根本沒辦法去接觸新的訊息,他只能夠自己看。所以耳根有障礙,這個對學佛的障礙是超過其它的。當然一個菩薩,我們盡量把一些重要的觀念,看看透過什麼訊息傳遞給他,這個很重要,讓他明白道理。

【學員提問】亡者生前是日蓮正宗或者是沒有信仰者,在助念的時候應該如何來影響他?

【師父回答】我想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不太可能去改變一個人的宗教信仰。諸位想想看,他平常身體健康的時候,你改變他的信仰都不可能。在佛法說,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這個人容易改變,這個叫作愚癡。愚癡呢,他還沒有主見。外道就不是愚癡,叫邪見。所以在百法裡面的心所,邪見呢,他的思想是比愚癡堅固。他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是錯誤的思想。那麼愚癡是他完全沒有概念,而且沒有概念那他怎麼做呢?就跟著感覺走。他也不認為這個是對的,也不認為那個是錯的。所以你遇到了外道,你就不一定要他念阿彌陀佛,到時候你起煩惱,他也起煩惱。就是讓他生起善念。你平常念上帝,你就念上帝好了,至少保住了善道。

【學員提問】暗地裡以他人的名字做種種的佈施,向佛菩薩懺悔跟迴向,能使他人有朝一日進入佛法嗎?

【師父回答】可以的。就是你私下為他做功德,他能夠跟三寶結緣。不過在《地藏經》上說,你要讓他得到更大的利益,你最好讓他知道。《地藏經》上說,這臨命終的人,臨命終就是他還沒有死亡,他果報還是這一生,那麼你用他的錢來做一些供養三寶的善業,你最好讓他知道,對他的幫助會更大。如果他不知道,也有幫助,但是會比較小。

【學員提問】弟子的父親以前是屠夫,數十年來殺生無數。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

【師父回答】當然幫助,我們為他超度啦、做功德迴向給他,這也是有所幫助的啦。但是一個人如果要產生一個比較大的幫助,那他非得要明白道理才可以。所有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扭轉生命的功德,一定從自己的內心生起的。世間上最大的罪業是什麼,大家知道嗎?世間上最大的罪業是愚癡!因為所有的罪業都從這個地方生出來,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第一個——無明。你看我們生命的流轉,第一個是無明。無明緣行,這個行就是業力,他為什麼會造罪?就是他不知道。他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可怕,他不知道做這個殺盜淫妄,未來會有什麼可怕的果報,他不知道。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只知道我這樣子做,現在得到了一時的利益。所以你看佛陀講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就是一個生命體投胎,然後生老病死。所以一切的罪業,最為根本的就是愚癡。

那麼反過來說,一切的功德最為根本的就是內心的覺悟!當然要一個人覺悟也不是容易的,他有他堅固的看法。我們剛開始就像你說的,我們先為他結緣,慢慢慢慢地跟三寶結緣,來生遇到三寶,那麼生生世世這樣子熏習,他慢慢慢慢地就能夠接觸佛法,總有一天聽到佛法,哎呀,原來生命是這麼一回事!這個時候他的生命就有比較根本性的改變,所以你說要讓另外一個人產生比較深遠影響的改變,一定要引導他明白生命的道理。

【學員提問】弟子在睡覺的時候曾經夢見阿彌陀佛,也曾經口念阿彌陀佛聖號,請問這會造成往生的障礙嗎?

【師父回答】你夢到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不過我們平常夢到阿彌陀佛,這個表示你這個人煩惱淡薄、業障也淡薄,跟阿彌陀佛的因緣也深。但是你真正往生的時候,是要你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見佛最重要。平常見阿彌陀佛有消災的作用,但是臨終見佛是有接引的作用。還有一點,你平常修行有什麼特殊的境界,不要隨便跟別人講,否則你這個功德就很容易失掉。自己修行,自己知道就好,增加一些信心就好。其它的我看都不是什麼重要問題。因為你聽完課,有些問題應該可以理解。好,大家對今天的課有沒有什麼相關的問題?你是不是有問題?好,你請說。

【學員提問】法師!新加坡的因緣福報好像不具足啊,沒有什麼臨終助念團,跟台灣比起來好像是差得很多。

【師父回答】我想,一切法因緣生。就是所謂的福報,就是大家願不願意做,大家願意發心這個事情就好做了。的確,台灣的佛教是非常鼎盛的。我可以講一句話,只要有人往生,至少可以找到三個單位的助念團,三個,至少!而且跟亡者沒有關係,助念團他自然會來給你助念。那當然這個助念,大家知道一點,這個臨終助念啊,我剛剛還忘了,所以我說提問題會給我一些靈感,我忘了交待一件重要的事情:臨終助念是在什麼時候做,大家知道嗎?有些人等到那個亡者躺在那個地方,已經沒有辦法呼吸了,你請法師來助念,那助什麼念呢?那就是念佛、誦經迴向給他而已,那不叫助念!

臨終助念就是說,這個人已經在醫生宣佈生命只有三個月了或者半年,這個時候就要做心理建設了。讓他慢慢地接受死亡即將到來,而且死亡不必去害怕,就是你如何能夠生起正念,這是關鍵點。所以就是說,真正的臨終助念,應該在往生前就要做好,做一些心理的輔導跟建設,讓他能夠以一種很清淨的念頭來面臨死亡。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恐怖憂慮對自己只有傷害。可能你本來有善業都不能表達出來,所以你平常的點點滴滴的觀照,你到臨命終的時候,人家稍微提醒你一下,你就能夠生起正念。如果一個人平常顛倒得很厲害,我看很難在臨終的時候三兩句話就能開導你,很難!你那個執取很重。

我們想說一件事,就是「生龜脫殼」,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他離開他的果報體是如此痛苦呢?就是這個人對三界果報咬得很死。咬得很死,你如果突然間把他拔開來,這怎麼拔呢?那你在平常的時候,在修止觀的時候,觀察三界是無常的,我今生決定要死的,有生就有死,這個死亡是佛陀都不能避免的。那麼死亡到來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那麼你平常在修無常觀的時候,你對三界果報那個執取的力量,其實你點點滴滴就在慢慢鬆脫、慢慢鬆脫、慢慢鬆脫。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來放下,你根本放不下!是不是?你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好,到那時候執取的勢力就剩下一點點,臨終的時候,簡單幾句話開導,就放下了。你平常的時候,顛倒的勢力很強烈,我看很難到臨命終的時候,三兩句話就讓你放下,我看很難。

所以今天的課程其實跟前面幾天有關係,你前面幾天要是修行修得好,你平常對三界的果報就慢慢鬆脫,到臨終的時候就容易做,成功的機率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