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

丙二、成就智慧的功德。

前面的禮拜、讚歎、做願啊,是一種無分別住,對於佛號是沒有任何的分別,只是有一念皈依的心而帶動一種專注跟相續的力量。那麼這個地方呢,智慧是一種觀察,觀察生命的真相,來破除我們心中的顛倒。

那麼這個當中我們先分兩科,先說明修觀的重要。為什麼我們念佛,一路念佛就好,為什麼要修觀?它這個修觀啊,它又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以下是明末憨山大師的一段開示。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念佛求生淨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園財產,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聲佛,果能敵得這愛嗎?果能斷得這愛嗎?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好,我們看第十一面。那麼這段憨山大師的開示啊,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

一、根源

第一段,先說明生死輪迴的根源:我們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那麼我們身為一個念佛人,求生淨土,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身體的健康、求得萬事的如意,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的。那麼既然要了生脫死,我們就應該要知道,什麼是生死的根源?就像說是我們今天啊有一個軍隊要去討伐盜賊,你應該要先知道盜賊在哪裡,你才有辦法討伐他啊,不然你這個軍隊到哪裡去呢?那麼你念佛也是一樣,你心中產生一種念佛的正念,那麼這個正念到底是要對治誰呢?要消滅誰呢?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標找出來。

二、目標

那麼這個目標呢,第二段,憨山大師把他標出來:

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那麼我們這個三界的流轉,有兩個主要的因素: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愛取的煩惱。那麼就是我們過去有一些有漏的業力,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罪業,總之你一定有三界的業力,這個是招感三界生死的親因緣。但是你有業力還不能得果報,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對三界產生愛取的煩惱,去滋潤這個業力,這個業力才能得果報。就好像說,你光是有蘋果的種子啊,你還得去澆水,這個種子才能夠開花結果。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在三界裡面的生生世世的流轉,有兩個因緣:第一個,業力的因緣,第二個,我們內心的愛取煩惱。那麼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啊,我們重點不在消業力,因為業力是無量劫來所熏習而成的,根本不可能消除。不要說我們,其實阿羅漢,阿羅漢為什麼入涅槃呢?你說他阿羅漢他最快是四生成就涅槃,他流轉了無量劫來,他的業力怎麼四生就消除了呢?唯識學說不是這個意思,其實我們修行不是消業障,你這個業障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消完,重點在對治煩惱。所以阿羅漢他內心當中已經不受一切法,所以雖然他的心中還有很多的生死業力,但是他臨終的時候入無生的境界,所以那個業力沒有滋潤,不能得果報,沒有招感果報的力量。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重點,就是說,帶業往生,沒有錯。我們今天在三界所累積的業力,不可能在短時間的今生消掉,不可能!不可能業盡晴空。重點是你要改變你的心態,你要把對三界的愛取轉成對淨土的愛取。就是這個地方,標出了我們一個心態轉變的關鍵。所以說呢:

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

就像是這個飛蛾撲火。你看這個蛾,它看到火就貪愛這個火,它也不知道這個火會把它身體燒掉,這個叫顛倒。它以為火是一個安樂的處所,是一個歸依的處所。當它撲過去的時候,火把它給燒死。那麼,今天這個果報從佛法的分析有兩個因素:第一個,這個飛蛾有這種被燒死的業,但是只有這個業,不能得果報;第二個,它心中生顛倒,它對火生愛取。

那麼業力不是短時間能夠改變的,重點是你的心態可以透過你的觀察、思惟而加以修正。

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說啊,我們在修習淨土,你一定要知道,我們在三界流轉,我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你不把問題找出來,你怎麼解決問題呢?這個問題永遠是在的。就是我們對三界的果報有一種深重的、愛取的煩惱,就是我們自己願意流轉,這是一個問題。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知道這個問題在哪裡以後,後面就有辦法對治了。

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

所以念佛你一定要能夠調伏,就算不斷的話,至少要能夠調伏這個愛取的煩惱。那麼什麼樣的愛取煩惱呢?看第二段。就是我們身為一個在家居士啊,日用現前啊,眼睛看到的兒女子孫,哎呀這些美好的眷屬,這個我看我的兒子、看我的孫子,越看越可愛;那麼家緣財產,有些人福報大,善業強,過去廣結善緣,他做事業因緣很好,各式各樣的家財,各式各樣的朋友。那麼這些呢,都很容易讓我們生起對這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的愛取。

所以這樣子講,這些都是一種生死縛具,增長生死業力的一個因緣。站在往生淨土的角度,福報越大,哈哈,你就是生死業力越大。我們一般人說,哎呀,你這個福報大,值得羨慕啊。其實你福報大,你要花比別人更多的力量跳出來,哈哈,真的是這樣!這個淨土宗的修行,貧窮人佔便宜,真的是佔便宜啊,因為他沒有東西讓他罣礙啊,他跳出來的力量、他稍微用一點力就可以跳出來。

所以福報就代表一種業力,代表忙碌、很多的罣礙,心有千千結,弟子心不安。有時候福報到最後,他不是說自己要受用,你身為一個leader(領袖)他有時候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就是一種業力,你放不下。所以福報大的人你要有心理準備,你要花比別人更大的力量,當然你就是要有智慧。

那麼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的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

這個是個問題。那麼我們有些人念佛的時候他從來不觀察生命的真相的,他是一路念佛。反正今天忙碌了一天,洗個澡,到佛堂拜拜佛、念念佛,功課做完了再出去,繼續忙他的事情。看到子孫,他還是貪愛;看到事業,還是貪愛;貪完了以後到佛堂繼續念佛。那麼這樣子在他的心中呢有兩種力量出現:

第一個,佛號的力量出現;但是他對三界愛取的力量也出現。他心中有兩個力量,這兩個力量呢,互不干擾。哈哈,你不干擾我,我不干擾你,各走各的。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沒有試圖對這個心中的愛取加以對治,反正互不侵犯。

那麼隨著他的生命的增長,他所造作的業力,一方面對三界的愛取,一方面對佛號的皈依。好,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我們往下看: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聲佛,果能敵得這愛嗎?果能斷得這愛嗎?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

內心當中有佛號的力量,但是也有三界愛取的力量。過去在上海,有一個林居士,這是我聽我一個佛學院老法師講的。這個在座年紀大的可能也都聽過這個公案,這是一個實際的公案。這上海林居士,當時他在上海是很有名的一個做生意的富商,做生意很成功的一個生意人。那麼他相信了淨土以後,就把這個家產放給子孫去做,那麼他自己也就把自己的家產一部分買了一棟大樓,叫作頤園,頤合園的頤,頤園,就提供給大家念佛。他自己每天晚上也到那個地方念佛,跟大家念佛共修。

那麼這個林居士,他是娶了兩個太太,那麼他對這個第二個小太太有一個很深厚的感情。那麼人之常情嘛,人總是感情的動物,相處久了都有感情。那麼有一天這個林居士就生病了,病得很重,就面臨死亡。因為他廣結善緣,大家就把他這個臨命終的身體從醫院送回到念佛堂,大家就是這些佛友啊、蓮友啊都為他助念。

所以這個林居士平常也看得出來,真的是下過功夫的,這個佛號在心中是有一點力量的。他平常修行不是只是打妄想,他是有用過工夫的。那麼有用功的人就不同啦,他有這個善根,有這個種子,別人幫他助念的時候,他心中的善根就跑出來。他心中的念佛聲音就跟大眾的念佛聲音就打成一片,面貌就慢慢現出紅潤安詳,就是這個佛號的功德有進去了,這個是好現象。

後來念得正好的時候,糟糕了,他的小太太來了。小太太也沒有學佛,一來的時候哭啊,哎呀!你要離開我,那我怎麼辦啊?那麼我們說過一個人,他有善根,他可是有感情啊,不幸的是,感情是熟境界。那麼這個時候呢,她一哭的時候,觸動他內心深處有一部分的這個所謂的情執的種子就表現出來,當然佛號就消失掉了。那麼這個時候,他的臉色就從紅潤安詳轉成發黑啊,就死掉了,就斷氣了。

斷氣經過幾天以後,他兒子做一個夢,說是他父親給他托個夢,說我現在往生在香港,變成一隻小狗,這個狗全身是白的,頭上有個黑點。他這個人有修行,還是有點靈感,他還知道做狗的時候,還有辦法托一點消息給他的兒子。那麼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就尋著這個住址,就去把這個狗找回來,後來放到這個道場去放生。這個諸位,可能有些人都聽過這個公案。這是事實啊!

那麼我們今天當然,以古人為鑒,古人的成敗就是我們一個借鑒。我們總有一天也會到達死亡。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能忽略了煩惱的勢力。就是你平常都不對治它,臨終的時候就有問題了。就是說,這個房間裡面有垃圾,你不掃它,這個垃圾是在的。我們要知道啊,因緣所生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就是說,你把它這個功能創造出來了,我們生生世世跟很多喜歡的人在一起,然後培養感情,那麼內心當中增長了愛取煩惱。你把它栽培出來了,你不把它消滅掉,它永遠是在的。佛法不講自然外道,沒有說自然會消失掉,沒有這回事情。

所以當我們念佛的時候,不去修止觀,特別是不修觀來對治這個愛取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會有兩個功能出現:一個佛號的功能,一個愛取的煩惱。

那麼結果呢,我們再往下看。看第十三面。

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

那麼不幸的是,我們心中的愛取煩惱,是多生多劫的熏習而栽培而成的,所以它是一個強大的勢力。那麼念佛呢,是今生才發心啊,而且你也不可能整天在念佛,頂多是撥一點時間念佛。所以佛號對我們來說是生疏的,不但生疏,而且又不切實,念佛的時候還夾帶妄想。那麼你在貪愛這個眷屬的時候,是專心的貪愛。所以,因此不得力了。這兩個力量不同,一個勢力強,一個勢力弱。所以我們這個心中的功能是強者先牽,哪一個功能強,它就先跑出來。所以啊,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

你平常就是迷惑顛倒,而我們奢望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這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憨山大師講,勸我們念佛人: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說啊,你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這是藕益大師說的。

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所以我平常的時候,心中的愛取煩惱都不對治,很強大,我希望我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諸位想想看,這樣子講是不是有點不切實際呢?念佛法門雖然不斷煩惱,但是這個人的煩惱一定是很淡泊,他的心是調得很淡泊。當然淡泊就是有方法調整。這個地方呢,就是說明,假設我們今天在平常不修觀,你心中的顛倒在臨終的時候會現前,然後就把佛號給消滅掉了。

那麼應該怎麼觀呢?我們看第十四面。那麼第十四面,這個觀察有兩個內涵。這個淨土的觀是偏重在有相的觀。那麼有相觀,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對娑婆世界的觀察,第二個是對極樂世界的觀察。

也就是說,我們身為一個凡夫,我們來生有兩個選擇。因為我們不可能到涅槃去,所以我們今生積集的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到底我們這個善業要把它投資到哪裡去?要把它迴向到哪裡去呢?我們有兩個選擇。那麼我們在選擇之前,應該觀察觀察,這兩個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我們可以把我們今生所積集的善業,那麼把它迴向到娑婆世界,做一個大國王,或者大富長者。但是娑婆世界的果報有三種障礙,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不管你福報多大:

第一個,煩惱障。也就是說我們在三界得一個安樂的果報,你做一個國王,你內心能夠受用五欲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出現的時候,內心有煩惱的活動,就是貪瞋癡的煩惱活動。而煩惱是擾動相,所以障礙你的安樂。所有的安樂一定要跟寂靜相應。所以,假設我們今天願意把這個善業,把它迴向到娑婆世界的果報體,那麼這樣子的安樂就有煩惱的干擾。

第二個,有業障。那麼我們不完全只是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啊。所以我們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我們的一個人事的障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你有一些業力,罪業,使令你不得自在。

第三個,報障。就是不管你福報多大,你的身體會出現老、出現病、出現死亡的障礙。這個老、病、死出現的時候,也障礙你快樂的生活。所以娑婆世界應該說是惡夢者也,是添夢者也,它是苦多樂少的,而且它會增長我們的顛倒。

那麼反過來呢,那麼說是娑婆世界這個地方不是皈依處,那麼我們應該把我們念佛、持戒、修福的善業到哪裡去呢?好,我們看看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把生命的規劃、來生把它規劃到淨土去,那麼我們的淨土的果報體有三種功德:

第一、法身德。法身德就是針對這個報障,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沒有老病死的問題。在極樂世界,你在一期的生命當中不會老,你出生的時候是如此的莊嚴健康,以後永遠是這樣,不會有衰老、丑陋的情況;第二個,不會生病;第三個,不會死亡。

第二、般若德。那麼在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的內心當中沒有煩惱的干擾,他永遠保持寂靜。不管你去受用多麼快樂的感受,你永遠不會生起貪瞋癡的煩惱,內心有寂靜,般若德。

第三,解脫德。那麼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惡業的繫縛,你能夠自在。

所以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這就是我們經常要給自己一個心理建設,就是我們認為三界果報是一個美妙的果報,這是錯誤的,因為娑婆世界的果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極樂世界的果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啊,我們今天的生命的快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五欲樂,第二個是聖道樂。就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善業轉換成五欲的快樂。就是你怎麼去轉換。你願意去追求五欲樂,那你的善業就轉成五欲樂,各式各樣的眷屬,各式各樣的財富。但是這個五欲的快樂,有煩惱障、業障、報障。那麼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善業轉成聖道樂,那麼這個聖道的快樂是沒有障礙。

這個《維摩詰經》啊,它裡面講一個事情,說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叫持世比丘。這比丘他住茅棚啊,持戒清淨,修習止觀,修四念處的止觀。那麼這個時候,這個魔王波旬就想要去干擾這個比丘。因為魔王的心情不希望大家成就聖道,希望大家都在三界流轉。魔王當然他不可能現出魔王的相,他現出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的相貌。他帶了八萬個天女唱歌跳舞、敲敲打打就到了這個持世比丘的茅棚去。

魔王就現出帝釋天的身相,向這個比丘頂禮說:善哉!比丘,你修行聖道,我這個八萬個天女都全部供養你。比丘說:這個不符合佛陀的戒律,我不能接受。那這個帝釋天說:沒關係,這是我虔誠供養你的。堅持要供養,這個比丘就是不接受。那麼,這個在推讓當中,維摩詰居士就來了。維摩詰居士是一個大威德的境界,魔王有神通,他是天人,他的心也會去用神通去觀察維摩詰居士,一看,這個人不好惹。他想要離開,但是不能離開,維摩詰居士就說:說你這個帝釋啊,你要把天女供養這個比丘,這個強他所難。我是個在家居士,你送給我好了。

但是魔王不肯啊,但是他又知道他自己神通道力不是維摩詰居士的對手,他就趕快要離開,可是不能離開。虛空就說話:說這個波旬啊,你話出口了,現在只有把八萬個天女供養維摩詰居士,你才能離開。魔王就心不甘、情不願就把八萬個天女送給維摩詰居士,就回到天宮去了。那麼維摩詰居士,大威德的居士,就帶了八萬個天女浩浩蕩蕩,回到他那大戶長者的家宅去。

到家宅以後他就問這個天女,你們在天宮都幹什麼事情?她說:長者啊!你不知道啊,我們天宮啊果報體不用工作,也不會生病。不像人世間啊,福報再大,你總會生病,總要工作,耗損你很多快樂的時間。我們天上的人不生病,不老不病,也不用工作,衣食自然。所以我們整天就是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吃東西,享受快樂。

那麼維摩詰居士就說啊,你們錯了,顛倒了。這種快樂因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是安樂住。維摩詰居士就開顯這個五欲快樂的過失。這個快樂,第一個,你會生起煩惱,第二個,你容易創造罪業,第三個,有老病死的干擾。這個快樂有什麼好處呢?那麼這個天女說:我們習慣這種安樂啊!那你要我們放棄快樂,那你總得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方法嘛。哦,我放棄這個快樂,那麼另外還有其它的快樂可以讓我受用嗎?

那麼維摩詰居士說:有聖道法樂讓你們受用。就告訴她們,發菩提心!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心中有法喜的快樂。佈施是快樂,持戒是快樂,忍辱、精進、禪定,六波羅蜜,都能夠使令我們內心產生樂受,而這個樂受是沒有過失的。那麼這個天女也是有善根,這八萬個天女就嘗試著慢慢地放棄五欲的快樂,開始去遵循長者的開示。喔!她覺得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產生了樂受,而這個樂受是沒有過失的。這個時候,天女就慢慢慢慢習慣了這種大聖法樂了,聖道樂。

那麼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魔王又來光顧這個維摩詰居士。說居士啊,我聽說菩薩要廣修佈施的,你身為一個菩薩,你應該把八萬個天女再佈施給我才對啊。哈!維摩詰居士就說:可以啊,就再送還給你好了。送還給他的時候啊,這八萬天女要回到天宮之前,跟長者告假,就說:長者啊,我們現在很困擾,怎麼回事呢?我們現在已經習慣這個聖道的快樂,對那種比較低俗的五欲快樂不生好樂,那我們再回到天宮怎麼辦呢?

維摩詰居士說:你要修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心中回到天宮去,不管外在環境怎麼樣,你還是修你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六波羅蜜的法門,然後你把這個法門輾轉地去教導其她的宮女,讓她們也能夠覺悟。這是無盡燈法門。

這個地方就是說,身為一個有情,我們希望快樂,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問題是,我們在選擇快樂之前,你要先想一想,先想一想。第一個,你選擇五欲的快樂,這五欲的快樂呢,在經典上佛陀講出一個譬喻:

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

它是一個甜美的食物,但是不幸,這個甜美的食物裡頭有毒藥,你剛開始吃的時候很甜美,但是你同時也把毒藥吃進去了。就是當我們在受用五欲的快樂的時候,我們也在累積我們的煩惱罪業,也在為以後的三惡道果報已經種下一個因種,你要為這個快樂付出慘痛的代價。那麼假設我們今天選擇是聖道的快樂,就沒有這個過失了。這個快樂在受用的時候,不會產生煩惱跟罪業的毒藥。所以我們平常啊,你要經常地去觀察觀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跟極樂世界的差別,然後從內心當中的深處,真實地發出一個願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好,我們再往下看,那麼再看

戊二、別相觀

前面是一個對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一種籠總的觀察,那麼這以下就別相的觀察。

那麼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有兩種貪愛:第一個是對今生的貪愛,第二個是對來生的貪愛。那麼當然對今生會貪愛的人,多數來說善業強,有些人他過去生有佈施、持戒的善業,所以他今生啊種種都是順境,身體也健康,人也長得莊嚴,他又得到他美好的眷屬,又有廣大的財富。這個這個就麻煩,就是他很難從這個快樂的因緣當中解脫出來。佛陀告訴我們,思惟死歿無常,就是思惟死亡,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就是這個快樂不是持久的,你遲早要失掉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死亡到來的時候,會把我們所有的快樂都破壞掉。

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我們經常思惟無常的死亡到來,來對治今生的安樂。那麼今生的安樂很多啦,如果今天要檢查也是可以,比如說你啊,你可以思惟假設你現在要死亡,你內心當中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那個就是你的問題!哈哈,那個就是你的問題了。就是當你想到死的時候,你心中的念頭是,什麼東西是你最罣礙的、最舍不得放下的,那就是你要對治的,那就是你的一個根源。然後你把這個病找出來以後,你經常用無常的觀來觀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持久的,它是虛妄相,那只是一種暫時的虛妄相,就像你做一場夢,夢醒了以後,那個夢境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我們從無常的觀察當中,可以對治對今生的愛取。

第二個,有些人對今生已經沒有期待,但是他對來生有期待。他希望來生做做國王,做大戶長者。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思惟生死的過患。就是說,雖然你可以因為今生的善業而招感來生安樂的果報,但是,在受用安樂的果報,你很容易造罪業,又會招感地獄、餓鬼、畜生等刀山油鍋的果報。就是這個來生的安樂啊,會有過失。

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個比丘。兩個是兄弟,都出家了。那麼他哥哥是歡喜修學聖道,修禪定,修四念處;這個弟弟喜歡修福報。哥哥就經常教訓他說啊,你不要老是修善業。弟弟說:我這個今生活得很貧窮,我想來生做做大戶長者,是什麼滋味啊!讓我享受一下大戶長者的味道,我才心甘情願到涅槃去啊!那麼哥哥說,你這個想法是不對的。但是這個弟弟不聽、不聽話。

不聽話的這個弟弟後來就在一個意外當中就死亡了。死亡因為他持戒跟修善的關係,就生長在一個非常富有的大戶長者的家宅,這個大戶長者比國王還富有。那麼這個小孩子當然就有很多人照顧他啦,有人照顧他洗衣服、洗澡,有些人照顧他吃飯,有些照顧他睡覺等等。他在小的時候,他的保姆在抱他的時候,一不小心從樓梯裡面摔下來,就摔死了。摔死的時候,他臨終生起嗔心,就墮落到地獄去。

就是說呢,當你對來生有所期待的時候,你要先想一想,也就是說,你今生積集的善業,但是我們無量劫在阿賴耶識當中,可有很多的罪業沒得果報。你要不小心觸動了它啊,它就麻煩了。所以你今生造的善業,但是你不能考慮今生啊!過去也造了很多罪業。這個生命的流轉,譬如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這個誰也靠不住的。所以你不要有一種對來生期待的看法。因為你沒辦法想像,我們阿賴耶識當中有多少個罪業還沒有受完。

所以我們透過無常的觀察,對治對今生的愛取。透過這個觀察三惡道的過患,來對治來生的愛取。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思惟,那麼既然三界都不是皈依處,那麼我們應該去哪裡呢?欣求極樂!思惟極樂世界提供我們依報、正報的莊嚴。依報,身處的莊嚴,蓮花的莊嚴,住處的宮殿莊嚴,還有寶樹樓閣的莊嚴;那麼正報呢,有三十二相、五種神通的莊嚴,那麼成就安樂的果報。第二個,在淨土當中,有這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能夠成就我們一種清淨的功德。

修觀的重點,就是在把我們對三界的愛取轉成對淨土的皈依,也可以說是對淨土的愛取。

在《大智度論》當中,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居士,這個居士是做一個馬伕,替有錢人駕車的。那這個居士都是念佛呢。他有一天就問佛陀說,佛陀啊!我是為我主人駕車,我平常的時候,就是一心要求生淨土,也念佛很虔誠。但是,我駕車的時候,我就不能念佛,我要專心駕車啊!萬一我在駕車的時候,發生車禍死掉了那怎麼辦?你看我會投生到哪裡去啊?

佛陀說:你看到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棵樹,看到沒有?他說:看到了。它這個樹幹是往西方發展的。那佛陀說:如果你今天把這棵樹砍斷,這棵樹會往哪個方向倒下去?居士說:當然是往西方倒下去,平常的方向是往這個地方啊。佛陀說:你也是這樣子。你平常的心情就是一心一意地要求生淨土,那麼即使你突然死亡,那你這個生命也到淨土去。

最怕就是我們的心不決定,你對來生還沒有真實的規劃。你也可以到淨土去,也可以把今生的善業(迴向娑婆),做個大戶長者,享受一下。那這個就有問題了,那這個要靠臨終的助念。就是說,其實我們應該平常就經常給自己心理作個建設,你來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那麼這個地方的止觀當然不完全只是在佛堂,你平常日常生活當中,要思惟娑婆世界的無常、苦諦,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而且你一再告訴你自己,你來生沒有選擇餘地,就是到淨土去。

這樣子你臨終的時候,助念就容易助念,因為你心的方向決定了。你可能只是一時的顛倒,那別人稍微開示一下,你那個內心的善根就表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修觀啊,就是你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心當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丙三、成就大悲功德

好!我們再看丙三、成就大悲的功德。我們先念一遍:

譬如曠野沙磯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這科是說明我們修大悲心的重要,為什麼我們修大悲心。前面的止觀,事實上我們只是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都是成就一種自利的功德。那麼當然身為一個凡夫,我們剛開始是先偏重為自己謀福利,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應該要從這個基礎啊,再把自己的心量擴大。怎麼擴大呢?就是說啊,我們希望得到諸佛菩薩的花果,那你一定要有樹根。這個樹根就是眾生,你離開了眾生,我們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因為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意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再看丁二的說明,修大悲的方法。, 那麼在整個大乘當中,一定要有大悲心,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麼如何修大悲心呢?這當中有兩個次第。

一、正修大悲:

(一)、知母:第一個就是知母。這知母的意思就是說啊,我們平常的心情就是我自己要離苦得樂,別人是不是能夠離苦得樂你內心當中漠不關心,因為你跟眾生沒有關係。那麼修大悲心的重點,就是你一定要跟眾生——人跟人之間一定要有因緣,有關係,那你才能夠很自然地對他釋放善意——那麼到底我們跟眾生是什麼因緣呢?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去思惟這個問題。

基本上啊要講到因緣,我們不能只是看短暫的今生。佛法的因緣觀是講三世的,一個無量的生命的觀察。那麼當然我們要強調前生,誰知道有前生呢?怎麼去體會有前生呢?那麼從唯識的角度,就是你觀照你這念心,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我們內心的功能,從今生的經驗來觀察,我們每一種功能的出現,都要經過業力的造作。你要去學那個醫學,你才會看病;你要學工程,你才能夠做工程師。你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功能是不必經過學習就出現的,不可能!就是說,心要業力的熏習,才能夠出現造作。好!那麼我們可以把這樣心的狀態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我們會發覺啊,假設今天是一個孿生的兄弟,那麼孿生的兄弟,他們同樣一個父精母血的一個DNA化解成兩個不同的胞胎。那麼這兩個孿生兄弟一出生的時候,同樣一個DNA,為什麼這兩個兄弟的個性,一個喜歡寂靜,一個喜歡好動?那這個心的功能,他剛出生的時候,他今生根本沒有任何造作,那麼他的心的功能,一個喜歡寂靜,一個好動,這個功能是哪裡來的呢?

醫學上對生命的看法是錯誤的,它認為我們之所以有心的功能,是因為有大腦,因為他大腦結構比較複雜,就創造比較複雜的心識。這個是因果的顛倒!因為有心識,才創造這個大腦。所以先有心法,才有色法。好!這個意思就是說,同樣一個DNA發展出兩個不同的孿生兄弟,而剛出生的時候,他們今生什麼事都還沒有做,也沒有接收到外在環境的信息,那他們為什麼會有差別的功能?這個功能是怎麼來的?

那表示有前一個生命。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的累積,所以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心態。如果沒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他為什麼一出生就有這個功能?所以我們們相信有前生。這種,某喇嘛說的,他不相信孔夫子是歷史上的偶然,說一個人活在人世間,短短的活八十歲,他怎麼可能累積那麼高的智慧?怎麼可能?!「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你今生不讀更遲。意思就是說呢,你看到世間上一個偉人,你看他的內心啊,講話很有道理。他在分析事情的時候,你看他這個人,怎麼會有這麼高的智慧啊!你很容易就相信,他這個心不是今生才有生命的,他累積很多的這方面的知識。

所以我們從剛出生的一個嬰兒,我們判斷一個嬰兒有這麼多功能,也知道他一定有前生的造作,所以我們相信有前生的生命。那麼有前生,就還會有一個前生,還有前生,還有前生……就是有無量的前生。所以換句話說,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在三界當中已經經過無數次的流轉。而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須有一個母親,才能有一個生命體。

換句話說,這樣子講,不管是天上的飛鳥或者地上的螞蟻,乃至於在座的諸位,當然我們現在可能都互相不認識,但是,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可以肯定,每一個人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雖然今生已經不是扮演這個,今生可能已經不是扮演我母親的角色,但是前生是我的母親的事實,是不容許改變的。所以你第一個,你一定要把你跟眾生的關係找出來,原來是一個母子的關係。

(二)、念恩:那麼這個時候當我們跟眾生有關係以後,這個事情就好辦了。我們要思惟他前生做我母親的時候,就像今生的母親一樣,犧牲她自己的安樂來照顧我們,她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那麼給我們吃,她把她所有的很多很多的安樂啊犧牲掉,只是為了養育我們。她對我們有恩惠,就像今生的母親一樣。那麼,這樣子我們就會有一種想要報答的心情。那麼想要報答的心情呢,就能夠產生慈心的予樂。他沒有快樂,我希望他快樂;那麼他有痛苦,我希望他離開痛苦。

在整個對眾生的慈悲心當中,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關鍵點在知母。

人跟人之間,還有國家跟國家之間的對立啊,為什麼往往是一個很小的事情,就產生一個很嚴重的世仇?重點就來自於漠不關心,我也不關心你,你也不關心我。為什麼?因為我們兩個之間根本沒有關係。你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我也是一個生命的個體,那麼漠不關心就很容易造成彼此的對立,乃至於仇恨。

但是我們不應該這麼狹隘,只局限在今生的時空。我們應該從今生的時空跳脫出來,觀察到我們過去無量生命的流轉,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那麼她對我們都有恩惠,雖然時空改變,但是這個恩惠是不能改變的。這樣我們對眾生就有多一份的寬恕和包容。好!這地方等於是我們應該要去回顧無量的生命,每一個眾生都做過我的母親。

當我們有這樣的一種思想以後呢,就容易了,最後至心迴向。我們可能在佛堂當中有念佛或者拜佛或者做什麼……種種的善業,我們可以迴向,回染向淨,成就自利的功德,願生西方淨土中;但是我們也對眾生生起一份關懷,回小向大,我們也希望眾生都能夠因為我的持戒念佛的功德,能夠離苦得樂。

這個地方啊,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對眾生釋放善意,但是你自己先得到利益。因為你釋放善意的時候,你的心跟菩提心相應,你的心跟佛性相應,你自己滅除罪障。我曾經在一個地方閉關,閉關的時候,因為那個地方後面有很大的樹林,我也曾經聽過學長說啊,那地方晚上都有些事情。果然我去閉關,到了第二第三天啊,晚上就很複雜。很複雜,當然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持咒,用強硬的方式跟它抵抗,後來我沒有選擇這個方式。我用溝通的方式,我開始跟他對話。我每天做完功課,我就迴向,我就先釋放,我觀想我所做的功德,就像光明一樣,釋放到我後面那片樹林當中,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因為我的善法,你們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那一次開始迴向以後,晚上就沒有事了。

所以,其實我們今生的生命有很多障礙,人事的障礙。比如說,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有障礙。你跟你的兄弟,你跟你的母親有障礙。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可以讓事情更好;第二個,讓事情更壞。你採取對立,我們從生命的經驗,沒有一個東西是因為對立而解決問題的,不可能!你只會讓事情更糟糕。那麼,我們今天能夠自己主動對他釋放善意,就算不能改善許多,起碼是讓自己達到傷害(降)到最低。

我今天在車上,有個居士給我看一本雜誌,他那個雜誌上說,日本人研究過,就是我們今天喝水,如果你對水釋放善意,你用讚美的言詞來讚美這個水啊,這個水的結構會變成比較漂亮,像一朵花的結構;如果你起嗔心來呵罵這個水,它這個結構變得比較丑陋,而且它會產生那個比較負面的元素會出現。的確是這樣。當你起嗔心的時候,其實整個法界對你都不利。

所以當我們能夠對眾生起慈悲心,其實自己是受益。你要有這個觀念。而且重點就是今生的受益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起慈悲心,才能夠成就菩薩種性。你不成就菩薩種性,你根本不可能往生淨土,二乘種不生。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當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我們在修止、修觀、在對彌陀皈依的時候,厭離娑婆,希求極樂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忽略了,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在流轉當中,一切的如母有情也在三界流轉,而我們也應該對他們釋放一份的關懷,把功德迴向給他們。

甲四、結示勸修

好!我們看甲四的結示勸修。基本上我們在修習淨土,有兩個修行的方法。第一個、靜中修,第二個、歷緣對境修。

我們最好是有一點定課,平常啊,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在心中要建立一個佛號的力量。那麼修止以後,也可以修三分鐘到五分鐘的觀,思惟娑婆世界的過患、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讓自己產生一種堅定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力。這個願力絕對不能等到臨命終才來做。

當然我們佛堂時間,可能正常的居士時間會比較少,平常你在工作當中、生活當中,遇境逢緣,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很可能我們過去的妄想,或者是順境生起貪愛、逆境生起嗔心,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要忘了,一定要把你的法寶現出來,調伏它,轉念念佛,妄想消滅,佛號獨存。

我們一個往生的標準——你對煩惱要有調伏力。

就是說,我們可能對三界還有很多很多的慾望,但是這些慾望,當佛號現前的時候,都能夠調伏。也就是說,佛號在你的心中是最強大的勢力。我們不一定要強人所難,說所有的慾望都要斷除,也不一定要這麼高的標準,但是起碼你對佛號的皈依是最強大的力量。也就是說,佛號出現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都可以調伏。所以徹悟禪師的《淨土八要》,他講,以折服現形煩惱為修行之要務。就是你這個佛號要有調伏力,當然這個調伏包括止,包括觀。

好!我們最後做一個舉頌勸修。這個是我們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的一個偈頌: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

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這個偈頌是從兩方面來觀察生命:

第一個,對娑婆世界的觀察。那麼我們在三界得一個生命體,遲早都是漸漸雞皮鶴髮。就是老,老會出現,我們會衰老。雞皮鶴髮就是有皺紋啊,丑陋,會出現。

第二個呢,有病痛,看看行步龍鐘。我們身體不再那麼健康,走路開始緩慢。雖然我們也可能因為過去的善業的力量,使令自己金玉滿堂,擁有種種的財富,但是金玉滿堂並沒有力量來阻止這個衰殘老病的出現。

換句話說,任如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這個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那既然三界是一種無常的、痛苦的,那麼我們離開三界,難道還有選擇嗎?還可以。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念佛法門事實上是兩個內涵:第一個是有所破壞,第二個、有所建設。第一個對三界的愛取煩惱的對治,第二個,對彌陀功德的皈依。就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介紹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阿彌陀佛。那麼時間也到了,我看這個問題我實在是沒辦法回答,請大家能夠原諒,那麼大方向的話,其實你把這個課程好好地學習,有些問題應該就不是什麼大問題,好,我們時間到了,我們來迴向,請大家合掌: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