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

甲三、正示念佛止觀方法。

那麼我們身為一個佛陀的弟子,我們在修學佛法的內涵,主要有兩個重要的次第:

第一個次第呢,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我們剛開始皈依在三寶的座下,就是對因果輪迴的道理生起了信心,那麼我們相信有來生的生命,而來生的生命是由今生的業力來決定的,所以我們透過對業果的信心,我們剛開始應該要使令自己的身口惡業來斷除罪業、來增長善業。這個是我們剛開始的一個修行內涵,就是會注意自己的業力的問題。那麼當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行為業力的時候,我們的罪業就會慢慢地減少、善業慢慢地增加,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感到安樂的果報也慢慢地出現,自己會覺得比以前更快樂。但是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當然不會就在這個地方得少為足,我們應該再進步。

那麼在從業果上的修學當中,我們應該進步啊,到自淨其意。

就是我們不但只是注意到自己的行為更開始去注意心地的法門。也就是說,我們開始從輪迴的觀察,我們覺得在輪迴當中,成就一個安樂的果報雖然是甜美啦,但是畢竟是無常,還不是我們真實的皈依處,所以我們開始去尋求更圓滿的出世的解脫。因為雖然我們今生造了善業,在三界得一個安樂的果報,但是,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快樂還是給我們一種不安全感。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去修學種種的止觀的法門來對治內心的顛倒,那麼開始追求一種出世的解脫,當然這就是所謂的聖道。今天我們所介紹的止觀,也就是一種如何地來把我們一種無始劫來我們所熏習而成的一種錯誤的、顛倒的思想加以修正。那麼止觀呢,簡單地講,就是在修正我們的思想,如此而已。

那麼在整個止觀的內涵當中,在佛法的傳承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止觀的主題是在觀照我們的眾生法界。

一般來說,小乘的學者或者講南傳佛教,他們修止觀的內涵就是觀照我們現前的五蘊的身心世界。就是你現在得一個果報體,可能是男人的果報,或者你是女人的果報,你不要向外追求,你所觀的境界就是你現在的生命的果報、色身跟內心的活動。當然,在觀察身心世界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你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缺陷,包括:不淨、苦、無常、無我。那麼在一個以五蘊身心為所觀境的心情,它的一種觀照是一種厭離的,是一種否定的心態。我們看南傳佛教的一種觀照五蘊身心世界的不淨、苦、無常、無我,那麼他對生命體是抱著一種否定的方式、厭離的方式,他對生命沒有其它的希望,像小乘的學者修三三昧——空、無相、無願。他把三界的果報體消滅以後,他不再有任何的期待。所以當他把身心世界消滅以後呢,他就進入到一種偏空的、沒有生命現象的一種偏空涅槃的境界去。當然這是他的選擇。好,就是說,我們在修止觀的第一個主題,是以一種眾生的五蘊,這種雜染相、苦惱相為所觀境。

第二個主題,就是以佛法界為所觀境。

那麼這個佛法界,當然,諸佛菩薩經過長時間的積功累德,他的身心世界是萬德莊嚴的境界。那麼當我們是以這個所謂的佛菩薩為所觀境的時候呢,那個心情與跟眾生法界就不同,那是一種皈依的心情,讚歎的心情,好樂的心情!就是,我要跟你一樣!就是你能夠成就,我現在暫時做不到,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跟你一樣。所以他這種是一種本尊相應的心情,以一種諸佛菩薩的功德當作自己一種未來生命的目標。那麼當然,這樣的心情是好樂的。那麼就是在修止觀的第二個主題,我們也可以選擇以佛法界為所觀境。

第三個主題呢,就是以我們的心,心法為所觀境。

基本上天台宗、唯識宗啊,他的觀照,他不觀眾生法界的雜染,也不觀佛法界的清淨,他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當下那個能夠明瞭分別的心性。那麼當然,觀心的重點,一言以蔽之就是返妄歸真,正念真如。那麼我們平常沒有在修止觀的心啊,它的方向是向外攀緣的,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例外的,我們的心是向外去觀照、向外去追求的。那麼觀心的人他不是!他是把這個方向扭轉,迴光返照我這念明瞭的心。

當然他的觀照是非常地深入的,正念真如,就是觀察到我們的因緣所生的善的功能跟邪惡的功能,把這些因緣所生法剝開以後,他直接觀照到內心深處的一種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禪宗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把我們生命最初的原點觀照出來。

那麼當然,內心當中進入到那種境界的時候,那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種整個對立的概念都消失了,沒有所謂的「生起來,消失了」,沒有所謂的「污垢」跟「清淨」;沒有所謂的「增加」、「減少」這種對立的概念。

那麼那個時候呢,佛法安立一個名字,叫一真法界,就是它是一種絕待的生命的狀態,那麼佛法安立一個名字叫真如或者講自性清淨心。那麼當然,在這種絕待的狀態,也沒有所謂的雜染法,也不可得,清淨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所以禪宗說那個時候是沒有說話餘地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那麼站在一個淨土宗的角度,在這整個三種止觀的主題當中,我們所偏重的是第二個主題,就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來當我們止觀的一個修學的處所,一個所觀境。當然,因為身為淨土的一個最大的目標就是求生淨土!雖然念佛,也可以消業障、也可以身體健康、也可以讓我們今生當中得到很多很多的安樂,但是都不是我們的重點,那個是一個枝末。

我們永遠要知道一個觀念,修習淨土的根本的目標,就是求生淨土,離開三界。

因為三界你再怎麼弄,它畢竟就是苦,它本質是苦,是不能改變的。那麼求生淨土,在一個淨土宗的法門就是要感應道交。你的心要跟諸佛的心要能夠感應!那麼感應的方法,就是要不斷地去憶念、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就是我們說的這個今天的主題,正示念佛止觀方法,就是站在一個念佛的角度,來探討修止、修觀的方法。

好!我們看今天的講義,那麼分成兩科,第一科先做一個總標,第二科做一個別名。

丙一、總標

好,先看那個總標。那麼當然,這個淨土宗的止觀的傳承很多啦,不過講得最詳細的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的五念法門。所以我們這個止觀呢,就以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來說明這個止觀。身為一個淨土宗的學者,我們說過我們整個修行的重點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成就往生的功德。那麼往生的功德呢,天親菩薩認為,我們一個人要往生啊,必須要具足五個主題:第一個、禮拜,第二個、讚歎,第三個、做願,第四個、觀察,第五個、迴向。那麼透過這五個法門的修行,就能夠使令我們一個業障的凡夫,跟彌陀的大功德海感應道交!

那麼這五個法門,我們可以做一個分類。就是呢,禮拜、讚歎、做願是一種成就止的功德,就是禪定的功德。那麼在止觀的時候,我們昨天說過,止觀的第一個基礎,一定要先修止。因為你心中有太粗重的妄想,你根本就不能去觀察任何的真理,不可能!因為你的心已經沒有堪能性,你的心已經被你心中的妄想啊耗損掉所有的精神體力。就是妄想所纏縛、所纏繞,你的心已經沒有功能再去思惟佛陀的真理。所以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個觀念,你修止觀,第一個,你到佛堂去,一定先修止,把心先做一個調整。

在淨土宗的修止有三個法門:

第一個、禮拜:身業的禮拜。你應該有一個阿彌陀佛的聖像,那麼以皈依的心情、懺悔的心情來禮拜阿彌陀佛。

第二個、讚歎:那麼前面的禮拜是一種身業的皈依,那麼這個讚歎是口業。那麼讚歎呢,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說啊,主要是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因為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無量壽,他本身就是代表彌陀的功德。因為無量光就表示一種無量的智慧,那麼無量壽是一種無量的福德,就是這個聖號它本身就是一種功德的一個法界,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啊,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伏。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功德,但是這個佛號進入到我們的心中以後,它就可以把它的功德啊,把它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所以呢,我們可以讚歎!讚歎就是念,你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就是在讚歎!這表示一種無量光、無量壽。當然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從本質上來說是彌陀的功德,但是當我們在憶念他的時候,這無量光、無量壽也是轉成我們內心的功德。那麼第二個是讚歎彌陀聖號的功德。

第三個、做願:你心中在禮拜、讚歎的時候,心中要有一個希望,你有一種要求生極樂世界的希望。那麼這個時候,因為你在禮拜、讚歎、做願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是一種無分別住的。我們知道,止是不能分別的,不能起任何的名言,不能起任何的思想。身禮拜、口業稱念、心中的目標是清楚的,我念佛要幹什麼?要求生淨土,不是要求感應神通,不求人間福報,是為了臨終的時候往生淨土。那麼這個時候的心情是無分別住的。無分別住是成就禪定的功德。

第四個、觀察:那麼當我們心靜下來以後,我們可以撥一點時間來觀察觀察,因為你那個時候心寂靜。寂靜的時候在造的業啊,你不管觀察什麼,印象特別深刻,造業力強。那麼我們可以觀察娑婆世界苦惱的相貌,觀察極樂世界安樂的相貌,那麼成就我們一種能夠去對生命的一個抉擇。知道什麼是應該放棄的,什麼是應該追求的。那麼這就是一種智慧的抉擇,這是一種觀。

那麼前面的禪定跟智慧呢,基本上我們的心情都是扣著自己的生命,我自己透過止觀,我能離開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但是呢,站在大乘的角度,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在三界的流轉當中,不是我們在流轉,還有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都在流轉。所以我們應該也要對這些跟我們一起流轉生死的眾生啊,釋放我們的善意、釋放我們對他們的關懷!

第五個,迴向: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迴向。我在彌陀的功德當中,透過禮拜、讚歎、做願、觀察,我累積了一些功德。但是我不想把這些功德自己受用,我願意把我的功德迴向給眾生,都能夠仰仗這個功德,大家同生淨土。這樣子就把我們的心量擴大了,也就把我們前面所積集的功德就轉為更加地殊勝。那麼當然這樣一種廣大的胸量,就容易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

那麼這個是大綱的說明,就是我們在修止觀啊,我們根據天親菩薩的傳承,天親菩薩《往生論》的傳承,是有五個次第來完成我們的一個往生淨土的功德。現在我們就看丙二、別名

那麼在五念法門當中主要是成就三個內涵:第一個是禪定,第二個是智慧,第三個是大悲。那麼我先講這個禪定的功德要怎麼成就,就是我們一個散亂的心情,如何先成就禪定的功德。那麼這以下有印光大師一段簡單的開示,那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完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那麼在淨土宗的修行這個止啊,那麼印光大師的《文鈔》是很強調用《楞嚴經》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那麼我們看這個第九面,印祖他開展出一種所謂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法門,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加以說明。好,看第九面。

那麼這個我們在修習念佛的時候,不管你是禮拜或者是所謂的讚歎,那麼我們內心當中對佛號要產生兩種力量:第一種是專注力,第二個是相續力。那麼專注力呢,就是都攝六根,那麼相續呢,就是淨念相繼。那麼在印光大師的《文鈔》當中,所謂的都攝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在佛號當中產生一種點狀的力量,那麼經過這樣的力量的相續啊,把這個力量變成一種擴充成一種片狀的,十句成片三三四。

一、都攝六根  ——  一句彌陀念誦聽  ——專注力我們簡單地做一個說明。那麼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所皈依的境界是什麼?

說是我今天是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理論上,阿彌陀佛的技術,他本身的能力是沒有障礙,他可以只是一個形狀的方式表達出來,他也可以用光明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可以以聲音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功德。那麼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在所有的彌陀所表達的方式,觀想、觀像、持名當中呢,以憶念彌陀的聲音為最為簡單、最為穩當。所以,我們念佛人一定要知道,你在皈依彌陀的時候,其實是以阿彌陀佛的聲音,這個就是你的皈依境。阿彌陀佛在哪裡?「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出現,他就在那個地方。

好,那麼這樣子講,我對佛號的專注、皈依應該怎麼達到呢?那麼印光大師提出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

這個佛號的最初的根源,應該從你內心的皈依的心生起。當然這個時候沒有聲音,還沒有聲響。就是第一個——你內心想要念佛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號不是從內心生起,就是嘴巴念佛,心打妄想。哈!他的佛號是從嘴巴生起。這樣子不能構成皈依。因為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那麼這個佛號的起源只是從嘴巴出來,那麼這個佛號不是從內心的一種皈依的心生起的,這個佛號就不能構成所謂的相應,這個佛號對你就產生不了一種救拔的力量。不是佛陀有問題,是你這個方法操作錯誤。所以第一個,我們佛號的生起一定要從念從心起,這個佛號一定從你內心的作意,一種皈依的心生起。

第二個、誦,聲從口出。

那麼因為你當初剛開始念從心起的時候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你就不能去捕捉、不能去取這個所緣境。我們凡夫一定要在六塵的境界。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靠著嘴巴的振動,或者你念六字或念四字,靠著嘴巴的振動創造出一個聲像出來,一個聲音,你才能夠去憶念。所以第二個次第,聲從口出。你應該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種聲音,不必要很大聲,但起碼你自己要聽得到。

第三個次第、音從耳入。

你要把你創造的聲音再聽回去。那麼當你一個佛號的操作,透過你一種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那麼我們說,你跟彌陀已經有一念的相應。一念的相應一念佛,念念的相應念念佛!你的心已經跟彌陀的廣大的本願功德接觸了,換句話說,彌陀的功德已經在加持我們了!

那麼這個地方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我們念佛有兩點要注意的。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一個人去打佛七,打佛七呢,就不是你一個人打,有一百多個在打佛七。那每一個人都創造一個聲音,那這個時候,哪一個聲音是我的皈依處呢?這個諸位要知道,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這個很重要。不管你的聲音是多麼地微小,你在修止的時候,你那個就是說,一百多個打佛七,這個虛空當中創造一百多個佛號出來,你只能夠去取你自己的聲音。當然其它的聲音我們不必要去排斥,但是它只是一個助行,你知道它存在就好。但是,你聽到的,只能夠專注到一個Point,就是你自己的聲音,這點非常重要。

這樣子,在《楞嚴經》上說,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自己聽回去,你的心才會慢慢慢慢地寂靜,對治妄想。如果你聽別人的聲音,剛好是心隨境轉,你越念佛、心越散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第二個,注意你當下的佛號就好。有些人念佛,他就是想說我念得不好、下一句佛號是不是會更好,或者你前面打妄想、那麼開始後悔。諸位,我們念佛一定要知道,不要管過去、也不要管未來,注意當下的佛號,注意當下就好!你把每一個當下的佛號都念好了,你的佛號就是圓滿了!不管你的妄想打得多深,只要一抓回來,第一件事,注意當下的佛號。你在打佛七,從第一天打到第七天,每一句都是注意當下的佛號,注意你自己的佛號。

那麼這個佛號怎麼操作,我剛剛講過,透過三個次第:念、誦、聽。那麼當然這個地方啊,念佛有很多,有出聲念、有默念。那麼出聲念,當然因為你這個要取所緣境,止一定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理論上你的聲音越大聲對你越有利,因為你越容易去取到你的聲音,但是你聲音太大,你就傷氣、不能持久。

念佛最忌諱嘴巴都不動,你那個時候聲像模糊,你自己要專注就有困難,你很容易妄想插進來。所以黃念祖老居士的大智慧,他告訴我們——金剛持,就是嘴巴要動,聲音在唇齒之間,在嘴唇當中。嘴巴動,但他不是很大聲,但是他的確有創造一個聲像。那這樣子,你念整天你不會累,但是他的所觀境清楚。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在都攝六根的時候,你可以採取金剛持的方式。

二、淨念相繼 ——  十句成片三三四  ——相續力第二個,我們強調十句成片三三四。那麼我們希望每一個皈依的專注的佛號能夠在心中能夠產生一種比較大的力量,就是能夠相續。那麼這當中既然相續,就必須有一個韻調。因為你念佛,最怕就是追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頭沒尾。沒頭沒尾的時候你的心就很難攝住。所以印光大師就是說,你可以以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那麼在整個十句佛號的循環,一個循環當中你把十句佛號分成三段,我念一次,大家聽聽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三三四。那麼這樣子呢,就是你念三聲、停頓一下,念三聲、再停頓一下。那你會覺得,誒!這產生一個循環。

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啊,音聲對我們影響最大,而且是要有節奏。你一定要在念佛當中產生一個節奏,你這個才會讓你的心啊,佛號把心攝住!大家可以試試看,你念追頂念,我不相信你的心力有多強,不可能持久!

所以這個印光大師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嘗試。你把佛號以十句佛號為一個循環,然後把它分成三段來念: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你剛開始可能會不習慣,但是你操作久了之後,你會發覺你佛號在心中運作的時候,它產生一種韻調。你的心不容易跑出去。它會不斷地運轉下去,所謂的相續力。

那麼總之呢,在整個我們在修止的時候,主要是聽聲音。那麼這個聽聲音,在這個持名方法當然是中國的。我看我們中國的淨土宗的祖師,除了初祖慧遠大師以外,從善導大師以後的祖師,每一個人都強調持名,沒有一個例外。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六根當中,我們的心要跟外境接觸有六個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但是這六個門呢,耳根最耐用。

諸位你可以試試看,我今天把前面放個佛像,你用眼睛觀想佛像,你觀想一個小時,你就非常疲憊。這個眼根不能用得太久,因為這個眼根的功能有限。但是你用耳根呢,印光大師說,不但攝心,又能養神。你用耳根可以聽一整天,完全不會疲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以聲音為所觀境。因為你這個耳根耐用,你這個門你怎麼開它都不會壞。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然後你自己再把這個聲音聽回去。然後每一次的用功都注意,注意當下!注意當下就好,不管你前面念得多壞,那都不重要了,注意當下。不要對未來有任何期待,也不要對過去有種種的後悔,你把當下的佛號念好就對了!你的工作只有一件事情,注意你當下的佛號,注意你自己的佛號。

淨界法師:念佛止觀修學法要

好,那麼我們再看第二個,靜坐五點記數法。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啊,我們在經行的時候,我們可以掐珠啦,記數。那當我們在靜坐的時候,我們不能掐珠,手不能動。這個靜坐的時候你掐珠,印光大師說容易得病的,容易生病。所以我們靜坐的時候,手要放下來,身體保持輕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五點記數法。那麼我看這五點記數法,當中有四個原則。

第一個、安置地上,令心下沉。

我們可以把這五個點放在地上,讓心下沉。這個是蠻重要的。有些念佛的人,他念一段時間以後,特別是精進的人,懈怠的人沒有什麼感覺啦,精進的人有些人念佛頭痛。他一念佛他頭就痛,當然他就怕了,就不敢再念了。這怎麼回事呢?很多人就是講說,哎喲,你教我聽,那我就注意耳朵啦。你的心注意哪裡,你的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你的心注意頭部、耳朵,你的氣血就往這邊沖,到時候就頭痛。

所以我們在所觀境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所觀境放在地上。所以智者大師講,所觀境啊,一個人的所觀境不能超過腰部,腰部以上。除非是你極度地昏沉,腦部極度地缺氧,你稍微注意你的頭部,但是那麼一下子就要馬上放掉,否則你遲早會得高血壓。

這個我們的道家講說是養生之道,這個地水火風四大的調和,要把這個火氣往下降,那麼這個水啊,其實地水火風,主要是這個火跟水,水要往上升。所以我們在打坐的時候,舌頭要定住上顎,幹什麼呢?就是把這個水帶動起來。我們一般的情況,火是比較輕,火是在上面,水在下面,所以這個煉丹就煉不成了,這個火在上面燒,上面鍋子沒有水,就破掉了。那麼我們一個正常修行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你的舌頭是經常保持很多的口水,甜美的,他的火氣是降到下面的。所以你看任何的武術,特別是太極拳,他在用功的時候,都是下實上虛,他下半身肌肉要繃緊,上半身要放鬆,就是把這個火氣往下降。有些人他念佛他也不得方法,也隨便就是這樣子念,上火了。上火了怎麼辦呢?就吃退火的東西。那麼火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重要,你這個身體的消化、腸胃的溫度,沒有溫度你根本不能運轉,到最後身體變成畏寒,糟糕了!所以我們這個火氣要返本歸元,要把它降到你的丹田,乃至於丹田以下。

所以懺公師父的拜佛,他很強調,你在拜佛的時候,腳掌用力,上半身放鬆,下實上虛。真正高明拜佛的人,他拜佛的時候,他頭不流汗的。這個,我想我們拜佛有三種:

第一種人是拜得滿頭大汗,哈哈,你這個拜佛你還要再進步。就是你這個心浮氣躁,太急躁。你這個上半身太繃緊,下半身沒有用力,所以這個火氣就上來了,你這樣修行很……因為你色身沒有調好,你就很難入三昧了。身不調,心就不調。你這樣越拜也會越躁動,你根本不可能跟彌陀感應道交。那麼第一種人是拜到滿頭大汗的,那這個人太急躁了,你可能要求自己數量太多了、怎麼樣……第二種人是頭部已經不流汗,上半身流汗,這個算不錯,但是還有進步的空間。

第三種:真正會拜佛的人,他上半身完全不流汗,下半身流汗。高手!哈哈!諸位你到這邊試試看,就像打太極拳一樣,你下半身用力,上半身不熱,你這樣子就是把整個火氣往下降。這個火氣對我們很重要,你的身體的功能要運作、消化都要靠你的溫度。就是你不要讓它失調,不要讓它跑到上面來。跑到上面你拜佛就把它降下去。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讓你的佛號的所緣境是在地上運轉,那麼你心往下沉,火氣就往下沉。

第二個、所緣形象,清楚分明。

那麼這個五個點,一、二、三、四、五,每一個點都是念十句,三三四,一個點,然後移到下面,移到左邊,再到第四、第五。但是這五個點只是給大家一種攝心的方便,那麼你在念佛的時候,你還是知道你的所緣的形象還是佛號,還是以佛號為所緣境。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這個就很重要。所有的業力都是要專注,這個業力才強,不管是善業惡業。那麼念佛的道理也是這樣。我們身為一個求生淨土的修行人,不要說是為了別人的讚歎,就把自己的佛號念得很多,不必做這種工作。你要重點把佛號念得好。你念好一句佛號,抵得過你那個隨隨便便啊胡思亂想的佛號來得百千萬遍的力量!寧可少,不可草。不要養成一種念就很隨便的那種(習慣),不要這樣。我是覺得一個人不一定要念很多佛,但是你這個佛號在心中現前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就是知道,它是你的皈依境、它是你的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對佛號非常的珍惜,把每一句當下的佛號都念得很好,這應該是我們的重點,而不是把它念得多。

第四個,先求記數,再入圓融。

你剛開始可以給自己一個目標啦,我這一座先念五遍……這個方法,一遍差不多、我是念六字啦,大概三分鐘到四分鐘,你可以要求自己先念個五遍。我們在佛學院的時候,這個方法我們在念的時候,我們是怎麼念的?比如說你念到第一點、第二點、第三、第四、第五,你第一遍可能念得很好,噯,這一遍完成。那麼到了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有時候你念一念,哎,我不知道到第幾點了,你不知道第幾點,表示你那個妄想插進來了,那這一遍就不要,嚴格的品質管制!

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因為我們念佛,也沒有人知道你念得好不好。你做一個工作,人家上司會告訴你做得怎麼樣怎麼樣,會有人去評斷你。那麼念佛是心地法門,你念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搞不好你自己也不知道。那麼如果你今天,當你打妄想很重的時候,你這遍就不要了,你就會給自己一個警惕——原來我剛剛做了虛功。這個時候,你會更謹慎去念下一遍。就像小孩子他做錯事,你稍微打他一下,他下次會警惕。如果你放縱自己,你念得不好也無所謂,那你就很容易把這個心的等流性繼續地放縱下去。

所以我們也可以要求自己,每一堂功課都讓自己念五遍圓滿的佛號。這一遍念到一半跑掉了,這遍就不要。這樣子你的心就會越來越專注,這個時候妄想對你的干擾的勢力就慢慢地薄弱,而取而代之的佛號的勢力就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就是你以前是以妄想為你的本命元辰,現在是佛號是你的本命元辰。這個就是我們在修習這個止、安住在佛號的一個方法。

這個地方啊,我們再講一個重點。就是天親菩薩在講這個止的時候,禮拜、讚歎、做願,就是心中的希望很重要。這是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心中有個希望。

在一個美國的雜誌啊,我看一個美國雜誌,它提到一個觀念,它是教人家怎麼賺錢。它說世間上能夠成就一個有錢人啊,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他喜歡錢。真的!你不喜歡錢的話你不可能有錢,就算你有能力賺錢你也不可能有錢。因為你對錢沒有意樂,你會把精神體力放到其它的地方去。那麼你如果想要賺錢,第一個你對錢要有意樂,要有歸依的心情。那麼怎麼喜歡錢呢?它告訴你說啊,比如說你在生命當中你覺得你想要得什麼?誒,我希望買一個汽車,汽車會讓我的生命活得更快樂。那你就想啦,我為什麼會擁有汽車?因為有錢。那麼我希望住一個好房子,這個房子對我很重要,但是你為什麼會有房子呢?因為有錢。如是,你把你所要的東西都寫下來,最後把它都匯歸到錢!這個時候你會對錢生起很大的歸依吧?

那念佛也是這樣!我思惟這個道理也是這樣。就是說你希望你來生到極樂世界去,七寶池、八功德水,你住在極樂世界的宮殿,那麼你為什麼會有極樂世界的宮殿呢?因為有佛號!你離開佛號你就是Nothing,什麼都不是了。那麼我希望我來生的果報體不要老是生病,我覺得做一個人老是生病,所有的時間都被這個病痛浪費掉了,我希望我來生到極樂世界的身體沒有病痛。誒,怎麼做到呢?因為有佛號!哈哈!你看那個,《阿彌陀經》說的,極樂世界的人民是什麼境界?這個所謂的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啊,它不是只是一個世界,它能夠親近十萬億佛土的諸佛。我們現在要從這個地方到台灣去、到美國去,要坐飛機的。那麼極樂世界的神足通他能夠親近十方諸佛,那麼這件事怎麼做到呢?因為有佛號!

所以你剛開始的心理建設,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你整個未來的生命的規劃、一切的目標之所以完成,就是因為你有這個佛號!這個佛號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念佛人最怕的就是對佛號不當一回事,可有可無。

有些人念佛的時候,可能出家眾比較多,我也遇到很多出家眾念佛,他們都修禪定、修止觀,他也想求生淨土。但是他做了一個錯事,他一開始念佛的時候很專注,慢慢慢慢地他禪定的心增加的時候他覺得念佛是干擾,就把佛號舍掉了。這樣做對不對呢?當然這不是對錯的問題,這是取舍的問題。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法因緣生,你這樣的因緣已經不是淨土的因緣。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點,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得禪定,諸位要知道。當然你念佛念到最後的時候,你會發覺佛號還是一種聲音,但是你要知道,你的重點不是要得禪定,你的重點是要往生淨土!那麼你把佛號舍掉了,你憑什麼跟彌陀感應道交呢?

跟彌陀感應道交只有三個方法:第一個、觀想;第二個、觀像;第三個、持名。你的因地不是創造一個跟彌陀感應道交的因,你怎麼可能會招感彌陀現前的因緣?!沒有這個因,怎麼會有這個果呢?

所以呢,不管你念的佛號念得有多少,你要知道,你的來生之所以能夠得到一種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乃至於你今生能夠業障消除、所有所有一切的功德,因為你心中有佛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你只要有這樣的心情,有這個強大的皈依心,你佛號就容易念得好。

那麼這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要心理建設,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當中一切的功德就是因為佛號而成就的。那麼由這樣的皈依的心,你再透過專注、相續,把這樣的一個念力在心中慢慢地加強、慢慢地加強、慢慢地加強!那麼這就是我們在修習念佛止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