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zulun

  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六部論書的統稱。該部基本典籍常被稱為「一身六足」。「一身」指迦多衍尼子所著的《發智論》(異譯《八犍度論》)。「六足」指《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和《品類足論》。

  ①《集異門足論》。舍利弗著。玄奘譯。20卷。有部分藏譯。巴米揚(舊譯梵衍那)曾有梵本殘篇出土。該論主要註釋《長阿含經》中所屬《眾集經》的內容,解說《眾集經》中各種佛教術語,因此是說一切有部阿含經的延伸,論藏從經藏中開始分離出來的最初形態。此論的出現,促使說一切有部逐漸成為單獨的部派。

  ②《法蘊足論》。大目犍連著。玄奘譯。12卷。梵本已佚,但有殘篇出土。此論選取阿含經中的22種主要說教逐一加以解釋,每種說教的解釋單獨成篇。例如雜事品註解了有部所傳阿含經中列舉的七十八種煩惱;根品註解了二十二根。此論與南傳上座部的《分別論》有共通之處。

  ③《施設足論》。大迦多衍那著。法護等譯。7卷。藏譯名《因假名》或《因施設》。此論祖述《長阿含經》中所屬《世起經》的思想,對阿毗達磨的宇宙觀、世界觀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分析,是說一切有部中期出現的論著。

  ④《識身足論》。提婆設摩著。玄奘譯。10卷。主要內容是對人們心識活動的分析,與上座部的《界論》相通。

  ⑤《界身足論》。世友著。玄奘譯。3卷。主要內容是對心和心作用的分析,是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基礎,與上座部的《發趣論》相通。

  ⑥《品類足論》。世友著。玄奘譯。18卷。另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羅的譯本《眾事分阿毗曇論》,12卷。學術界一般認為此書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各種作品的彙集,論中提到的「五位」、「九十八隨眠」等是有部獨特的理論。有人認為此書出現在《大毗婆沙論》編集以後,大概在160~320年之間修訂。

  六足論是說一切有部初期和中期出現的論書,通過這些著作,該部開始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觀、宇宙觀和修持論,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