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ing

  唐代僧人,譯經家、旅行家。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歷城)人,一說范陽(今北京西南)。14歲受沙彌戒。36歲在長安與處一法師、弘 論師等人決志赴印求法。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他於咸亨二年(671)由長安出發,上元二年(675)至中印,入那爛陀寺,前後留學10年。光宅元年(684)攜梵本三藏50餘萬頌,啟程回國。歸途重經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停留4年,從事譯述。約天授三年(692)末偕貞固、道宏離開室利佛逝至廣州。證聖元年(695)夏回到洛陽,武則天親迎於上東門外。他離京西遊,歷時25年,遊歷30餘國,帶回梵本經、律、論約400部。回洛陽後,一度參加大遍空寺的「華嚴經譯場」,與實叉難陀、菩提流志同宣梵本。久視元年(700)起自行組織譯場翻譯,至長安三年(703)止,先後譯出經、律、論20部,115卷。神龍元年(705)於洛陽內道場譯經4部6卷。神龍二年至景雲二年(711)於長安大薦福寺譯出經、律、論32部,108卷。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先後12年間,曾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孔雀咒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浴佛功德經》、《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法華論》等經、律、論共56部,229卷。此外尚譯有《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譯作頗多。據同時代盧璨所譔《義淨塔銘》所記,共有107部,428卷,可見散佚幾及半數。

  義淨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是和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等齊名的大譯師,有獨特的貢獻。新譯《華嚴經》80卷,雖題名為實叉難陀所譯,實際為義淨完成。由於譯文典雅,譯出後即取代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本,成為華嚴宗的根本典籍。所譯《金光明經》、《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等也非常流行。他曾系統翻譯了說一切有部的律典達200餘卷,並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全面地介紹了當時印度戒律的情況,糾正了漢地流行的誤解和陋習。他還在法相宗慧沼協助下補譯了玄奘未譯的要籍,如《金剛經》彌勒的「頌」和世親的「釋」,無著、世親的《六門教授習定論》、《止觀門論頌》等,均為梵本失傳或西藏所缺譯的。所譔《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敘述了初唐時期赴印求法盛況、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會生活面貌等,豐富了當時的史地知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況。在佛學的認識上,他認為大乘無過中觀、瑜伽,兩者同契涅槃,理無乖意,應該和合;並謂般若大宗實即含此二義。於律部則獨尊說一切有部傳統。他特別注意日常行儀,以為含生之類,衣食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郭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