飭終津梁(臨終助念須知)

(李圓淨編 印光法師鑒定)

飭終津梁提要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飭終社之所由結集也。飭終雲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具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歲次大辰九月晚晴院沙門勝髻

印光法師序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佛由究竟悟此心故,徹證涅槃。眾生由究竟迷此心故,長輪生死。緬想從無始來,我等眾生,與釋迦世尊,同為凡夫,同受生死之劇苦。世尊以能自振拔,具大雄猛力,精修戒定慧。遂致三惑全斷,二死永亡,安住三德秘藏,普度九界群萌。論其時劫,則盡剎塵而莫算。論其法門,則罄海墨而難書。於此時劫,布此法化,我等眾生,豈無聞法修行,欲證此心之一世。但以煩惑深厚,無力斷除,再一受生,又復迷失。兼以未遇仗佛慈力,即生往生之法。或修此法,由自力薄弱,無人輔助。或自力充足,臨終被眷屬多方破壞。因茲久經長劫,輪迴生死。縱蒙佛化,依舊徒具與佛無二之心,而不能得與佛同證真常之果。上辜佛化,下負己靈。每一思及,五內如焚。

今者幸聞如來悲愍末劫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俾一切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則已斷惑者,高登補處。尚具縛者,亦預聖流。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而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而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故得十方共讚,九界同遵。況我等凡夫,舍此將何所恃乎。近來世亂已極,天災人禍,頻疊降作。國運危岌,民不聊生。具正知見者,皆知此世界非安隱處,西方極樂世界乃我本有家鄉,於是作歸家計,同修淨業。又慮臨終自力薄弱,無人輔助,及眷屬無知,破壞正念,以致仍留此界,不克往生。由是大家提倡飭終助念之事。若紹興、餘姚、雲南、上海各佛學會,或訂立章程,或闡發利弊,必期於令命終者決定得生西方而後已。此心此事,誠堪欽佩。

李圓淨居士,猶恐過為簡略,或致人不介意。因會萃各處章程,及諸言論,又復採取古今發明臨終利害等文,並近來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證,釐為四篇。第一飭終章程,第二飭終言論,第三預知利害,第四飭終實效。乃名之曰飭終津梁。祈光作序。光年屆古稀,學無所成,竊恐一氣不來,又復輪迴六道,則其苦何堪設想。因茲滅蹤長隱,專修淨業,庶不致平常為他人說者,自己反無其分,令無知者因茲謗法,以墮惡道也。茲於將入關前,接得伊書,不禁有感於衷。爰為撮舉淨土法門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學佛者,咸各注意。庶可大暢如來普度眾生之本懷,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勝因矣。民國十九年庚午季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印光法師校訂)臨終正念團團約  紹興佛學研究會蓮社

吾越蓮社之組織也,為弘揚淨宗,發揮佛理,藉研究以資精進,憑勸發而勵修持,仰步先塵,垂范方來,願成兩利,志切雙修,殊勝之事業也。惟念佛法門雖簡雖易,而一心不亂至難至微。居家修士,於現證三昧既屬難能,即稍或懈廢,於臨終往生亦恐未穩。此必賴乎平日之信願深切,勇猛精進,二六時中執持無間,方克有濟耳。蓮台老居士有鑒於此,發起組集臨終正念團,為曲突之計,冀桑榆之收,以助行而補正行,則利他正亦利己焉。爾下列條例,凡屬團員,各應遵循。

第一條 本團團員,以互助臨終正念,決定求生淨土為宗旨。

第二條 本團公舉團長副團長各一人,主任召集團員,率領赴會,指揮一切。團長有不能執行職務時,由副團長攝理之。除有特別障故,或聲明自願退位,得改選外,任期以二年為限。但亦得連任。

第三條 凡蓮社社員,通達佛理,精修淨業,明白事理,已感化家屬者,皆得為本團團員。但須團員二人以上之證明,方許入團。入時應將姓名、住址、職業、通訊處、年齡、生辰報告註冊。

第四條 凡遇團員病重或急病,自知不起者,可由其家屬通知團長,由團長邀各團員遄往彼家,依法互助,策勵往生。人數不拘,至少不得在四人以下。

第五條 遇各團員生日,由本人預先函訂日期,召集團友至彼家,舉行普佛會,念普佛一日。其人數至少亦不得在四人以下。集會時,主席者勿庸作尋常應酬,但趺坐於下首正中,作臨終著力十念之觀想,俾養成習慣,引起旁觀嚮慕,以盡本團推行之利。

第六條 除團員生日舉行普佛會外,每月望日,舉行常月普佛會一次,向各團員挨次輪往,至團員增多,每月有生日佛會時,其常月佛會停止之(舉行普佛會不得用以度亡,啟人輕視,譏為應赴,是不能增上,反而病隨業加,則謬矣。蓋學佛者無恩不報也)。

第七條 團員生日之普佛會,如此日適逢常會期,則普佛會應提前一日舉行,此外不得變更日期。倘有事故,必須延改者,須預先聲明。

第八條 遇有未入團之社員,或有未入社之善信,在於臨命終時,歡迎本團往助西歸,亦可出信相邀。本團不分畛域,亦盡利人之義務。

第九條 本團團員,除臨終時必須通知,聞訊者即往外,倘有團員居住城外過遠,來往不便者,酌量免去集會。若歡喜舉行時,須經函邀,然後前往。

第十條 凡團員外出時,若遇生日佛會、常月佛會,須由家屬照約辦理。如果家屬不能代辦者,准其免去常月會。

第十一條 凡團員遇有出外時,或在外經商者,不能按期赴佛會,須先時向團長聲明,回家時報到列席,亦如之(如不出門,邀而不往者,接連三次則出團)。

第十二條 凡蓮社社員,雖未入團,倘遇團員生日佛會,或常月佛會,或助往生,亦喜加入赴彼時,可要求團員向團長介紹同去。

第十三條 凡團員生西後,其生日佛會停止之。每年於其往生日期,集念普佛一次,在會午後舉行(如由其家屬邀請,則往彼家舉行之,惟不得另有法事,以免夾雜,致失善利)。如適逢常會期,則於次日行之(各團友應列表座右,屆時來會集念,寒暑無忌,毋待邀請。既有心加入,須實在而行)。

第十四條 凡有團友生西者,各團員每人應派出小洋二角,以作祭享舟金之用。倘有餘,作儲金。

第十五條 本團約有未盡之處,隨時由團長召集團員議訂之。

新增條約三段,與餘姚佛學會念佛助生極樂團章程第三四五章同,故略。

以上各條,凡各團友以及家屬,均應遵守,於邀請助念時,尤須予以便利。將欲臨終及斷氣後一切辦法,悉聽助念者之指導而行。如未入團之會友,及並未入會者,而欲邀請助念,更宜注意此節。否則卻邀。

附創結臨終正念團序

切思臨終正念,為蓮社社員往生極樂最要關頭。十六觀經云,中品下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廣說極樂國事,及四十八願,即得往生。又云,下品上生,聞說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亦得帶業往生。是臨終策勵正念,在觀經中我佛早有明訓。且長生等外道教,亦有同志臨終策勵等事。豈我蓮社淨業修士而可忽之。況同人結社未久,信願雖深,功行尚淺,不獨少上品資糧,恐中下生品,亦猶賴於助焉。(鄙)人有鑒於此,深恐臨終正念未堅,易為陰境現前所攝。是以為未雨之籌,爰集同志數輩,創立臨終正念團,訂立團約,併列各團員姓名住址年紀生辰,繕就一冊。凡團友遇病篤之時,即查照冊開各團友,吩咐家屬,分別函請來家,使在病人床前,說法念佛,並勸止家屬勿動悲泣,以免惑亂病者之心神。尤須勉勵本人,一心念佛。臨命終時,得此同志助念,獲益不淺。則往生極樂世界,可操左券焉。是為序。佛曆紀元二千九百五十年歲次癸亥巧秋之日蓮台居士王積軒序

(印光法師校訂)念佛助生極樂團章程 餘姚佛學會

稱念彌陀名號,求生極樂國土,為如來勝方便。然三昧未成,業境可畏。淨念不續,往生多阻。平日修持精勤,全仗自己。臨歿提撕引導,尤賴助緣。蓋臨終一念,為後有生因。斯時無始善惡諸業,同時顯現。八識不能把持,則隨業升沉,出苦無日。故斯時千鈞一髮,實可畏也。若有善友,為助病人,使目睹聖像,耳聞佛號,淨其境界,攝其正念。則末後一著,定當突破鐵圍,往生淨土,非業力所能牽住矣。超脫三界牢籠之苦,永免死生流轉之悲。盡舉天地間事,孰有較勝於斯者。爰邀同志,組織念佛助生極樂團,締無上之勝緣,期同登乎淨域。訂定章程,開列於後。各界善信,幸垂鑒焉。

第一章  總則

一  本團定名為助生極樂團。

二  本團以援助臨歿行人,往生極樂世界為宗旨。

三  凡佛學團體中人,均有加入本團之義務。

四  入團時,須報名註冊,詳載自己年齡職業,及通信處。

五  本團公推團長一人,並設理事若干人,襄助團長指揮一切,兼司報告記錄,及會計事宜。任期均以二年為限。連舉得連任。

六  行人病亟,照章邀請本團助念時,由團長及理事邀集團友。團友聞邀即至,以免貽誤。

七 對於佛法毫無信仰心,或患急性傳染病,及瘋癲者,雖病亟來請,本團俱難應命。

八  本團經費,由團友自行樂助,並不在外募捐。

九  本章程如有未盡事宜,由團友會議訂定之。

第二章  邀赴規則

一  凡邀請本團助念者,須由家內主持人,或代理人,填明邀請書,詳載病人名號、年歲、職業、詳細住址。並聲明照章行事,決無違礙等情。經團友介紹,俟理事考核行之。

二  團友家屬,設有深信切願,求生極樂,預擬命終之際,欲邀本團念佛協助,又慮子侄輩稍不留意,坐失機宜者,可填就助念預約書,詳載本人名號、年歲、職業、詳細住址,及預約之言,並指定代表人(家屬代表),囑家屬聽受指揮,予以便利。又聲明照章行事,決無違礙等情,通告理事存記。惟其事之允許與否,當由本團會議定之。

助念預約書,有家屬全體署名簽字或蓋章,則更完善。屆時(臨命終時)本團接到代表人報告,方可察核行之。

三  凡邀請本團助念者,時期長短,或三日,或五日,或若干日,得預先訂定。但以三日為最小限。需延長者,屆時再訂。

四  邀請助念團之家屬,須舉定代表,以便與本團代表接洽一切。代表人須佩帶徽章或符號。

五  本團遇有邀請助念時,應會集團友,推舉代表,以便與邀請家接洽(助念團友邀集單另備)。並推舉庶務會計等員,幫同理事,籌備住所膳食等項。

六  本團各員,赴邀請家助念時,須佩帶本團徽章,代表人加佩代表徽章。

七  助念期內,各團友須認定每日值班時刻,挨次輪值。如不能準時值班時,須切實托團友代理。

八  助念時刻,或全晝夜,或因病勢暫瘥,但在日間助念。或訂每日若干時,臨時由兩方代表與理事酌定之。

九  助念期內,一切經費(盤川、住所、膳食等)由本團擔任。家屬有樂助本團經費者聽。

十  助念期內,團友均系義務性質。晝夜輪念,或難為繼。須由本團另邀僧尼或女眾代念時,經費概由本團擔任。惟邀僧或尼,或女眾,應由兩方代表商妥,報告理事決定之。

第三章 助念辦法

一  赴請助念時,至少由理事一人,率眾同往。隨帶接引佛像(或木質金裝,或五彩繪畫均可),及引磬香燭等需用物品。

二  初到時,一面將助念利益及所避忌,切囑行人家屬。一面策勵行人,及佈置一切(佛像面東,行人宜西向,坐臥不拘)。

三  俟團友齊到後,開始總念一次(約二小時)。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無須等候。由理事視緩急酌定之。

四  總念畢,由理事將全團分定班數,扣定鐘點。遇緊急時,須日夜輪念,務使佛聲相續不斷,至行人全舍暖覺方止。

五  班數分定,未輪著者,可回休息,但應於輪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數少,可勸家屬加入。

六  行人臨終時近,須令家屬加入同念,以免有妨礙舉動。如對行人有須策勵處,斟酌行之。

七  行人生西瑞相,須注意考察,以便報告。

八  助念儀 團友坐佛案兩旁。家屬代行人拈香行禮。行人合掌聽念(自念聲默不拘)。先總念。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彌陀經(一卷) 往生咒(三遍) 讚佛偈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數百聲或數千聲) 總念時臨了,再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懺悔偈(一遍) 願生偈(—遍) 次分班念。

初念從讚佛偈起,以後換班但念一句佛號。

最後休止時(即行人全舍暖覺以後),全體齊念願生偈(一遍),(一字一引磬)畢。再念四句迴向文。

助念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附記]印光法師雲,助念儀亦無礙,但系未至臨終時之儀。若至臨終,即可從讚佛偈起,讚佛偈念畢,即接念佛號,永不更念別號。直至將欲停止,再照所訂之章程,念三菩薩及迴向。不可死執。

第四章 團友須知

一  念佛助生,關係最巨。但親屬對於亡者,情愛所繫,令其不動悲悼,似屬難能。是以朗誦佛號,使病人正念現前,得生安養者,實賴淨業友人之協助。故團友逢有邀請助念情事,責任所在,當迅速臨蒞,如救火燃,勿得遲延貽誤。

二  團友既到邀請助念之家,推舉功行純粹,長於說法者,到病人前安慰勸勉,施以無畏。應雲,我等為汝念佛,虔求加被,願汝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隨佛往生耳。然娑婆惡濁,易失正念。固當一心念佛,以求佛慈接引,即得往生。當生歡喜心,如出牢獄,得回老家。切不可怕死。若一心念佛求往生,壽若未盡,由一心念佛故,即得業障消除,疾病痊癒。壽若已盡,則即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若癡心怕死,則壽不可延,往生永無希望矣。可不哀哉。大眾須竭誠淨念,俾得往生。

三  團友相處,應出以謙和誠敬,遠離我慢貢高瞋恚嫉妒。不然,則是拒人千里,失卻臨終助念之大利也。

四  念佛助生極樂,助念者獲有四種利益,茲列於左。

(甲)我為他人臨終助念,我之善根因是而長大,功德因是而增加。

(乙)我為他人臨終助念,因是而獲得無邊閱歷,可為自己法戒。

(丙)我為他人助念,則他時人亦為我助念,可獲相助之功。

(丁)彼人因我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緣故,彼人當從西方侍佛來迎,助我得力。

第五章  家屬須知

一  病者靜聽佛號,實為至善之事。大命未盡,可以卻病延年。世壽瀕危,即得往生極樂。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為超度幽冥而設,疑為不吉,庸愚瞽見。大謬大謬。華嚴經,佛升諸天說法,無量天帝,共讚佛法,最為吉祥雲。念佛者,佛所說之法也。故一心念佛,功德實不可思議。

二  凡眷屬人等,切不可入房與病者作軟愛語,或臨床揮淚,擾亂病者正念,累其墮落。

三  病房之中,除念佛者外,非必要時,伺候者以二人為限,其餘可在房外靜候。不宜喧嘩,或加入同念更佳。

四  病者氣絕以後,切忌哭泣,又忌揩洗手足,搬動身體,掉換衣服等事,致使行人痛苦,喪失正念。須照常念佛,待至暖覺全舍以後,方可舉行。

五  病者暖覺全舍以後,臂膝彎屈,難以正直,可用熱水手巾搭於臂膝彎處,自然照原。其實屈亦何礙。切不可聽從世俗之談,謂行人手足不直,來生將成折肱跛足之人。此等謬見,稍有識者,即知其妄。蓋修行有得者,多側臥而逝(稱為吉祥逝),或坐化立亡。夫側臥坐化,手足必屈,不辯自明。即釋迦牟尼佛涅槃時,亦側身右脅而臥。故行人身體之正直與否,實不成問題也。

六  生西以後,家屬應以念佛代靈前哭泣。

七  祭祀應以素齋代葷菜。

八 節省喪事種種靡費,以作佛事。或買放生靈,為行人生西之助。

附錄邀請書式

茲因  抱恙發願邀請  貴團團友助念佛號並聲明遵照貴團章程行事決無違礙伏希 察核並乞 早臨無任感盼此請

念佛助生極樂團公鑒    謹啟

計開病者履歷如下

姓名      號      年歲      職業      詳細住址

附錄助念預約書式

茲因鄙人欣厭情深希望於報盡命終之時得  貴團諸團友輔助正念同宣佛號特恐子侄輩稍不留意坐失機宜今指定  為家屬代表囑闔家聽受指揮予以便利並聲明遵照  貴團章程行事決無違礙特此預約填呈 貴團存記即請   念佛助生極樂團公鑒  率子  孫   同啟

計開本人履歷如下

姓名      號      年歲      職業      詳細住址

附錄助念團友邀集單式

助念團友邀集單

茲有      君為      家      君抱恙照章邀請本團助念務望於      歷      月      日  刻準期到  處會齊協議隨帶徽章不速是荷此上

居士慈照

(餘姚)念佛助生極樂團理事啟

佛曆二千九百五十 年 月 日

(印光法師校訂)助念生西會章程  雲南四眾佛教會

第一條  本會以集合念佛淨侶,互相讚助。使有病者得消災延壽,壽盡者得往生安養為宗旨。

第二條  本會設於四眾佛教會內,由在會比丘及優婆塞兩眾組織之。但會外淨業行人有願加入者,須有會員介紹,經理事考查允許,方得入會。

第三條  本會設理事一員,為名譽職,由會員以公推式選舉,每年一任,任滿另舉。但繼續當選者,不得推諉。

第四條  本會設司書會役各一人,均以佛教會內之執事人兼任。每次酌給津貼,屆時由各會員捐給,不得向病家需索。

第五條  會員入會之手續如左。

(甲)在佛前立度己度人恪守規約之宏誓。

(乙)報明姓名年歲住址等項,登記於冊。但登記後住址有遷移時,應通知會中,轉告各會員知照。

第六條  會員給證書登記表各一張,以資證明。

第七條  本會恭請西方三聖畫像一幅,並備引磬一枚,以便攜用。

第八條  會員於入會後應勵行家庭佛化,循循誘導,使全家皆有正信,或同修淨業。其於助念辦法,尤須隨時叮嚀囑咐,使其知之有素,庶有病助念時不生障礙。

第九條  本會成立後,凡會員中有疾病,或自料不起,或預知時至者,應即遣人赴會請求助念,並通知鄰近會員先往助念。

第十條  理事接到前項報告,應立即開單,分請會員到其家中助念。至會員到齊後,開始總念一次。但病勢垂危者,可由先到者先念,續到者續念,不須待齊。由理事視其緩急定之。

第十一條  前條總念畢,由理事將全體會員分為數班,扣定鐘點,日夜輪誦,務使佛號聲音相續不斷,直至病已轉機,或形壽已盡,全舍暖覺之時,方得停誦。

第十二條  理事及未輪值之會員,應代為照料佛桌香燈,使不斷絕。併當安慰病人家屬,勿使其擾亂助念。如病勢垂危或病人已知時至者,尤應將第十七十八等條理由辦法,預先告誡,俾臨時不致妨礙。

第十三條  病室之西,應虔供佛桌,病榻須正對西方,使病人隨時皆得睹聖像,一心專注,以冀感應。但為地方及特殊情形所妨礙,不能如法措施者,得酌量變通之。

第十四條  助念之法,只擊引磬,念彌陀聖號,不得攙雜其他經咒法器,及世諦語言。但如時機尚早,或病人請求時,亦可將經咒偈讚完全念齊。

第十五條  助念聲音須高低適宜,使病人時聞聖號磬音,以資警覺。

第十六條  病人如現各種不善之狀態,或出不善之語言,應隨時提撕警覺,為相當之糾正,總使其時時正念現前為主。

第十七條  病人臨終之前後,應照左列三項注意辦理。

(甲)在未入昏昧位之前,應使之吉祥而臥,如不能者亦聽其便。

(乙)在未入昏昧位之前,應時時防維,勿使家屬人等以恩愛軟語及世情糾纏諸事縈擾其心。更忌臨床哭泣喧嘩,擾亂正念。

(丙)已入昏昧位,尚未全舍暖覺之時,應防維家屬人等不得以手指器物稍觸其身膚。即世情上之沐浴更衣移床等事,亦須俟全體俱冷。經測驗完畢,方准動作。

第十八條  測驗之法,應於全體俱冷之時,輕手試探。注重其最後舍暖覺之部位。事畢,詳細報告。其有瑞相者,尤應徵其平日行詣入道因緣,廣為宣傳,以資激勸。

[附測驗生界偈]

舍暖升降憑測驗 足板地獄膝畜道

人天胸額腹餓鬼  頂舍成聖歸正教

第十九條  病人家中關於世諦之醫藥等事,助念者不應過問。但有親誼關係者不在此例。

第二十條  會員有事遠行時,應先行報明會中,並指請其他會員代念。如助念輪班時,臨時有事不能到場者,亦當請其他會員代理。如三班不到,又不請人代理者,即由理事通知開會,取消其會員名字。

第二十一條  凡請求助念之時,不得同時邀請外道神像符[竹/錄]及師巫道流混雜妨礙,致損佛法威嚴。

第二十二條  會員之外,或有為父母親屬,請求助念時,得由理事考查允許,照章辦理。但有下列三項者,應婉詞卸卻。

(甲)平素不信佛法,或另奉其他外道,至臨終猶不能反邪歸正者。

(乙)犯逆罪,及誹謗三寶。至臨終猶不知懺悔者。

(丙)患急性劇烈傳染病及瘋癲等病,認為因緣未熟者,但授以方法,令彼家屬行之。

第二十三條  會員有重病不通知,或通知太遲,致助念不及者,是病人宿緣所致,家屬不能藉以責備。

第二十四條  病家出殯時,全體會員以默聲念佛送之。

第二十五條  凡經測驗已生西者,應告其家屬,隨力照下列各項辦理。

(一)每日以念佛代靈前哭泣。

(二)祭祀以素齋代葷菜。

(三)節省種種費用,如冥器排場等,買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

第二十六條  本會開會無定期,有事故時,由理事臨時通知。

第二十七條  本章程如有未盡事宜,得由會員三人以上之提議,開會議決之。

(按此章程本共二十八條,暫刪第二十一條,故存此數。其二十一條之原文為「助念中除由病家照應香燭茶水外,其他一切酒食等事,概不供給。助念會員應於更替休班時,各自回家用膳,但不得因此懈怠」云云。印光法師鑒定後來示,謂回家用膳,近則無妨,遠則不便。宜酌定一適宜之法,庶使彼此情安。又謂臨終助念,佛聲不斷,晝夜相續,固難於飯時通回。且遠近不一,亦難一日幾次回家。又一經到家,或恐有別種情事相阻。彼家若非極窮,當能為助念者備素菜飯,以期充飢而已。凡蘑菇等貴菜概不許用。則稍可過活之人家,亦不至費力難辦。固不得羅列珍饈以為美觀。即有貧極莫能辦者,亦當大家助錢令彼辦之,方不廢換班輪念之事。祈詳為參酌而為定章雲。因錄之以供參考。總之,茲事體大,各處創辦伊始,所訂章程,處處從起正信遠譏嫌上著想,艱難締造,煞費苦心。然而事屬創辦,仍須隨時審察利病,損益變通,以期推行無滯,收效日宏。且地方情形隨處不同,或當擴大組織,或更縮小範圍,或可有請必到,或須擇人而施。以及舟車費用飲食住宿等事,應如何籌措,方能無障無弊,是在主持其事者因時因地而制其宜。上列各章程,不過藉以發凡起例,為十方同仁作一考鏡之資耳。 編者敬識。)

(印光法師校訂)臨終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為令其離分段之假形,而證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來,僧眾奉為常規。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釋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於病者臨脫氣時,遽為穿衣搬動,及入龕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謂大違佛制矣。佛說人有八識,即知識也。前五識,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亦名傳送識。第八阿賴耶,亦名含藏識。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餘識次第先去。蓋第八識,即人之靈識,俗謂靈魂者是也。然此識既靈,故人初受母胎時,彼即先來。故兒在母胎中,即為活物。至人死氣斷之後,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

若有一處稍暖,彼識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稍觸著,則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考經云,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身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古來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復生者,詳載典章,歷歷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殮之禮。緣眷屬恩愛,尚望其萬一復生耳。若我僧家,雖不望其復生,而亦不能不體其痛苦。遽爾搬動,以及遷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雲,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物尚如此,而況同為人類。又況同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極,嗔心易起。惟嗔心故,最易墮落。如經云,阿耆達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臨命終時,侍臣持扇,誤墮王面,王痛起嗔,死墮蛇身。

緣有功德,後遇沙門,為其說法,以聞法故,乃脫蛇身,而得生天。觀此,可知亡者識未去時,即行穿衣搬動,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墮落,寧非忍心害理,故施慘毒。應思我與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惡緣。若云事屬渺茫,無從稽考,則經典所載,豈可不信。邇來種種流弊,總因生者不憐死者之苦,只圖迅速了事,故無暇細心體察,由是習以為常,縱有言及此者,反笑以為迂,致命亡者有苦難伸。嗚呼。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願諸照應病人者,細心謹慎,切莫與病人閑談雜話,令心散亂。亦勿悲哀喧嘩。當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又當助念,令病人隨己念佛音聲,心中繫念。若有錢財,當請眾僧分班念佛,使佛聲晝夜不斷,令病人耳中常聞佛聲,心中常念佛號,則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無錢財,亦宜大家發心助念,以結末後之緣。至於安置後事,切勿在病人前談說。只宜擊引磬高聲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離佛。木魚聲濁,臨終助念,斷不宜用。任彼或坐或臥,切莫移動。大家專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則神識已去。再遲二時,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轉硬,應用熱湯淋洗,將熱布搭於臂肘膝彎,少刻即可回軟,然後盤腿入龕。至諸事齊畢,尤須長為念佛。所有誦經拜懺,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廣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屬,俱須依之而行。

則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槃,原本右脅而臥,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隨其自然,坐亡者入龕,臥亡者入棺,尤為得當。但今人沿習成風,恐不以此為然。亦惟聽諸自便。至人死後之善惡境相,原有實據。其生善道者,熱氣自下而上升。生惡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盡,熱氣歸頂者,乃生聖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墮餓鬼道。至膝蓋者墮畜生道。至腳板者墮地獄道。故偈云,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惟此一著,最宜慎重。其照應病人者,當以同體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緣果報,感應無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袍,懇祈人各注意。

(印光法師校訂)念佛飭終津梁  炊萸館主

第一章  略說淨土法門之當機

馬鳴起信論雲,末世眾生,若於修行正法,生怯退想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即以信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無退轉。蓋此淨土法門,三經專宣,眾典並宏。是如來兼為末世多怯退眾生所開示,廣施大無畏,以期普攝群品。何以故,眾生於末世見如來法藏,繁奧難解,由是多怖畏而怯退者。如來於淨土法門,說但能信願持名,無須遍涉群典(志願宏法者,非此所論)。若末世眾生聞菩薩須歷三祇苦行,方成佛道,由怖畏長劫而生怯退想者,如來則說一生成辦,不歷僧祇。眾生又聞三障相續,生死難離,初信斷見,七信斷思,方離分段。因此怖畏無量,而生怯退,則如來於淨土說不專斷惑,帶業往生。

又末世眾生,壽命短促,知隔陰一迷,前功捐棄。因是怖畏怯退者,如來則說淨土眾生壽命無量,一生補處,紹隆佛位,永無退轉。又若眾生慮末世佛菩薩善友甚難值遇,提攜引導無人,不免怖畏,生怯退想,則如來曾於淨土法門,說當生者諸佛護念,現生者彌陀接引,已生者上善共會。眾生由是而得遠離怖畏,信順修持。此由如來妙觀察智,鑒照無遺。善巧方便智,大悲普攝。故要解雲,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截,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華嚴一經,開示菩薩無量行門,善根成熟眾生,亦既攝盡。末後一著,又以普賢行願,導歸極樂,使末世善根未定者,由是方便,而得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登蓮池海會。可謂攝化無遺,暢佛本懷。夫生佛心性,原自平等。佛則究竟圓證,生則迷背有淺深,致根器有利鈍。凡學佛者,宜自審量。須擇契理契機之法以修,庶不至長在輪迴中也。處今時代,若宏經大士,具眼宗師,固宜博涉群籍,諸宗並宣,鑒機接引,不宜偏廢。然論收機廣,下手易而成就多者,當推淨宗。誠以阿伽陀藥,本以一味而兼具眾味。若於諸教思擇未精,或未能即生斷盡見思,則毋寧服此一味,以為主行,則決定無差。所願有志求菩提道者,知所取舍焉。

第二章  論淨土法門念佛正行以外,當求飭終緣助,免收穫失時。

凡修行不論何種法門,總須因緣備具,正助咸資,方得成辦。若論淨宗,自以念佛為正行。而持戒修觀,實為最要之助行。此外緣助之道不一。而以臨終集淨侶,為之念佛飭終,為最切要。前者念佛持戒等,為發起堅固善根不失時。後者念佛飭終,為成熟收穫善根不失時。云何不失時,蓋念佛行人,若平日修持精勤,善根堅固成熟,己力堪恃。再於臨歿,得善友助念。則收穫定能增上,品位必然升高。如其未臻成熟,或戒德未全,尤須廣徵善緣,兼藉善友之念佛迴向,提撕警覺,而捷得成熟,捷得收穫。俾無唐捐過患,此之謂成熟收穫,不失於時。論娑婆火宅眾生,不仗念佛,欲了生死,或有二三四五生,乃至無量生而未得出離者。蓋因三昧未成,業境可畏。三障梗阻,斷惑為難。以具縛凡夫,處於諸業重圍之中,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奮突以出,誠非勇猛丈夫不克臻此。若一念把持不牢,便隨業漂轉,須經歷再生,重謀修進。須知臨末一念,正為後有生因。吾人賴耶本識,主宰難操,無非隨業境轉依。故歿後生因,實為一種熾盛境界,升墮皆由於此。

蓋臨歿之際,吾人無始來所造九法界中善惡不動諸業境界,同時識上坌集顯現。此無量差別業中,必有一法界業,較為偏重。復以無明愛潤故,成熟熾盛,即為此法界生有之開導依。八識隨之執持,而此界依正,於以成立。是故臨歿行人,得蓮友念佛飭終,使行人眼睹聖像,耳聞洪名,威儀整肅,心口相應,念念相續,聲聲不斷。正所謂三業純和,六根都攝,即為造就佛法界熾盛境界。隨其開導而往生,管教華開見佛,忍悟無生,此之謂唯識所現。蓋以識心度生死大海,唯恃一句佛名為護身浮囊。而諸業境浪,排山洶湧以至,浮囊一失,漂溺堪虞。若彼生死岸畔善友,能以念佛為緣助者,猶以無量浮囊,係諸其頸。則憑藉既多,永離怖畏,終抵無生彼岸。又如重舟膠淺,櫓楫難施,正需前挽後推,方能濟渡。眾生業重行淺,非自心力所能出離,故滯於生死。若淨眾推之於後,彌陀接引於前,固何往而不生西哉。念佛飭終之方便利益,其切要如此。故有之則張鐘輩屠劊之流,亦蓮登九品。無之則蘇東坡積行之士,亦公據空攜。是以東林有同生之誓,百丈立化亡之規。結社念佛,舍研究宏化外,於淨友自身之善利,孰有殊勝過此者乎。矧行人既藉淨友助念而西生,則他日淨友緣熟時至,已生者亦必侍佛來迎。如劉遺民之於遠公其例也。是則在娑婆為同行淨侶,於安養作蓮胞昆弟。度人適以自度,自利即屬利他。感應道交,理所固然。佛會同仁,盍興乎來。

第三章  論念佛人應勵行家庭佛化,為宏法起點,以求將來飭終便利。

念佛行人,既以持名勝行,信願求生安養。次當發大菩提心,抱善與人同之宏誓,以自莊嚴。不墮二乘偏狹自利障。所謂盡法界眾生界,盡未來際,化導攝受,普令念佛,同生西方。如是則淨土資糧,始稱圓具。然登高自卑,行遠始邇。利他行之起點,即自行人家庭始。是故對於家中親族長幼,應常以佛法灌輸誘導。講演只求醒豁,勿鶩高深。為說善惡因果報應無爽,為說苦空等諦,為說生死煩惱種種過患,念佛往生種種善利。但能蓄意熏習,懇切曉導,自臻成熟。迨信順已,則欣厭情生,自能起行。於是當進而組織佛化式家庭,督率閤家,共修淨法。如善根增長,則再進而同受歸戒,為優婆塞優婆夷。能如是,則修身齊家,寓乎佛化。慈和愷悌,共躋清邦(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為超度幽冥而設,疑為不吉。庸愚瞽見,大謬不然。華嚴經佛升諸天說法,無量天帝共讚佛法最為吉祥云云。今附錄於此,以破眾疑)。若此行人臨命終時,自己家屬即為其念佛飭終,得此援助,決定生西。再益淨友,上品可期。此為求飭終利益之根本辦法。阻礙既無,成效自著。願淨修者加之意焉。若念佛人於家庭化未臻成熟,則當專求同行淨侶,於臨終念佛緣助。而叮嚀家屬,應為協助。如下述諸項,應知所禁忌者,亦當先行愷切囑咐,俾勿僨事。

一、臨時請淨眾念佛助生。關於飭終諸端,切囑家屬聽受指揮,加意依行。

二、行人未入昏昧位前有二忌。一者,忌家屬軟愛語(家事應處分迄)。以世情牽纏,徒增恩愛悲傷,有妨西邁故。二者,忌臨床哭泣喧嘩,擾亂正念,令不得往生。是愛之適所以害之。欲免此二過,則令家屬一致念佛,迴向往生,是為最妙。行人已入昏昧位,至暖覺未舍前,此時賴耶主識猶在,最忌觸動根身。無論何人,慎勿以手指器物稍觸其身膚,以增苦痛,而生怨毒。如佛經阿耆達王,福德巍巍,應生天界,止以臨歿,侍者揮扇觸面,怨毒所鐘,竟墮蟒身。蒙僧說戒救度,方得生天。故知沐浴換衣等事,應於全舍暖覺後舉行之。

三、既請淨眾飭終,切囑家屬,勿得同時邀請外道神像符[竹/錄],及師巫道流,混雜其間。不但有妨正念,且損佛法威嚴(如家屬有如此舉動,淨侶勸導不服,可即罷飭,免招俗詬為是)。

四、切囑家屬,西生以後。一,每日以念佛代靈前哭泣。二,祭祀以素齋代葷菜。三,節省種種妄費(如冥器排場等),買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以上三項,因西生者受用清淨,不同凡俗故(即非念佛人,歿後亦應如此。若殺生作祭,怨報重重,徒增亡人罪業。至於冥器,雖非全虛,要知非有福德,莫能受用。故毋寧節省,為作功德事)。

夫邱山恩重,非牲鼎所能酬。若使親離塵垢,然後子道方全。此出世大孝,非可與俗人言也。是故念佛人若上有父母祖父母等尊長輩,自應以吾佛歸元至道婉順勸進。如其正信難生,則須積以時日,漸次薰習。又須以自己念佛功德迴向於親,求佛加被啟發,務使篤意淨修,滅除煩惱,生則優樂餘年,歿則誕登淨土。臨終則邀諸淨侶,率彼眷屬,為念佛飭終,助生西方。以此事親,人天欽讚。至於卑幼,往往為學業事業所羈,未能專志淨修,則亦不相妨,但授以晨朝十念法則,持久亦證勝果(晨間於空曠處行之,能束心舒氣,兼使身體壯實)。每逢令節佛誕,父母忌辰,節瓜果慶賀部分之費,以充放生,而令兒女輩襄助其事,此舉實有無邊利益。每見兒童天性活潑,故馴順者每愛好豢養生物,而頑劣者每至糟蹋蟲豸,若使襄助放生,則殘忍頑劣之惡習,自然清除以無餘。慈悲胞與之天性,油然顯露而增長。此所謂以功德之妙行,代無謂之嬉戲。其法先令將儀規誦習,講解明晰,督察行之可矣。統上兩事而觀,則念佛行人,對於自己家庭之化被,儼具上求下化之績。推而至於法界眾生,即是無上大菩提心。豈特令臨終者往生而已哉。

第四章 念佛行人,應為臨終伴侶,飭終念佛助生,以符度生宏誓。

念佛蓮社,古德提倡,不遺餘力。良以此之法門,自修固要,而化導尤殷。若夫屏居蘭若,寂處山林,專求自利,無心利人者,則是心志狹劣,沉空滯寂之聲聞獨覺乘,大失蓮宗普攝群機,無上大乘之宗旨。菩薩度生,四攝六度,統包括之。吾前已言其於蓮友彼此互助,利益切實顯著之一端,即念佛飭終助生極樂是已。淨行人彼此結合,志道投同,既非為利養聲譽,為厭穢欣淨故,同究出離大道,於最後一著,自應竭力相助。是故念佛人若聞善友世壽瀕危,當即速惠臨,不得留戀世務,如聞鄰閭火警,雖披髮纓冠以赴,亦不為過。到後為安慰勸勉,施以無畏(應雲,我來為汝念佛,求佛加被,令汝業障消除,善根增長。

汝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自然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勝過生天為天帝天王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數。宜生厭離此五濁惡世心,起欣求彼九品蓮邦想,仗眾友助念之力,必能遂汝所願。切不可有一毫貪生怕死之心。若有此心,則仍被宿世現生惡業所縛,便墮落有分,解脫無由矣。切記吾語,隨眾念佛)。如此間本有蓮社飭終團體,俟稍集即舉行。如無他友來集,或其病甚亟,即一人率彼家屬行之,勿使蹉跎失時。當以至誠悲憫之心,為之念佛。以吾平日善根,而為迴向。勸彼同念,正心趨向,專求接引。視彼行人作自身想,作我先導想,為其防護善根,扶植正念,心無厭疲,不生勞倦。能如是行,則謂之大慈大悲度生之菩薩。至於平日間蓮友相處,應出之謙和誠敬,遠離我慢貢高瞋恚嫉妒,是淨行人應取法之態度。反是則臨終亦足使淨友裹足,失卻飭終大利也。

為同行淨友念佛,緣助求生,獲有四種利益。

一、我為人念佛飭終,我之善根功德悉得增長。

二、我為人飭,因是而獲得無邊閱歷,可為自己法戒。

三、我為人飭,則他日人亦為我飭,獲相助實益。

四、彼人因吾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緣力故,彼人當從西方侍佛來迎,助吾往生。

第五章  念佛飭終之施行及規約。

(甲)組織念佛飭終團 凡城鄉市鎮,已設有佛學會蓮社等,均可結合同志,組織成團。如未有以上諸會,則由念佛人彼此相約,臨終念佛互助。不拘人數,公推理事二人(人多酌加),司報告記錄,及指揮一切。入團各員,須填具誓願書,詳載自己年歲職業詳細住址,及家中尊長名號年歲,曾否念佛,交理事存核。團內應請接引三聖佛像(香木金裝最宜,否則繪像亦可)。此外引磬二把,以備換班。木魚聲濁,不宜於助念。

(乙)飭終施行手續  淨行人世病且亟,願受飭終者,應如下述。

一、飭家屬報告理事,理事馳往察核准行,立即開單,飛延團友,同時使其家屬到會,迎請接引佛像,淨辦供具,及團眾必要之供應。

二、團員全到後,開始總念一期(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無須等候。由理事視緩急以定)。

三、總念畢,由理事將全團分定數班,扣定鐘點,日夜輪念,務使佛聲相續不斷,至行人全舍暖覺方止(未輪著者,可回休息,但應於輪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數少,可勸家屬加入)。

四、理事員於淨行人臨終西生瑞相,及其測驗所得,乃至其平日行詣,入道因緣,採訪記錄,以便撰述行述,頒諸同志,以作楷模,而昭激勸。

(丙)念佛飭終團之規約

一、凡蓮社淨侶,不論男女居士,但發願度生,篤志淨修者,均得入團,不收團費(團中開辦費,可由募集補充,以團員純屬義務故)。

二、不論全體個人,不受病家任何酬報,及卻受華腆供養。理事應先期囑咐,一切從簡。以若受錢物,何殊赴應。既蒙世誚,又招僧忌故。

三、團員無告假例,如確有事故,接報後,應速請代表蒞場。如團員有遠行,應先期於理事處聲明,指派某為期內之代表,以重信約(其代表資格,亦以禪門僧人及念佛人為宜,以防雜亂)。

四、團員之外或有為祖父母父母等尊親,及佛學法團份子,臨期要求本團念佛飭終,須經團員介紹,及理事之考核允許。若有下列諸項,當詳考慮。

(一)平素不信佛法,或另奉其他外道,至臨終猶不能反邪歸正者。

(二)犯逆罪,及誹謗三寶,至臨終猶不知懺悔者。

(三)患急性劇烈傳染病,及瘋癲等病,認為因緣未熟,但授以方法,令彼家屬行之。

(丁)飭終念誦儀規 飭終時,應以一句阿彌陀佛繼續念誦,及首尾迴向為最要。其餘經咒偈讚,俱是枝蔓,只可於緩時開首念之,今姑存其全,願裁宜緩急而行可也(經咒偈不錄,全文須閱禪門日誦 )。佛像面東,行人西臥,坐臥不拘,合掌跟念。全眾排坐佛案兩旁。家屬代行人拈香行禮。舉行總念一期(約二小時)。勉囑行人悉心聽念,自念聲默均可不拘。

香讚(爐香乍爇)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一遍)

往生咒(三遍)

西方讚(接引西方云云)

此上唯病緩總念一用。

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云云)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問訊)

南無阿彌陀佛(數千遍)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遍)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遍)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遍)

大慈菩薩迴向偈(或用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或慈雲懺主及蓮池大師迴向文,亦嘉妙可用)

如是為總念已畢。此後分班接念如下。

讚佛偈

南無阿彌陀佛……

以後換班接念,只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至行人舍報後末班,在場人悉應加入圓滿,稱佛號竟,念三菩薩名號,及大慈迴向偈。偈畢,加念下偈。

飭終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偈畢,念三皈依圓滿。附測驗生西偈如左。

暖舍降升憑測驗 足板地獄膝畜道 人天胸額腹餓鬼 頂舍成聖歸正教

(印光法師校訂)飭終須知  耿君[金+鹿]

第一章  緣起及義用

嗚呼。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非仗佛力,決難出離。至於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飭終社之所由結集也。飭終雲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若無人助,斷難登峰造極。況又有阻止彼上,牽挽令下者乎。是知飭終一事,關係甚重。能令一切情想俱不現前,純一其心,以緣佛境。故得正念昭彰,感佛接引。因茲俯謝娑婆,高登極樂。以具縛凡夫,得預蓮池海會。其為利益,莫能名焉。若無助念之人,則唯功夫純密,信願真切,又無不知利害之眷屬破壞者,方可往生。否則,斷難保其即生。況又有不知利害之眷屬,以世俗情見,預為洗浴換衣,俾彼身受苦痛,涕泣悲哀,或令彼心起愛戀。有一於此,則從前所希望者便成畫餅,而復隨業受生於六道中,欲再遇此未斷惑業即出生死之橫超法門,則難如登天矣。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

第二章  因緣難易

學佛原為了生死大事。欲了生死,孰有過於往生淨土者哉。或曰,餘見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今雲片刻相助之功,即能成就,得無太易乎。噫。事無難易,難易在人。如飭終一事,時短法簡,一蹴可企。以言力用,則出離生死。以言時間,只在剎那。其直下得生者,全仗自己信願,及他人開導助念之力。蓋強能益弱,弱即成強。其事其理,皆非虛妄。依此而行,則易如拾芥。違此而行,則難如登天。一切世出世間諸法,各隨因緣而得成就。行人信願之心為因,善友助念之事為緣。信願真切,及久修淨業,則因勝。即向未修習,由聞善友開導,頓生正信,願速往生,亦名因勝。善友開導,令生決定求往生心,又為稱佛名號,使彼心中唯存佛念,無有世間一切雜念,則緣強。因勝緣強,又加佛慈攝受,所以能即往生。是故最易。倘無善友開導助念,則成甚難。再加以眷屬破壞,則決定無有往生之希望,並無難可言矣。

第三章  接引聖像與病人一定方向

病者必須面向西方,宛如真佛現前,手執金台來迎接我,一切隨來聖眾皆助佛來迎。凡助我念佛人,皆是累世恩人。如是思惟一次足矣。切勿多想,致礙淨念。室內向西敬供三聖立像,面向東方。阿彌陀佛居中,左輔觀世音,右弼大勢至。若請不著左右菩薩,則供一阿彌陀佛足矣。若無金色木質聖像,則用銅石紙質等亦可。或無處可請,或迫不及待,盡可皆不用,惟念佛助之可也(此則最要,雖病者罪障深重,但能於病眼中一見如來身相,或生一念迴向,皆在彌陀攝受中矣。曾子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言是心聲。故此最要也)。

第四章  叮囑家屬

第一要房內床上整齊清潔。佛前預備一副香燭,一桌平常素菜。婉勸旁人勿嬉笑。家屬慎勿於此時在旁哭泣,或出怨恨懊惱言語,以亂病者心志。此事關係非淺,須格外留心。必待週身冰冷,然後興辦拭身更衣載尸等事。及照例舉哀,不得注重哭泣,固宜息哀念佛,庶可存歿均益。

第五章  叮囑病者

勸病人勿作雜念,屏除萬緣,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頂禮阿彌陀佛,親聞佛法等觀念。既得往生,則永遠有升無降。花開見佛,即悟無生,即得授記,必能乘願再來,如佛普度一切眾生,所有親友必蒙先度,以圓滿宿願。不可有一念疑惑心。了生脫死,在此一舉。若有氣力能出聲與他人同念最好。否則耳聞他人念誦聲音,心中默念佛名。略動唇齒亦可。

第六章  他人念誦

病者平時未嘗念佛,至臨命終時不生反對,即具超升資格。助念之人,苟無躁急狂妄之態度。不論男女老幼貴賤僧俗,皆合助念。非若焰口梁皇懺水陸道場等,只許沙門可以任之也。至於人數問題,可以不拘定額,最好男女分班。室小不容多數,不妨分開二處。坐立跪三者,似乎正立適宜。察其病勢輕重緩急如何。若其勢輕而緩,則起頭念香讚,用木魚引磬,繼念大悲咒往生咒等,心經彌陀經等,然後正念南無阿彌陀佛。其聲不急不緩不參差,總須誠心正念。遍數多時候久為相宜。直待病者圓寂後將入殮時停止念誦為最妙。或有一發病即昏迷不省人事,甚至耳目兩根已先斷絕,苟彼識神未離軀殼,念誦人於此亦當與心清病人一樣看待,盡忱助念,亦必獲效無疑(助念者,助彼往生之念也,恐其願力不勝,故須助之使勝,勝即超越。往生之功,即在此舉。飭終者以誠懇之心而成其美,功莫大焉)。

第七章  飭終人材

助念之責,重在家屬。以朝夕不離左右,時時刻刻常能助彼正念。或人數不足,精神睏乏,家中婢僕亦可充當。雖有道高僧尼,及大居士等,惟恐遠水不救近火,失此機會,萬劫難復。故家人應負此責,不至臨時倉促。然亦不可泥用家屬一偏之見,而不求外邊有道僧尼及居士也(若請僧尼助生尤妙,因清淨故,家屬為萬一之備,亦不可缺也)。

第八章  助念人之因果報應

夫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無可逃避。自己能發心替人念佛,則將來自己臨命終時,當必有人助念。蓋各人一舉一動,佛菩薩悉見悉聞,應化巧妙,本非吾人所可思議。此經諸實驗,非徒託空言也。且彼平日積功累行之因,已足獲自力解脫之報。何則,學佛以念佛為要,念佛以求生西方為要。欲求生西,以臨終淨念為要。自利利他,以助人生西為要。即此為自己生西資糧功德,已有餘裕,無不足者。抱此志願,無有疲倦。則由我助念而得生西之人,見佛聞法,具大神通,必亦時時以本願心,垂念加護於我。況西方有宏誓大願之佛菩薩哉。吾人各宜自勉。

第九章  生西象徵

逝者氣絕未久,其體切切不可輕易觸動。則是試驗宜緩不宜早也明矣。驗得逝者週身冰冷,而頭部頂上獨溫暖者,便是生西確證(此外頭額如此,知生天道,胸前如此,仍轉人道)。其上者,復現天樂異香等祥瑞。餘如舍報安詳,預知時至,顏色光澤,皆是好兆。亦即辦飭終者功德圓成之表現。惟臨終求生,亦須願力與信行並重。從未有無誓願而能濟者也。顧誓願雖宏,發心何難。自己警覺之,他人提醒而已矣(倘能堅固,則十大願王頃刻具足。否則惡人何以能頓超也)。於此忽略錯過,豈不可惜。須知一句彌陀,萬法主要。果能徹念到底,微特覘其根器之不凡,抑且可操必得往生之券。所謂不生勝處,自生勝處。非此其誰與歸。

第十章  生西以後情形

如果已往西方,則是脫離冥界。俗例焚燒楮錠,及衣服器具等,原為利濟幽冥。今既生西,概歸無用。祭祀不宜用葷腥。追薦屏除道士,專請僧尼或居士為之念佛,均可益其道力。但隨緣求其簡單,不可專務外觀。與其勞民傷財,作無益之舉動,孰若留此遺資,佈施三寶有益事務,或放生等各種緊要善舉,則存歿交受其利。若家貧乏財,盡可一律刪除(此則所云楮錠等,或行或否。但視人之觀念若何,勿作定說。惟祭祀以葷,追薦以道,則不可也)。

自跋

或曰,欲辦飭終,何不組織團體,專立機關,俾團員指導一切,則法無遺誤,豈不更妙。須知一經開議,始知其事之難。所謂經濟人材交通,皆不可或乏。直須體具一邑之警察機關仿辦而後可。然而尤難乎此。何以故,因大抵學人不能預知時至也,不得已而思其次。孰若先以語言開導,文字流通,壹是務求易簡,俾臨渴掘井輩,亦得按圖索驥,以期推行盡利。此區區之忱也,其或有偏執飭終,而不知自勵者,是之謂不相應。吾願盡世界人共興而勉之。

【印光法師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後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便可決定即得矣。至於臨命終時,無論久修始修,皆須眷屬及與淨友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臨終請善友開導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為緊要。修淨業人,當於平時與家屬說其利害,俾彼瞭然無疑。決不至臨時,以世俗情見破壞正念,而於存者亡者均有實益。念佛飭終津梁,及飭終須知,用意措詞,悉皆周摯,實為保護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緣。若肯展轉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為功德,唯佛能知。願世之為人子孫,及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實為大幸。民國十九年季春釋印光謹跋

蓮根法師病中痛策

夫念佛固貴乎清淨,故無病無事之中,正宜趁早念佛,整頓自己資糧。若一經大病,尿屎遺床,知穢污身體,恐有罪過,便不敢念。或因痛苦等情,便不敢念。則大誤特誤。須知大病將死,正猶撐上水之船,務在努力撐篙曳纖,方能有濟。篙若稍停,纖若稍歇,其舟必覆。是以人當將死未死之際,全貴乎一心念佛,決意往生。若怕穢污而不念,痛苦而不念,淒慘而不念,無力調治憂愁亦不念,無人當值心酸亦不念,乃至妄想不念,貪戀不念,情愛不念,昏迷無知不念,豈非一生可惜,枉為修行耶。念佛之時,又要信願真切。若悠悠然者,即念到慈氏下降,亦難生彼。故必須平日信願精確,臨終益加真切,如出廄良驥,順水張帆,捷之甚矣。次則平日信願俱切,臨終復請善知識助念,令佛聲入耳,縱有痛苦自不能念,宜知其為我念佛助程,令我性入於佛號之中,亦決可隨佛光明,攝受往生。切忌自慚形穢業重而致退卻疑阻也。當思佛稱大慈大悲,定無不濟之理。譬如日懸中天,寧分高下貴賤。海納百川,安論清淨垢穢。而佛無苦不拔,無難不救,只愁爾信願不切,自生障礙。若果信願真切,則必隨願往生。設不然者,諸佛與阿彌陀佛便為妄語。試問有此理乎。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但願汝心造如此深信切願篤行可也。

善導大師臨終正念文

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時,心識散亂,或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望重示歸徑之方。師曰,善哉問也。凡人臨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見佛聞法,受無量快樂,得大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來往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話,家中長短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

待氣盡,方可發哀。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也。問求醫服藥,還可用否。答曰,醫藥初不相妨。然藥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奈之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餘多見世人因病持齋,方獲小愈,復為醫者以酒食血肉佐藥,其病復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無益也。又問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邀福,但增罪結冤,切宜戒之。又問平生未念佛人,還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餘多見世人,平常念佛禮拜,求生西方。及至臨病,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慈照宗主示臨終三疑四關

念佛人臨終三疑四關不可不慎。三疑者,一疑我生業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疑有心願未了,及貪瞋癡未息,恐不得生。三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既念佛,切要諦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而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今以三說,消彼三疑。一曰,業本虛妄,心淨即空,業重不必疑也。二曰,情同夢幻,醒歸何有。自肯息機,貪嗔隨斷,不必疑也。三曰,功專念切,自心佛現,佛不來不必疑也。

四關者,凡夫雖有信心念佛,或宿業障重,不免病苦。若因此悔悟身心,投誠皈佛,自生淨土。無智之人,道念不堅,卻言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謗阿彌。只此一念,逕入地獄。一關也。或平日口談淨土,心戀娑婆,不種出世善根,惟求俗緣利益。臨終遭病,怖死貪生,妄信師巫,殺戮生命,祈禱神鬼。緣此心邪,無佛攝護,流浪三途。二關也。向持齋戒,或因服藥,或被勸逼,破戒用葷。此人無決定信,喪失善根。三關也。臨終時,繫念家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失卻正念,致墮鬼趣,或託生蟲獸,守護家庭,宛如存日。四關也。故楊提刑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誠哉是言。修淨業者,要於平時考究,平時打點,臨期不昧,全身放下,念念彌陀。但能堅此一念,便可碎彼四關。

(印光法師校訂)念佛人之存心  李智圓

修淨業人,信願行三者,缺一不可。而尤以願為中堅。彭二林居士有言,蘇東坡陸五台二老,平生頗信淨宗,而臨終俱不得力者,願不堅也。黃元孚嘔血且死,設佛像,唱佛號,默轉蓮華經七日,乃歡然坐化。家人皆聞蓮花香。聞子與病重,神志瞀亂,不能自持。大懼。亟唱佛號,對佛焚香煉臂,哀苦懺悔,徹夜無少倦,乃得神志安定,淨土現前,別眾而逝。斯二子者,其生平行事,亦無以過人。特以一念堅決,遂能放下萬緣,直往無礙。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三世諸佛不能更移之鐵案也。具縛凡夫,欲了生脫死,應知取法。爰志數語,以作一切修淨業者之準則焉。

一、修淨業人,口稱佛名,鬚髮決定心,係心於佛,念念相續,毋令間斷。高聲念,低聲念,或默念,隨意調和。若心緣外境,攝之令還,行之久久,則事一心成就。臨終正念分明,往生可必矣。

二、修淨業人,行住坐臥四時,皆可念佛。而以靜坐念佛為尤要。每日須定若干時習靜坐(時間多少,隨各人職務之繁簡而定。能延長一小時以上,則更佳)。靜中隨息念佛,專注不移,容易達到一心不亂地步。

三、修行人通病,不外昏沉散亂二種。昏沉時,以高聲念佛為對治(行坐均可)。散亂時,以隨息念佛為對治(靜坐為宜)。

四、隨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宜隨息之緩急,為念佛之快慢,則妄念易息,即可攝散而歸於一。

五、平時念佛,預備臨終時用。臨終時用,須在平時預備。今以平時靜坐念佛,作臨終時想。應念此身不久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與財產,前途廣漠,歸宿何方。惟將性命歸依阿彌陀佛,始得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然放得下,一念自然提得起,何患淨業之不成。

六、修行人至臨終時,不可貪生怕死。又不得好安逸而畏痛苦。黃元孚嘔血且死,默轉蓮華經,七日不間斷(印光法師雲,只宜效此精進,不宜舍佛號而誦經。否則決難得生。以專心誦經,於憶佛念佛,便不親切故)。聞子與病重昏亂,對佛焚香煉臂,徹夜無少倦。此種了生脫死,直往西方之榜樣,必須取法。不如是,後患何堪設想。為山九仞,毋虧一簣之功。須知釜破舟沉,反顧何益。戒之哉。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切勿猶豫。至要至要。

蓮池大師法語(七則)

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生死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寧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示病人)

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舍此惡世,生彼樂邦。(示病人)

尊恙至是,亦其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與朱西宗)

貴恙宜將身外事,並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與王大璋)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本無生未易卒悟。今惟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答蘇州袁心遠)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與江陰馮居士)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於呼吸。為一切人言也。況八十者乎。家事當處置皆悉處置,當囑咐皆悉囑咐。常令心無一事。二、除大事外,其餘瑣細之事亦悉摒卻。三、除大小諸事外,又有過現未來浮游諸想,滅之則復生,驅之則愈至。即當猛提正念與之鬥戰,暫時不勝,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盡,天下太平矣。以上雖分三項,總之皆屬妄想,如夢中事,如鏡中影,如水中月。盡空無實,迷惑世人。須以正智破惑。(與湖州顧廣佐)

竹窗隨筆摘錄(六則)

出世間大孝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預了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妄冀長壽。若老年人,則定然光景無多矣。須把身世事處分了當,從他無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無所繫累。此晚境大要緊處,不可忽,不可忽。

人命呼吸間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蓆。眾知必死,而彼無死想。語之死,輒不懌。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後事,一心正念。彼謂男病忌生日前,過期當徐議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間。佛為無病人言之也。況垂死而不悟。悲夫。

湯厄

佛言人命在呼吸間。予平日亦常舉此以警策大眾,而實未嘗身親經歷之也。及予之罹湯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幾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龍天救之也。夫為時剎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豈不誠然乎哉。則知為僧者,於佛所說以勸他人恆切,而以勸自己或疏,通弊也。予於是大愧大駭而大自戢。

無常信

諺有警世語。謂一老人死見閻王,咎王不早與通信。王言,吾信數矣。汝目漸昏,一信也。汝耳漸聾,二信也。汝齒漸損,三信也。汝百體日益衰,信不知其幾也。然此特為老人言耳。今更續之。一少年亦咎王雲,吾目明,耳聰,齒利,百體強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明。東鄰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鄰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歲,與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馬見鞭影而行。必俟錐入於膚者,騖駘也。嗟何及矣,

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貧賤者,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後已,而心未已也。齎此心以往,而復生,而復忙,而復死。死生生死,昏昏濛濛,如醉如夢,經百千劫,曾無了期。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淨土晨鐘摘錄(五則)

飭父母往生

人子事親,察其往生時至,預以父母平生眾善,聚為一疏,時時讀之,令親生歡喜。又請父母坐臥西向,念念彌陀。設像接引,如臨極樂。舍壽之頃,更須用意,無以哀泣亂其正志,同聲念佛,助之西行。俾親得生淨土,受諸快樂,不亦善乎。平生孝養,正在此時。寄語孝子順孫,無忘此事。(勸孝文)

飭眷屬往生

大道無情,怨親平等。然凡夫愛戀眷屬,語以平等,似未相應。不知情愛未忘者,惟有修習淨業,共結西方伴侶,則情歸忘情,愛同忘愛。不壞凡夫心相,亦且普度往生。固未嘗不平等也。以視夫濱危之際,揮涕訣別。待潰之軀,罄貲厚殮者。其愛之大小何如,明眼人自當有辨。(以上纂故鄉消息) 華嚴賢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凡遇眷屬及一切人臨終,先於寢室榻前,置一立佛像,向東,病者向西,與佛相對。看病者,燒香散花,鳴磬助稱佛名。或病者先不信念佛,亦須種種方便,勸令稱佛。若有病症遺穢,隨即除之,亦無有罪。以佛心慈悲,但冀歸誠,別無憎惡。 (以上纂無盡燈)

飭護病者

修淨業人,臨終如障重昏憒,策勵非易。則看病之人,關係不小。是當預為籌畫。至於終時,若嗔若戀,誤亡者入他道,尤可懼也。雜譬喻經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臨終,侍人持扇,墮王面上,令王瞋恚,即受蛇身,沙門為說經,聞法生天。故臨終侍人不可不護病者心也。(纂丁蓮侶)

飭自念佛度怨親

薦亡功果,不如生前自作功果。所謂十念,乃生前自念佛,非身後請人念也。經云,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故念佛者,仗人不如求己。若有罪惡念佛,恐難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怨親之心,則無不生。或問人平生為惡,殘害眾生。若臨死念佛,亦生淨土。眾生怨仇,何時可解。答曰,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怨親。豈不勝怨怨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纂龍舒文)

飭臨終請眾念佛

人於康健時,宜請眾念佛,懺罪解怨。況當疾革,能勇猛發心,請久修淨業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尤為要著。寶珠集載,集維那臨終,以餘資兩次請眾念佛,得生淨土。因思道氤法師對明皇雲,佛力法力,三賢十聖亦不能測,但當信而行之。觀此又為修淨土人標一赤幟矣。(纂樂邦文類)

大佑指歸集摘錄

華嚴賢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薩放無量光,其間一種名為見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終之人,見佛往生。後四句,言此菩薩,因中勸臨終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論雲,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義和法師無盡燈,載西域祇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沒處,置無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執五彩幡,安病人在像之後,手執幡腳,作隨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燒香散花,鳴磬助稱佛名,資助病者。若有垢穢,隨即除之,決取往生。若遊心法界,去來無礙者,不拘此法。

智者大師十疑論摘錄

問,眾生從無始造業,云何臨終十念,即得往生。答曰,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孰從知之。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以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較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在心者,造罪時從自心虛妄顛倒生。念佛心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千年暗室,日光暫至,積暗頓除。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在緣者,造罪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人被毒箭中,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磣不肯出也。在決定者,造罪時以有間心有後心。念佛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又如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何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之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或問,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往生。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事,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答曰,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中無一。豈不見群疑論雲,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遇。二者業苦纏身。三者中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虎狼。七者臨終惡友。八者昏迷致死。九者軍陣戰鬥。十者高岩傷命。如此十種,尋常有之。或宿緣所招,或現業所報。忽爾現前,不容迴避。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直饒你無此惡緣,只是生病自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病苦逼迫,忙怖張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怕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兼以傢俬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禱祈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睏頓龍鐘,愁嘆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

更饒你未死以前,正是少壯,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然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試看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你更道且做世事。且世事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你廣造伽藍,多增常住,將謂多做好事,卻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詎知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直待臨終方念佛耶。又不見死心禪師雲,世間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裡相催,符到奉行,不容遲住。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世人多雲,等待老來,方暇念佛。不知黃泉路上,不論老少。能有幾人待得到老耶。

古雲,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自從早年索妻養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忽然三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猶能記憶爹娘。若是不肖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撻財產,恣意為樂。以此較之,著甚麼要緊作千年計。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古德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耶。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趁未病未老之前,抖擻身心,撥開世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彌陀。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印光法師臨終三大要(民十九年)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淨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

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

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

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瞭。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複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

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云,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征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

大慈菩薩偈

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

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

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

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

善導大師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病死。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印光法師復周孟由昆弟書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之樂。人生世間,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恃,即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及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則無可如何。今既略曉佛法,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乎。如是說之,或可發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薩度生,隨順機宜,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淨土法門,勸導自己眷屬,及一切有緣者,同作蓮池會里人,則功德大矣。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

又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理宜戒殺護生,愛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見,謂奉父母甘旨為孝。彼未聞佛法者,不知六道輪迴之事理,妄謂為孝,尚有可原。若已聞佛法之人,殺過去父母親屬,以奉養現在父母及喪祭等,豈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達士,由聞佛法之真實義諦,悉不肯依世俗之權法以行。以此權法,殆姑順世俗迷情而立,非如來洞徹三世因果之道故也。若欲深知,取文鈔中諸戒殺文,及觀音頌之普勸戒殺挽劫文,閱之自知。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勸放下求往生。如壽未盡,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誠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與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癡人說癡話也。

昨接守良書,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實發。病中且勿提及,但勸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樂。待大好後,婉曲勸導,令其求生,則利益大矣。並祈於汝母前,代為問好。又當為說光勸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為自己要事。餘皆是替兒孫殫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

群錚知悉,汝母現有病,斷不可不愈而去。然光看汝母,恐難高壽。宜與孟由及智昭等,日換班在旁念佛,俾其隨念,不能念則靜聽。若世壽盡,如此行,則決定往生。若世壽未盡,亦當消除業障,增長善根。如汝決欲來山,只好照汝此議,庶兩無所礙。現汝母病未癒,決不可發此心。發則於世間世出,兩俱違悖矣。人之臨終,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動,動其愛情嗔恨,則墮落難免矣。險極險極。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謂即塵勞行佛事,其功德比尋常殊勝萬分矣。祈與孟由說此助念法,並告汝母令聽光言。至為親開陳佛法,固為大善。然定省撫慰,亦須格外留意。幸甚。

汝母發願寄款交光隨意作功德,及助印蕪鈔。依光鄙見,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擬以此款任印觀音頌,普遍施送於遠近,俾一切人同知觀音大士,為法界眾生之恃怙,隨類現身,尋聲救苦,兼以輔弼彌陀,接引眾生。況乎現今世人,日在患難中,無法防護。倘人人見此書,知大士之恩德,無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災禍,既發信仰依賴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來,以期不與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護祐也。世之不治,由於人心險惡。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書流通,其利無窮,比較別種暫時之益者,實相去天淵。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獲安樂,沒歸蓮邦。至於蕪鈔,則見之發心修善念佛者甚多。茲不具書。

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其消業也,如湯消雪。光自回山,日日於課誦迴向時,為汝母迴向,祈三寶加被,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耳。

接手書,知汝母已於初二日念佛往生,不勝傷嘆。雖然,汝等既知佛法,當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笑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有財力,多做功德。若喪事用度無出,即以之辦喪事亦可。切勿硬撐架子,至有虧空,後來受窘,則不必矣。

接手書,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現在善願,並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偽為,唯臨死之時,不可偽為。況其無愛戀之情,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淨業成熟,曷克臻此。但願汝昆弟與闔家眷屬,認真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親得益,實則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迴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迴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薩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

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婦女不必隨於僧次。以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婦女宜另設一所,或居於幕,出入各門戶,兩不相見。是為表率鄉邑,開通儀式之懿範。若漫無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則弊生。昔人立法,雖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為範圍,故能無弊。汝昆弟能如是為母念佛,兼又印施觀音頌文鈔等,有此善心淨資,並利人之事之功德,豈但汝母蓮品增高,將見汝祖父母,汝父,並歷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說,乃本理本情,非漫然為汝等說悅心快意語也。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或偏與錢財,或偏令穿好衣服,錢隨彼用,則必至妄吃致病。

若為彼存以生息,餘不得者,於父母生嫌心,於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錢,出嫁必以錢自驕,或輕其夫,或不洞事,以錢助夫為不法事。欲兒女成賢人,當為培福,不當為積財。財為禍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無錢,自勤而來。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產一空。故古人云,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能讀則讀。不能讀,或農或工或商,各有一業,為立身養家之本。女子若有錢,明道理,錢固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則害其女,並害其婿,並害其外孫孫女矣。汝母善理財,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賢善和睦。或於一人,有偏私偏愛,亦不至彼此計較。然不可以此為法。須令兒女永無計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驕情長起,庶幾家道興而子孫通皆循規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絡索,以汝兄弟以光為師,恐後來或致兒女受害,故為絮叨及之,切勿謂所說無因,視作廢言。幸甚。但祈汝兄弟認真念佛,則為報母之恩,亦為報佛之恩矣。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時,在家人多用之。然宜從俗葬埋,恐執泥者妄生議論。實則燒之為易泯滅。過七七日燒彌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喪,不作禮樂,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憂,武官不丁憂,以軍事不可或輟,故不為制。今則廢倫非孝,紛紛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掛齒乎。吾人當依古禮,斟酌行之,不可遽變,不必過泥可耳。頂聖眼天生等說,實可依據。光恐無知者,唯以探冷熱為事,意謂有信願及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專以探冷熱為據,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頻數,或致誤事,不可不知。大寶積無量壽如來會所說,乃說此等墮疑悔者,名為胎生,亦有謂為疑城者。此約障蔽隔礙之義,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蓮華中五百歲,不見佛聞法。

何得死執其字以說義,將謂此等不在九品之數乎。須知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於胎於城。汝遂執定其詞,謂此在蓮品之外。然則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則其胎其城,為更厚更遠矣。彼十二劫者,尚歸九品。何五百歲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觀於蓮華中不能出現八字,是蓮為不列九品之蓮乎。佛法本無可說。一死執,則無事生事,便費盡筆墨矣。總因自己居於疑胎,其為城也,厚逾鐵圍。果能直下明瞭,則大地平沉,鐵圍了不可得矣。孟子謂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則疑城化為烏有。一般死執著漢,所以終日講說,終日違背,皆坐此死執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難得實益也。

印光法師復黃涵之居士書

接手書,知夫人身嬰貴恙,已經月餘,用藥頗難,諸醫束手。當此時機,正好用萬病總持之阿伽陀藥。閣下每以此藥,普施於人。何於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難於用藥為憂哉。其令郎令愛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當此大病臨身,存亡莫保之時,教以各各為其母志誠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篤,當必皆如救頭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則豈但有益於夫人,實則深有益於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

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光之為此言者,非徒為令夫人計也。以太夫人已經八十有三,雖閣下之德,足能延親之壽,而期頤之後,終必有去世之一日,恐閣下未能慮及於此,而猶復注意於醫藥。則為舍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將一心念佛,由忙碌於醫藥而成間斷,不能純一。則其損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預為閣下陳其盡心力於親之神識得所,以期閣下究竟能報親恩耳。今將陳了常之佛性助念發隱,附函寄來。雖文不雅馴,而意義有可取焉。

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五月廿八接廿四手書,知尊夫人病體沉重,諸醫束手。因祈令令眷,代為念佛,以祈壽未終則速愈,壽已終則速生耳。豈料夫人淨業已熟,脫體而去。昨由契西來函方知。不禁為閣下失賢助,為令郎失所恃嘆。然夫人宿根深厚,殆欲令令慈,及閣下,並令郎等,切念世相無常,急求出離。特以身說法,冀同修淨業,同生淨土耳。光過蒙青盼,亦不能不盡我心。但光向與時人異道,雖摯友親喪,絕不行挽誄等儀,但於朝暮課誦時,於佛前迴向一二七,以盡友誼。已於昨晚,為尊夫人迴向,擬以二七為度。以日間諸冗叢集,惟夜方克有暇耳。祈閣下以大義開示令郎等,俾息哀念佛,以期存歿咸益。倘唯執世誼,哀毀縱至其極,究於其親之靈,有何利益。

至於作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如一期佛事已畢,夜間放台焰口即已。光以四十三年之閱歷,謹為知己者陳之。若不以為迂腐,則幸甚幸甚。書尚未封,適郵差持閣下初五日書至,因知夫人病體雖重,正念尚自昭彰,既能常見大士,兼有信願,其往生也,可以決斷。所言尼姑服飾,則所不須。其既願受皈戒,仍照常服,但加法衣於上即已(即僧人所穿之袍子),或著於身,或附於棺。棺已蓋,則燒之於靈前。皈戒當於今夜,光一人於佛前虔誠禮拜後,為說之。固不須作鋪張羅列諸儀,但取其至誠感通即已。法名當雲蘊空,乃三皈五戒優婆夷也。若作尼師形式,於事於理,皆有妨礙。但宜勖諸子女媳等,以成就母往生之志為孝,認真代母念佛,俾蓮品轉高,華開轉速以盡孝。切勿徒效世人作無益以害有益也。至於喪事,始終不須一葷,藉此倡導愚俗,亦公之一大責任也。

初九之書,諒已收到。昨得初十手書,知尊夫人確得往生,了無疑慮。其宿世固於淨土法門,有大栽培,惜閣下提倡較晚。倘於十年前即提倡,俾淨土法門之若事若理,一一明瞭,兼以力修,則其淨業之成,當比此高超數倍矣。平時愛子孫心重,自顧劣弱,至臨終時,則反能擺脫情愛,決志求生,乃宿世善根所使。平時面東臥,終時則面西右脅,亦宿善根力所使,有不期然而然者。有臨終種種景相,即可決其往生,並無須驗其頂胸之熱,何處先涼也。著法衣為佛弟子相,能滿其願,甚善甚善。既囑兒媳女輩早晚靈前多念佛,閣下當開示彼等,祈以妥親之神識,為孝之極致。即真實往生,亦須志誠念佛,以祈蓮品高陞,無生速證,以各盡孝思。此雖為利亡者,實則令兒女媳輩同種善根也。孫之能念者,亦令隨之而念。

終時全家能不哭泣念佛,最有利益。然其時猶短,宜以三小時不斷佛聲,不起哭聲,及動轉等為最善。祈切記之。六數亦不必敷衍附會,以無關緊要。若認定以說,反成穿鑿。須知六為坤數,夫人德鎮坤維,堪為世范,即無一數是六,而從生至死,日在六數中周旋,固無一息不是六也。六之義在躬行,不在年月房屋等。然年月房屋等,適逢其數,亦極平常,毫無奇特。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惡業重者,動輒得咎。善根深者,無往不吉。亦自然而然,非有所安排者,而實似有安排者。世人欲得吉慶,不知培德,如滅燭以求明,北轅而適越。徒勞苦心,有損無益。祈以此義,與令郎及媳女等說之,則其利大矣。做佛事一事,光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

接手書,不勝欣慰。尊夫人宿生有大善根,故感閣下曲為成就淨業,資以往生,兼率兒女媳等為之長時念佛。豈但亡者得益,實令彼等,深種善根。如是之法,可謂大慈。較彼世人存者以殺生折福折壽,令亡者拘滯幽途者,不可同年而語矣。尊夫人之事,可謂得法。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當常勸諭,令其信願念佛。若令終日長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頗欲設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鎮守使王悅山,奉母來山,見其眷屬甚多,因得一絕妙之助念法,已與彼略說之。亦與彼說,當與閣下言之。倘閣下能實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閣下眷屬,兒輩則各有職業,固難常時依行。若媳輩,則無事清閑,女使輩若奶媽等,則無甚要事。當令諸人,按鐘點日在太夫人旁,高聲念佛半點鐘,過時換班,一日不斷佛聲。

太夫人能隨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隨,但令攝心諦聽。則一日之中,常不離佛。在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過當一回值。或至兩回,亦隔許久時候。彼等一無事事,借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離生死之緣。從此以往,率以為常。即太夫人壽過期頤,此法無令中輟。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者,皆當以此告之。閣下政務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則兒媳女使等,當更踴躍歡喜也。光意謂如此而行,實為利便。當以此法述為一文,以附於排印文鈔之後,俾欲報父母之恩者,不至徒詠昊天罔極也。

印光法師與徐蔚如居士書

昨接手書,並哀啟。讀之,不禁悲感無已。夫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愍念眾生,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或男或女,或國王大臣,妃後大家,及與貧窮下賤之流,俾觸目感發,隨地隨人,而得入於一乘閫奧而不自知。如是則法道流通,如春回禹甸,日朗堯天。無一處一人,不蒙其光明,沐其含育也。觀太夫人一生行跡,及臨終景象,光前所謂乘願輪以示生,居坤維而說法者,為的確之極。光虛受男身,濫廁僧倫。四十年來,於法門毫無裨益。讀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機之書,直欲愧死。而朝暮禮誦時迴向,乃攄我愚誠。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彌陀聖眾,以速度我,何可謂為法施。然不妨借此緣事,以增長自利利他之心。

故博地凡夫,當禮誦時,尚為諸佛迴向,況示居凡位,於理又有何妨。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唯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光絕不提倡作餘道場之所以也。人當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浴舉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淨業人,須於平日,與眷屬說其所以,庶不至誤用親愛。若過量大人,出格高士,正不必懼其被此牽掛耳。良由彼福德深厚,當穢業已滅,淨境現前時,即在此時。其所見所聞,已非此間景象矣。太夫人蓋非常流,固不得以常格律之。其往生可必,其品位當不在中下。

然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須知念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為現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之執礙耳。至於不主於誠,唯以奢華張羅誇耀於人,則所謂以親喪作鬧熱,非人子所宜為也。閣下深通佛法,斷不至此。或恐眷屬知交,有被近來諸大家行事,艷羨歆動者。不妨與閣下言之,以杜其違法違理趨時之心耳。

印光法師復裘佩卿居士書

閣下既相信光,當依光所說,方有實益。否則雖有信心,但作種未來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逾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癒,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嗔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嗔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光特為閣下述之,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極尊貴之非非想天,天福一盡,仍復輪迴六道。若具志誠懇切念佛,縱將墮阿鼻地獄,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於人法界,又複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隱逸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非菩薩原是女身也。欲供養者,當於北京路長康裡佛經流通處,請石印之西方三聖像,用鏡龕裝好,彼處亦有。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俱全矣。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以佛慈廣大,如父母於兒女病苦時,則不以平常之儀式見責,而且為其撫摩身體,洗濯污穢。若兒女病好,猶然令父母同彼病時一樣伺候,則當被雷打。閣下何得謂臥床默念,恐有罪過乎。即無病人,睡時尚宜默念,況病人乎。

印光法師復郁智朗居士書

福峻之事,若汝所敘,生前死後種種是實,則可決定往生。以生時已將軀殼看破,此係最大一種利益。以女人每每唯戀幻質,日事妝飾。既無此念,自與淨土法門容易相應。臨終之瘦削及病苦,乃多劫之業障。以彼篤修淨業,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耳。汝謂由修持精進,致身體日弱。此語不恰當,兼有令信心淺者因茲退惰之過。須知念佛之人,決定能消除業障。其有業障現前者,係轉將來墮三途之惡報,以現在之病苦即了之也。金剛經謂持金剛經者,由被人輕賤之小辱,便滅多劫三途惡道之苦。則福峻之將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無量劫來之惡報,實為大幸。切不可學不知事務人,謂因修持而致病及死也。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願,無一不得往生者。

況福峻臨終正念昭彰,作問訊頂禮等相,而死後身體柔軟潔淨,顏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淺為疑乎。夫彌陀願王,十念尚度。況彼精進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種人,志意下劣,雖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報。此種人縱畢世修行,只得來生之癡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至於人未終前,若彼自能沐浴更衣,則甚善。如其不能,斷不可預行沐浴更衣,令彼難受疼痛,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著法衣,令其盤膝趺坐為遺憾。不知當此之時,只好一心同聲念佛,萬萬不可張羅鋪排(指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張羅鋪排,即成落井下石。切記切記。令慈年邁,光若不說此弊,汝後會以盡孝之心,阻親往生,俾長劫流轉於生死中,莫之能出也。吾人但取其實,毋矜其名。汝之記頗好,並不必求人作文以傳,此皆世間虛浮之事,但宜自己並其家屬念佛,以期同生西方即已。光每日朝暮課誦迴向時,兼稱福峻名,迴向一七,以盡師徒之誼。又福峻此番之生與死,可謂不虛生浪死矣。幸甚。至於骨作面丸之事,甚好。但不可粗心為之,必須將骨研成細粉,用細羅羅過,與面無異方可。倘粗心大概研之,便和面作丸,恐小魚食之,或有鯁刺於腹之患。光恐汝粗心,不得不說。

印光法師復范古農居士書

中陰者,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並過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識者,或見於晝夜,與人相接,或有言論。此不獨中陰為然,即已受生善惡道中,亦能於相識親故之前,一為現形。此雖本人意念所現,其權實操於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滅,及善惡果報不虛耳。否則陽間人不知陰間事,則人死形既朽滅,神亦飄散之瞽論,必至群相附和。而舉世之人,同陷於無因無果,無有來生後世之邪見深坑。

將見善者則亦不加惕厲以修德,惡者便欲窮凶極欲以造惡矣。雖有佛言,無由證明,誰肯信受。由其有現形相示等,足征佛語無妄,果報分明。不但善者益趨於善,即惡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決烈。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現身於人世,陽人主刑於幽冥等。皆所以輔弼佛法,翼讚治道。其理甚微,其關係甚大。此種事古今載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權之所自,並其事之關係之利益耳。中陰雖離身軀,依舊仍有身軀之情見在。既有身軀之情見,固須衣食而為資養。以凡夫業障深重,不知五蘊本空,仍與世人無異。若是具大智慧人,則當下脫體無依,五蘊空而諸苦消滅,一真顯而萬德圓彰矣。其境界雖不必定同,不妨各隨各人之情見為資具。

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與衣之心,其大小長短,豈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見,並彼亡人之情見,便適相為宜。此可見一切諸法,隨心轉變之大義矣。死之已後,尚未受生於六道之中,名為中陰。若已受生於六道中,則不名中陰。其附人說苦樂事者,皆其神識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於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係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慾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頁,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問,原答頗不中理。光為之改正,當查閱之。原答雲,譬如雞卵,有有雄者,有無雄者,未有識托之胎,如卵之無雄者也。

不知卵之無雄者,即令雞孵,亦不生子。何可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為居士陳其所以。圓澤之母懷孕三年,殆即此種情事耳。此約常途通論,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淨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淨土。惡業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於幽冥。命雖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當以有代為受胎者,為常途多分耳。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光近十餘年,目力不堪為用,故於經論不能廣引以證。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見,以取罪戾也。死生,眾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權。願閣下不惜廣長舌,以因果報應為轉煩惱生死,成菩提涅槃之一助。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王蓮台居士(紹興臨終正念團  王蓮航)

王居士貽善,字積軒,法號蓮台。居紹縣城中新河弄。秉性朴厚。前清由儒而幕,旋即退居,虔修淨業。家政早委諸兒輩,一意西向,不以之紛心,如是者垂三十年。本年(丙寅)七月間臥病,初不為意。至九月初五日,病劇,囑家人邀正念團友(臨終正念團,蓮社成立之次年,由居士發起)男女同志八人,就病榻前念佛。居士亦喃喃作金剛持。神極清爽,應對如常。惟雲,此次終不起,然絕不怕死,須勞諸君助念,以速往生,於願足矣。且謂得生西方,凡同志之名標蓮萼,與品位高下,當相報知。是日脈像甚好,有轉機之望,團友旋即散去。初於病中,兩睹大士,相始無語。繼見時,居士哀求菩薩早來接引。蒙大士安慰曰,汝可以往生。

然功行淺,生西後,尚須加行功夫。時至,當來接汝。又夢見青蓮華甚嫩小。自是一心執持,更不間斷。初十日,病轉劇,值團友均無暇,即邀王蓮貞陪夜,與家人同助念。是夜夢見金蓮華甚大,心頗自慰。夜半,數問天明未。且雲,明日餘當往矣。盍邀蓮航來,欲與語。次日,復以電話相招致,予即奔至,時已午刻,家人方環侍念佛。予就病榻與語曰,謹來助念,請老居士一心執持名號,正念往生。聞予言,似尚能應諾,且數頷其首。時家人已預為沐浴,外著法服,端莊而臥。覺其密持佛號,無氣喘狀。少頃,同志單適之至,乃共敲魚磬,朗聲合念。經半小時許,氣息漸微。予因擊磬,朗聲稱念南無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居士即現悅豫之色(時居士之老夫人,並二子二孫二媳,均環立執香,和聲同念。所難得者,一孫年只九齡,右手擎香,左手舉掌,亦高聲助念)。

又經半小時,氣息已無,如入禪定,安詳而逝。其時當十一日未刻。享年七十有四。命終後,同人念六字快板,約半小時。止靜。朗誦迴向文畢,由家人分頭理值後事。予與適之仍在榻前陪念,不欲令佛聲遽斷。入殮前,探頂上獨熱。至晚九點鐘,方移置外堂。次日五更,循例舉哀。三日而殮,族鄰見聞者無不感動,嘆為希有。初老居士曾於病中詳述遺訓,又托予臨時為之照顧,以免悖理。囑兒媳身後不得再徇送無常,燒廟紙,及尸體掉頭等種種陋習,並不必預備回神(俗名轉[殺+閃])。身後法事,以念佛為主。請和尚,不請道士。用禪門,不用吹敲。哲嗣伯寅子齡善承親命,一一遵行。又能強抑悲痛,和眾專注念佛,計歷七小時,始移動身體。其舉哀則已歷十五小時之外矣。蓮池大師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如伯寅子齡者,可謂善行其孝矣。是舉為吾越所創見,革除舊俗,不動哭聲,處理後事,極為從容。此不獨同志固當為取法,深願見者聞者,轉輾傳述,相繼奉行,則饒益無窮矣。

單寄薌居士(紹興臨終正念團  王蓮航)

單居士寄薌,名謙,法號顯道。世居紹興之單江邨。清廩貢生。初家不甚裕,因就嘉善之西塘墾興農事。復營錢業於該鎮。農商兼操,獲贏甚厚。不數年而家稱素封,乃築廬於城中貫珠樓畔,移眷居之。西塘有胡蒙子居士,精內典。居士嘗向之問法,由是起信。癸亥春,華智法師創結蓮社於蕺山之戒珠寺,皈信日眾,居士亦相繼加入社。自是日持淨課,志切淨土,自號誌淨居士。且發心弘揚佛化,以報佛恩。是年冬,全浙佛學聯合大會開於杭之三賢嗣,居士赴會為代表。次年(甲子年),居士擬擴充蓮社為佛學研究會。華師允其請。遂於四月十八日成立,居士被推為副會長,恭請寧波觀宗寺諦閑老法師蒞紹,開示一切,並演講始終心要解。

居士即於是時皈依焉。乙丑年春,佛學聯合會開於紹興,復請諦公為皈戒師,居士求授五戒,行持乃益勤。是年秋,紹興縣警二長髮起議修開元寺,舉辦事董事,組事務所,推居士主任其事。首先認助三千元,熱心籌劃,不遺餘力。詎意積勞致疾,本年(丙寅年)四月陡患咯血症,旋亦愈。至六月間復發,遂謝客靜養。至秋後,病無起色,漸將諸務委囑兒輩。延至陰曆十一月十二日,病勢已殆。午後,哲嗣卓人見其昏沉,以大眾擬為念佛請,居士甚悅。卓人舉讚佛偈,居士亦朗聲同念,復朗念佛號二十餘聲,音漸低。同念者有車貽臣居士,時在旁敲魚磬助念。此外執香和聲助念,皆居士之夫人暨四子二媳二女等。歷一時,病者念聲漸微而默。時眷屬仍忍哀朗聲助念,至申刻安詳而逝,享年五十有六。逝後面色如生(據其二世兄適之雲,輕探最後頂際尤溫)。先時居士曾預述善後各事,手鈔成書,囑付兒輩甚悉。如臨終須助念,喪事用素不用葷,用僧不用道。均志篇中,詳細無遺。哲嗣卓人固亦深信佛法,善承親命,於臨終後一切俗例,皆遵不舉行,純作念佛禮懺法事,辦理悉如法,誠所謂善用其孝者矣。

童蓮國居士(餘姚念佛助生極樂團)

居士姓童,名養正,字伯薪。蓮國乃其法號也。浙江餘姚朗霞鄉人。賦性穎慧,才思敏捷,洵我姚一幹才也。初以疾欲求長生術。忽一夕,夢中有人指讀楞嚴經。時佛法未普,遍求始得。力疾誦竟,恍如夢覺。又得決定生西日課讀之,始知淨土法門圓頓絕倫,三根普被。時上海功德林佛經流通處甫開設,遂廣請淨土及大乘經論,悉心研讀,益諦信因果,悲喜交集。乃嘆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道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從此戒殺放生,茹素念佛,掃除名利,決志求生。更廣勸知己,同修淨業,同發菩提道心,創設蓮社,以為研求佛理瞻仰禮敬念佛修七之所。甲子春,偕同志於其鄉創建阿彌陀佛院,頗具規模。既而著信願念佛決定往生淺說,得同志刊版流通。

故居士又為吾姚闡揚淨業之先導也。是年冬,因持躬勤苦,以致羸軀復病。病則輒防命終,必招社友為之助念。至今春小愈。迨六月,病勢轉劇。則復招社友日夕輪流助念。時或稍有疲倦,即囑社友誦阿彌陀經、九品觀、及往生正信偈等,以提醒之。毫不談及家務世事,決志一意求生。蓋自知信願雖篤,而於持念佛號功夫欠缺。

病中時時以蓮池在前,鑊湯在後,不生佛國,必墮三途以自勵。雖在病苦顛沛之際,而一句阿彌陀佛不敢或失。至八月朔日未時,屏去家屬,向社友雲,時已至矣,緊要助念。即翻身右脅而臥,忽呈報終形狀。所可奇者,呼吸斷後,唇尚微動(居士平日對社友說,我命終時,如唇動則正念不失。否則務要警策)。迨唇不動,更聞輕脆念佛之聲一分餘鐘。或聞在床後,或聞在喉間。蓋此時社友皆在提高助念之際,故不克細辨其在何處。助念之翌日黎明,始與小殮。竊思居士生前信願彌篤,臨終又能分明念佛。雖未睹瑞相,而往生已可決定矣。存年三十九歲。敢以經過事實略述如上,普願同修淨業諸善信,尤增上一層信根,俾同生於西方極樂世界焉。

楊蓮航居士(餘姚念佛助生極樂團)

居士浙之餘姚朗霞鄉人。家寒,幼業商。率履罔越。於民國十一年壬戍,聞同裡童覺航居士修淨業,屢往就教,研究佛理。雖文學素淺,而解悟超儕輩。癸亥九月,蓮社同人約發菩提心,居士亦與焉。甲子春暮,因病私破殺生戒,漸與蓮友遠。蓋惶愧避箴規也。至七月,病益劇。蓮友告以必將死。自審亦不起,乃憬然悔。於初八日,力疾詣佛像前,盡情披露,投誠懺悔,復守五戒,願盡未來際不再犯。從此放下萬緣,掃除愛慾,一心默持佛號,以待報盡。蓮友知其解悟雖敏,而於持名之功甚欠缺,故於臨終前六日,為之僱人助念至最後兩日,蓮友亦親自助念。其臨終之得見西方聖境,雖人謂助念得力,蓋亦居士宿植善緣有以致之也。存年三十歲。其病時臨終情狀如下。

一復五戒後,堅持誓願,惟病重無力默念,即念亦斷續。寐去則更落昏沉。

一復五戒後,夢中有人屢以肉食勸吃,幸自能作主,牢守五戒。

一於八月十一日絕食,十四五茶水亦不入口。蓋因脾敗,隨食隨解,故不食。至十六糞色盡,解血三次。十七解血一次。從此則不解。

一於十二日,蓮友代僱人晝夜輪流持佛名,蓮友亦時去持名,使之正念不間失。

一所患病苦,於臨終一星期內,加腹痛、空嘔、發熱。此時對蓮友說,恐於病苦重時死去,必失正念。恐無福分往生,奈何(此為往生一大疑障。後幸助念得力)。

一於十五日忽覺神清氣爽,且喜多言,聲音亦比平日高亮。更囑助念者暫時停止,自己默念,甚覺清楚。

一於十六日下午,忽見精神憊極,脈息亦斷續。蓮友知其臨終時已近,遂於夜間六點,高聲助念,至十一點,察其神色,忽疲忽鮮,似尚未呈命終景象。後半夜,仍囑僱人代念。

一十七日間如常。據謂夢中見光明,如五六盞電燈者。晚間察觀亦如常,以為時尚未屆。蓮友高聲助念,至二更欲回家。詎知此時助念已得力,伊聞助念停止,便雲,我西方尚未到,今夜須要蓮友全夜助念。同志聞其言詞有異,即復高聲助念,不到半小時,便笑向人云,西方今到矣。呀,好蓮華呀。偌大的七寶池,好光明。叮囑大眾高聲助念,不可輟。從前僵臥不動之身軀,至此頭手甚活動。大聲言好蓮華,好寶池。若常人之喜出望外然(平時因持名功夫欠缺,往生有疑,至此時固呈此態。否則,金榜題名,為讀書人分內事,何必喜出望外。此時且不能發菩提心,以身說法,警勸大眾,終至不克見佛。故覺航居士,議其生品不高)。如是一小時間,即閉口不言,手足亦不動,但仰臥,雙目專注床前佛像。漸見其目珠生翳,呼吸漸短。直至十八卯初,方斷呼吸。此夜蓮友只有四人。而全夜之高聲助念,兼時時策勵,蓋亦盡其力矣。念到氣既斷後一小時半,仍換所僱之人再念,至體冷為度。不令家人哭泣。

一命終後,至十點鐘,他處皆冷,獨頂門猶溫。

一靈前又僱十三人,念佛號半日。

附諦閑老法師證明書  讀楊君臨終行狀,往生淨土可必。經云,此間用功一日,勝過極樂一劫。楊君所幸,多分由於蓮友助念之力。足證助念之功偉矣。雖然,若非楊君自力作主,未必有若斯之效也。以自力為因,他力為緣。因緣和合,有增上之力,往生無疑。品位在中品下生耳。

羅梓生居士(印光法師)

世出世間,以誠為本。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同賦此心之同人,與了無有心,以眾生之心為心之佛菩薩乎。世未有誠不至而人興觀感佛垂加被者。亦未有誠至而人無觀感佛無加被者。故希聖希賢學佛學祖者,唯當致其誠而已。吾於羅梓生居士生西事,得一證據焉。居士名禹曾,字梓生。福建閩侯人。昆弟三人,伊居其次。少業儒,壯入軍籍。

八歲喪父,事節母,待兄弟,以孝友聞。賦性真實忠厚,儉朴廉潔,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以故軍官信任,令管軍需十餘年,除薪水外,絕不染指。而且篤信佛法,頗厭塵境。中年喪偶,其念已同槁木寒灰。民國壬戌丁母憂,遂屏絕葷腥,專修淨業。其子鏗端與彥俊,偕諸同志,組織福州佛化社,居士鼓舞讚襄,提倡尤力。甲子夏社遷西湖開化寺,人地均稱適宜。但以寺建已久,棟宇參差,佛像剝落。居士欲令來念佛者觀感興起,遂獨任修葺而莊嚴之。工甫半而謝世。時在丙寅六月初九。壽六十歲。鏗端能繼父志,俾得圓功,可謂善於事親矣。初居士將終前十餘日,忽疽生於項,殆屬宿業。內潰,寒熱間作。居士欲借此苦,速獲往生,令眷屬就室念佛,以助正念。亦有友人來助念者,每至數十。

預囑眷屬,臨終不得先行洗濯換衣哭泣等。喪中無論祭神待客,俱不得用葷酒。殮服唯素布,不得用綢帛。其子媳等俱能遵命。雪峰達本方丈,特來開示。故十餘日中,雖有痛苦,心常鎮定,了無異念。至臨終時,正念分明,安詳而逝。眷屬等各節哀念佛五句鐘,方為洗濯換衣哭泣等,可謂知法。及至入殮,頂門猶溫,四肢柔軟,可為生西之證。尤異者,子媳皆發願終身長齋念佛。佛化社社友,為其念佛念往生咒者,凡三十餘家。所念佛號,有一千五百餘萬。往生咒有十一萬九千餘遍。俱以此祈蓮品轉高,無生速證。非平生至誠感人,何能如此。噫。若居士者,可謂一鄉之善士,如來之真子矣。或疑居士敦篤倫常,力修眾善,而且多年念佛,何以臨終尚生惡疽。

不知吾人從無始來,所結怨業,莫能悉數。若不念佛,將長劫報復,無有了期。居士殆由念佛之力,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以解脫生死諸苦,直往西方,高預海會,親炙彌陀,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也。昔戒賢法師尚嬰篤疾,玄奘法師臨終亦有痛苦,各蒙菩薩指示安慰,謂是宿世惱害眾生之報。況博地凡夫乎。故為略書所以雲。讚曰。

卓哉居士,足稱哲人。雖居塵世,不染世塵。

稟性孝友,勤儉仁恕。家庭之樂,融融泄泄。

律身嚴謹,接物和易。翹心淨土,冀證真諦。

既啟佛化,又新佛宇。金碧莊嚴,用表感慕。

年登耳順,即示西歸。眷友助念,功德巍巍。

故致臨終,一心憶念。隨佛往生,頂暖可驗。

其子與媳,悉發誠願。素食念佛,畢生不變。

以此功德,冀增蓮品。速證無生,回度堪忍。

社友祈予,記載其事。欲令見聞,同沾法利。

爰取行略,發其隱義。用滿如來,度生宏誓。

陳了常優婆夷(印光法師)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佛與眾生,心行受用,絕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則背塵合覺,眾生則背覺合塵。佛性雖同,而迷悟迥異。故致苦樂升沉,天淵懸殊也。若能詳察三因佛性之義,則無疑不破,無人不欲修習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緣因也。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諸佛所證真常之法身。此則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淨。眾生徹底迷背,諸佛究竟圓證。迷證雖異,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發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識,或由經教,得聞正因佛性之義,而得了悟。知由一念無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塵境界,當體本空,認為實有。以致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由惑造業,因業受苦。

反令正因佛性,為起惑造業受苦之本。從茲了悟,遂欲反妄歸真,冀複本性也。三、緣因佛性,緣即助緣。既得了悟,即須修習種種善法,以期消除惑業,增長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親證而後已。請以喻明,正因佛性,如礦中金,如木中火,如鏡中光,如谷中芽。雖複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則金火光芽,永無發生之日。是知雖有正因,若無緣了,不能得其受用。

此所以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脫。眾生由不了悟,不肯修習善法,以致長劫輪迴生死,莫之能出。如來於是廣設方便,隨機啟迪。冀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法門雖多,戒定慧三,攝無不盡。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故如來於梵網經,為眾生保證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使眾生不具佛性,縱令修習種種善法,亦無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磚不具光,砂不具芽。縱令烹煉鑽研磨礱種植雨澤等緣,一一經於累劫,亦無金火光芽等發生之事。若知此義,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煩惱生死,獨讓諸佛及三乘聖人受其真常之樂,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然約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之特別法門,則即於現生悉得了脫。果具真信切願,萬中決不漏一。末世眾生,唯此一法,堪為恃怙。以故法運愈晚,此法愈當機,善知識提倡愈切。而真實修持,得遂往生之證驗,時或見之。

優姿夷了常者,安徽無為縣陳錫周了圓居士之繼配夫人也。姓胡氏。賦性慈善,篤信佛法。錫周初不知佛法,長子天壽,頗聰明,十四歲殤。意謂我居心行事,無大過愆,何得有此。遂於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事,概謂為無。夫人知其執不可破,輒密默修持,不令彼知。未久夫人有娠,將臨產期,忽得大病,二十九日不能言語飲食轉側,體熱如火,身瘦如柴,名醫束手,絕無生望。一夕夢老媼,持一長杆蓮華,雲汝以宿業,得此惡病,幸有善根,是故我從南海來安慰汝。隨以蓮華從頭至足拂之雲,拂去業障,好生嘉兒。頓覺身心清涼,即驚醒起床,便成好人。次日生子,龐厚豐滿,與健婦所生無異。取名天民。今已十五歲矣。

錫周由是方知佛慈廣大,三世因果之理事真實不虛。從茲夫婦各吃素念佛,努力修持。於救濟貧苦患難,齋僧修廟,施善書,舍棺材,悉隨己力為之。錫周歸依光,法名了圓。夫人函祈歸依,因名了常。九年,夫妻兒女五人,同於北京法源寺受菩薩戒。去年春,夫人欲來普陀見光,因先朝九華,歸至滬,適奉直兵禍將作,遂未果來。每引以為憾。光慰之曰,至心念佛,則日與彌陀聖眾相對越,何得以不見粥飯庸僧為憾乎。以深受驚嚇,故身體瘦弱。久不復原。錫周祈光開示。光令作退步想。作已死想。遂得大愈。今春復病,瘦弱不思飲食。於二月二十八日正念佛間,見兩童子執長幡,上書西方接引四字。謂錫周曰,此兆於我則幸,於君則不幸。

以己一歸西,內顧無人故。然念佛之人不貪生,不怕死。因請僧四位,誦經禮懺念佛二十八日,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生西方耳。從此身心適悅,了無病苦。至四月初,復覺不適。知歸期將至,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初五,全家皆為念佛。又請師僧換班續念,晝夜佛聲不斷。夫人但默隨之。初六午前,令備浴具。浴已著新衣,往佛堂禮拜供獻香華,歸即移床向西側臥,唯專念佛,概不提及訣別等事。至亥時,見佛來,欲起禮拜,因扶起令坐,作合掌低頭狀,雲尚有三千佛,念完即去。全家同僧俗三十餘人,俱大聲念。夫人遂高聲念佛而逝,面帶笑容,室有異香,全家俱不現悲哀相。

又念佛一小時,方為安置。次日午時入殮,頂尚溫暖,四肢柔軟,香氣猶存。噫。夫人可謂宿有善根,現值善緣,不現世間愛情破壞正念,唯仗多人佛聲成就淨心,故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離此苦域,登彼樂邦。何幸如之。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

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茲因訃至,故發其佛性及助念之隱義,並夫人事實之大略,以期修淨業者,知所取法焉。

先慈周太夫人(陳文中)

先慈住世六十四年,奉佛極勤。清光緒戊戌間,立佛堂於庭,長齋供養大士像。時文中未聞佛法,妄以世俗愚孝,力請悔齋,卒未獲許。今日方知託庇福佑之不淺也。逮文中修習佛乘後,以淨土為專行。始知先慈長齋,非夙具善根有多福德因緣者不能也。只以修持稍悖,頗近外道。文中深為之慮。逮庚申孟夏,文中於武昌聽講起信論畢,歸侍左右。嘗以淨宗法義,奉告先慈,始迴向菩提,念阿彌陀佛,以求生西方極樂國土為志願。文中旋晉省聽講大佛頂首楞嚴經。九月杪,家人以先慈疾電召文中歸家,見先慈病仍如常狀,唯精神較平時稍遜。時文中即恆與弟妹等演說佛法大義,及詳述淨宗修行諸法門,藉娛先慈之視聽。至冬月初一日,先慈精神飲食俱減。至初二,文中等正午膳間,忽聞先慈喚念佛,即集家人[艹/熱]香圍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先慈亦如常時結跏趺坐,合掌念佛。歷二時之久,始就枕。假寐間猶口念佛名,時作時輟,精神則現恍惚狀,頻向文中等述所見徵兆甚夥。文中等時以不忍永離膝下之愚癡妄想,未能詳征佛菩薩接引諸瑞相,而漫應之。

今已後悔無及矣。然猶記當時說之綦詳。其聲較大者,則為見一衣紅緞衣之人,授以彩旗,歷指其旗至陳某某處,此時猶冀不即歸去。答以旗為佛許宣揚法化之相,並謂候病痊,宣揚淨宗。時文中等願舍宅為寺,以助願行。先慈顧而樂之。後於是夜語文道曰,我何能有此景象,以汝兄念佛誠心所致耳。原先慈迴向西方淨土後,曾命文中寄回未著綵衣之佛像,及接引掛圖各一幅,置淨室供養之,未及見彩畫之諸種圖像。後文中於柩前禮彩畫西方接引掛圖,見中立阿彌陀佛繪像,身著大紅衣。始悟先慈初二日所見授以彩旗之衣紅色衣者,即我接引導師之阿彌陀佛。彩旗其接引幡也。佛究著何衣,文中未及親證,罔敢臆說。而我先慈並此著彩之畫像亦未之見,且於神情恍惚之際,其所說寧為臆造耶。至初四夜,尚跏趺靜坐,溫語慰文中曰,兒甚行孝,兒甚行孝。初不解其意,後乃知先慈殆已豫識文中能率諸弟妹等齊聲念佛,以為先慈西歸之一大助緣也。初五晝間,倚枕念佛名,徹夜未敢輟。並自言好好者至再。問何為好。曰,西方好。

文中等隨即應之曰,極樂世界好,阿彌陀佛好,請念阿彌陀佛好。乃為諸弟妹等講說,唯於此時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之法義。先慈仍安詳朗念阿彌陀佛。至初六九句鐘,文中告諸弟妹,宜大聲念佛,不可少帶哀音,致亂正念。先慈念佛至十句鐘,靜息少頃。又復高聲強念阿彌陀佛至八九聲。音響之洪大,得未曾有。念畢,出入息已及幾微,不片刻間,並出息亦絕矣。久後試探頂門溫暖。此為確定往生淨土之鐵證。慶先慈之西歸確實也。竊謂六道眾生皆有佛性,只以背覺合塵,遂致流浪生死,輪轉其中,迷如永夜。倘能一念覺悟,迴向菩提,即得還我本性,共證真常。如我先慈之往生淨土,固原於長久持齋之功行,及臨終助念之善緣。然其迴向極樂,為時無幾,竟以一念之誠,即證往生之效。阿彌陀佛願力之大,接引之殷,尚可以言說而為擬喻耶。唯是文中等罪重障深,未能即隨先慈往歸西方,用敢謹就先慈迴向淨土,及親證往生諸事實,略陳梗概。倘得邦人君子將此事實布諸宇內,以宣佛化而利群生,斯則文中等之所馨香頂祝者也。陳文中謹述

毛母牟太夫人(鄭步武)

民國十二年癸亥八月十一日,沙市佛教會會員三寶弟子真嚴毛春亭居士,報告其母牟太夫人,偶感風寒之疾,甚覺不適,恐有不免於死之虞。居士乃一面延醫診治,冀圖暫救色身,一面徵集南湖十方庵比丘尼,及龍堂寺泰山廟僧眾,率同家人親眷男女,內外念佛。並禮請佛教會會員黃銘三、朱懺疚、胡玉成、鄭布五、劉榮卿、郭心齋、餘海泉、賈荊生、孫止後、李笑雲、塗潤琴等居士,另席助緣。居士當日之心意識,在促其母得生西之果。蓋居士自上年受皈戒以來,曾於其家安設佛堂,常勸其母念佛。母亦深起正信,每日常行念佛課儀。居士於在家自課之外,佛會日課,常同共作。邇值母病,以與同人聲氣常接之益,不期遂致比丘僧尼暨各居士成此勝緣。希有希有果也。於七日後,居士之母,毫無他病,心中清白,氣色自若,從容言曰,爾時吾閉目,即見彌陀丈六聖容,作舉掌狀。言畢,面西側臥而逝。全軀涼盡,頂部後冷。居士於翌晨特禮請章華寺淨月大和尚,補授菩薩戒儀。一時沙市人士生正信者,咸以居士為真孝子,以毛母為真得令子之報雲。

王母何太夫人(莊蘊寬)

夫人何氏,王君士燮孟范之母也。年二十,歸寅伯先生。事姑嫜以孝聞。丙辰秋,寅伯歸道山,夫人痛不欲生。常州冶開老和尚為說法要。由是虔修淨業,迴向願生西方極樂國土。七年如一日。辛酉壬戌兩年秋,大病瀕危,雖臥疾半載,而日持淨課,不懈益虔。癸亥春,舊恙時作,自春徂秋,漸不能支。語盂范曰,欲修淨行,當自斷俗緣始。遂於七月杪,移居華嘉禪寺。八月,痼疾觸發,纏綿逾月。自知不起,罄其衣飾,命孟范為之變價作佛事。遂延寶一法師,為說三皈戒,得名顯憶。復延比丘,晝夜稱阿彌陀佛名號。夫人亦隨聲稱念不輟。孟范請歸家調養,則曰,汝懼我死於外乎。試問何處是吾家。我自居寺中,淨念乃益堅,方期仗佛加持,往生安養,不復歸矣。十一月初九夜,復語孟范,學佛之人,無所謂死。我若去時,當虔持佛號,毋戚悲以亂我心。汝亦努力精進,蓮池會上,相見有期。爾時方為真眷屬也。二十四夜,忽語孟范,汝為我作佛事。二十七圓滿矣。至二十七日丑初,則自從容合掌持佛名。其家屬及寺中比丘三十餘人,和聲助之。歷二時許,聲息漸微,強說偈曰,累劫種蓮因,今生方成熟,善者諸外緣,斬盡不能續。感彼西方聖,垂手來接引,從此住蓮花,誓度諸眾生。言迄,含笑而逝。歷一週時,手足柔軟,頂門猶溫,面色轉少雲。

朱母任太夫人(吳尚彬)

朱母任太夫人,海鹽朱韻泉先生之德配也。系出名門,夙嫻禮教。年未及笄,篤信佛法。自歸韻泉公後,相夫教子,恪盡婦職。秉性嚴正,而寬厚待人。歲甲辰冬,韻泉公捐館舍,太夫人年五十九矣。因念世間如幻,虛妄靡真。人命無常,猶若露電。出世之意,油然而生。即以家事付諸子媳,己則放下萬緣,長齋念佛,堅志精修,持以終身。丁巳冬,往邑之天寧寺禮懺,及歸,夜起如廁,僕於地,遂患左半肢風廢不遂之症。手足痹痛,行動需人。乃飭斗室,坐臥其中。而心益定,念益勤矣。然是時哲嗣調生吉生昆仲兩君猶未知佛法也。辛酉夏,調生君與徐君彬如,偕尚彬同延嘉興范古農居士講演大乘起信論於徐氏之竹隱廬。調生昆仲獲聞教義,始識學佛正軌,遂均發心仰信,且以之進勸其母。由是唱念讀誦,長幼和賡。家庭之間,宛若蓮社。而太夫人往生極樂之信願,至此益深切矣。惟是風廢之疾歷久未瘳,醫不能治。每當痹痛劇苦難堪之際,調公輒慰之曰,印老法師雲,作惡受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孽重也。

母今生持齋奉佛,而受此病苦者,蓋亦佛恩加被,令有以消除宿業也。應生歡喜,勿憂惱也。太夫人聞之,痛苦輒解,而益力進修。今歲甲子春正月,調公有盛澤西塘聽經之行。太夫人謂之曰,我年邁,汝勿久遠遊。調公諾之,不以為意也。而孰知太夫人已自知生西之期將屆乎。是月二十四日患傷風痰嗽之疾,調公召尚彬往視之。不減。至二十八日病劇,氣喘痰鳴,聲如曳鋸。又請朱君讓卿診之,亦謂病已亟。初擬方藥中有蛤蚧等品,太夫人知之,以為動物肉類,非念佛人所宜服,遂改劑服之,吐而不受。喘更甚,勢瀕於危,乃急延新徐庵淨修女眾為之念佛送西。詎知病人一聞念佛聲,即覺心爽氣平,漸沉沉睡。及醒,告家人曰,頃夢一老媼持盂來,中有物,狀若糕餌,命取食。食之,即覺清快異常。因詢曰,我軀已解脫否。媼曰,解脫矣。汝速念佛。乃宣佛號百餘聲而醒。由是氣喘全平,且左半肢之風廢不用者,亦能行動矣。是夜即能安寐。次日黎明,忽覺檀香馥郁撲鼻,誡侍者曰,我欲寐,汝且休拈香。然侍者並未拈香也。

自此身心適悅,了無病苦。惟納食減少耳。如是者十餘日,至二月二十日,復覺脘膈不舒,頻頻吐嘔,痰涎甚多,病又篤。乃復延庵中女眾念佛。二十一日,太夫人亦自知不支,特誡家人曰,我瀕危時,倘神智不清索食,汝輩切勿以葷腥食我。二十二日,痰涎轉穢為淨,而吐即止,病益篤。復誡家人輩勿得號哭,乃均高聲念佛相助。太夫人雖氣已微續,猶能隨眾金剛持念,直至夜半三句鐘後,安詳而逝。享年七十有九。直至次日夜半頂猶溫。而面色猶如生時。家人方遵俗舉哀。其平日念佛所記之西方公據,取而化之,紙灰不散,現有僧相,立蓮花上。紋理深刻,惟妙惟肖。探喪親朋爭睹之,咸嘆希有。嗚呼。其瑞應如此,生西何疑。雖然,世出世法,皆由心造。太夫人精勤修持二十一年如一日,且因風廢之疾,靜坐八年,益資定力。而哲嗣昆仲亦以緣熟而奉佛,母子兄弟互相策勵。所謂內因外緣,無不具足。故得臨終正念分明,而又仗淨眾助念送西,自然一心不亂,離此娑婆,達彼安養。非宿植德本,何以至此。尚彬誼屬葭末,志契蓮邦。太夫人之行誼,夙所聞知,而生西瑞應,均為目睹。備喜交集,情何能已。因草事略,以告來者。

曹母羅太夫人(餘姚念佛助生極樂團)

曹母羅太夫人,餘姚南城女子蓮社之發起人也。年五十六歲。法名慧原。素性勤謹,粗識文字。生二子一女,婚嫁早畢。夫旅外納[竹/造]室。子因奉母各異居。自邑中佛學肇興,太夫人信仰彌篤。初聞淨土法門於葉居士照空,便起欣厭,熾然求生。與葉慧機居士之妻葉姜慧蓮,首結淨侶。繼以念佛多妄想,強遣不得為慮,以告何居士慧昭。何曰,強遣妄想,不若用心執持。又曰,反照則可,強遣則不可。為述省庵大師詩云,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無心收攝固成病,著意遣除亦是魔。太夫人然之。己巳春,訪何於蓮棲,約以提倡佛七。厥後兩月,舊患項癘復作。雖有疾,仍依期到會,禮拜念誦,一如常儀。九十月間,會中果連舉佛七,仿截流大師法,一班行念,一班坐聽。以是故,太夫人竟得輕安境界,由此功益精進。冬至後,癘瘡大發。又感外邪,致臥床不能起。葉何兩居士同往視疾,諄諄以助念相囑。過臘八,先後邀男女同緣至家,連日輪念。夜則以女僧代男眾,令佛聲不絕於耳。太夫人亦時時出聲隨念。子女更迭問省。雲無他苦,惟頭頂隱隱作痛。並自言香案上已一現蓮花,有頃漸滅。語時志甚堅決。歷一星期,病似轉輕,醫謂可無他慮。遂中止。後雖時瘥時劇,卒因家屬關係,於緣法輒生障閡。直至今庚正月杪,忽轉痢。且謂身重如有磨上壓,已現地大分離之象。乃令長子往招何,謂欲聽宣佛號。何乃偕葉同往。至床前,一見淚下。謂業重胡竟如此。伸手作禮謝狀,似已不克緣佛然。爰囑其眷屬,亟邀就近女眾及女僧,當夜輪助。約於翌晨集男眾往代。交子時,太夫人復鼓唇默念。更閱三小時,目瞪向上,氣息奄奄。延至次日上午七時,促何至,高聲助念未百聲,眼忽合,氣亦隨絕。迨葉至,已安詳而逝。惟見面貌如生,無他異相。諸團友相繼來助,至午後乃已。時民國十九年二月廿六日也。

嗟夫。如太夫人者,可謂有心人哉。一經聞法,不失正念。若非病魔障之,眷屬誤之,其結果何止如是哉。蓮棲何慧昭氏謹志。

餘為太夫人兩次助念,默察先後景象,而嘆世之修淨業者,信願行雖具,若非死盡偷心,恐難即生成辦。蓋有一分偷心,即有一分繫縛。譬猶搖船而不解纜,雖用全力以把櫓,其何以行之哉。例以史家書法,觀此事略中。敘家屬處,語雖不詳,其音已在弦外。嗚呼。世出世法,在行人固須打成一片。凡為人子者,當知飭終之典(可見飭終津梁一書實應家家置備)。世間孝未可與出世間孝相提並論。太夫人於此,幸志向堅決,尚不至拖泥帶水,否則殆矣。昔宋瑩珂既出家,猶以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求佛來迎。若太夫人於初次助念時,能見及此,臨終瑞相,何止蓮花一現已哉。在俗行人照空附識。

張德瑜居士(餘姚念佛助生極樂團)

張德瑜,浙江餘姚南城人。年四十七歲。膝下無兒女之牽掛。有足疾不良於行。甲子秋,聞親友傳述寶靜法師講阿彌陀經,始知有淨土法門。因而發心,乃持觀音齋及六齋,每日念佛數百聲。翌年,靜權法師蒞姚講觀無量壽佛經,得受三皈,錫名弘安。素患吐血症。己巳孟冬上旬,病危。到十一二日,氣促痰壅,盜汗不止。醫者雲,命在三日間。病人聞之,乃囑咐家事。且雲,家內事已交代清楚。予須照顧自己要事矣。自此不肯服藥,專心念佛。日夜喃喃不息。並請人助念。其從兄竹嶼,見其氣迫促,一句佛號,一呼吸只能念二字。慰之曰,汝氣急促,盍稍息。對曰,念佛覺氣和緩。不念佛,其苦更甚。妻慮其念久力乏,止之曰,汝平素頗以保養身體為重,今患病何反不顧。伊答雲,平日固然。今肉體將遺棄矣,保重何為。惟有專心求往生耳。妻泫然欲涕。又告之曰,我往西方,汝當賀我,何悲為。既以口渴索飲。妻勸之服牛乳。不肯。曰,汝尚欲覊留我耶。至十四日未刻,告家人曰,奇哉,吾心益覺清爽矣。言畢而逝。助念至午後五時,全身始冰,惟頂尚溫雲。

張居士臨終景象,生西似有希望。但伊平素僅持觀音齋及六齋,每日念佛不過數百聲,內典亦不甚解。而往生現象,反較明白教理而不肯實行者為優。無他也,實由信願真切之故。察其臨終前情狀,病重不肯服藥,口渴不飲牛乳,決志生西,喃喃念佛無稍休。若非於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者,安能如此堅決。凡修淨業人,到臨終時,務必不管生死,不畏痛苦,專心念佛,決志生西,乃得往生。不然縱平日略有功夫,臨終貪生怕死,求醫服藥。念佛任諸他人,而自己心中泛泛悠悠,若聞若不聞。欲得西方三聖之惠臨,世界中有如是幸福耶。所謂助念者,助我不失正念,就是助我憶佛之念,無剎那之間斷耳。若以助作正,是謂顛倒,安得往生。李智圓志。

張啟瑩居士(餘姚念佛助生極樂團)

歲戊辰,中秋午夜,餘姚張啟瑩居士西逝。十六日由李步洲居士,特來甬觀宗,懇請寶靜法師蒞姚,當晚為啟瑩居士授幽冥戒。次日適為佛學會集聚念佛之期,善信男女共聚一堂,由李少垣何慧昭葉照空等諸居士,邀請法師蒞會開示。茲將講辭錄後,以供未聞者之研閱。

餘昨晚特為張啟瑩居士生西授冥戒事來姚。而今天復得與貴會諸善信聚談。未始非宿緣所在,至可欣快。啟瑩居士去年已曾發心皈依三寶,法名弘載。平日於佛法,心甚崇仰。惟稟質素弱,時多疾病,未有真實修持。日前舊恙復發,竟致不起。青年早傷,殊堪哀悼。中秋月明光圓之夜,竟為英俊少年辭世之時。割愛別親,溘爾長逝。死者固一息不還,生者含悲靡已。古之白頭不去黑頭去之詠,又可迴誦於斯時矣。可慨孰甚。

餘姚佛學會,本設有臨終助念團。但今瑩君臨終,適在午夜。故未有該團助念往生,誠可憾事。幸瑩君夙有善根,於是晚曾索留聲機念佛片,以聞佛號。後親屬為其高聲念佛於病榻前。至中秋夜十二點鐘時,忽爾點頭作禮,合掌三拜於父母妻前,表示謝別(或謂系見聖境而作禮歟),即安詳而逝。後覺其胸前溫暖,伊父復在瑩君耳邊高聲切念佛號,助其正念,資生極樂。而神功勝力,真不可思議。未幾,果被佛號提上正念,全身統冷,唯頭頂額際溫暖,熱度異常。查人臨終時之最後暖氣,即第八識是。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者,即指此識也。今既屬頂額而出,可知必生善處。蓋瑩君平時雖無修持,而信心已具。復得賢父及合眷為其助念,致有良好之結果。甚為難得希有。

臨終助念一法,凡修淨業者,無不認為最要緊事。將死病人,神識昏迷。平時若無純熟工夫,臨歿時定難作主。故明達之士,創助念團,彼此互助,其益至大。但非有學佛相當之程度,斷難成諸實效。蓋病人無相當程度,見有人來念佛,認為送終者至,更生恐怖。其眷屬無相當程度,唯望病人速愈,喜其生而不忍其死,是世人常情。見有人來念佛,認為絕望,厭噁心生,故不願請人助念。緣此二因,則助念團等於虛設。亦可知其學佛之程度甚淺也。今瑩君臨終無絲毫惶恐,喜人念佛於其榻前。又得眷屬無悲哭聲以亂其心,唯佛是念。雖無助念團集念,而獲美滿效果,是皆瑩君厚植德本,深有善根之所致也。

餘見瑩君之死,不禁大有感觸。古雲,「每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斯語深可為我輩未死者作當頭棒。須知人必有死,僅遲早之異。所謂人命無常,朝不慮夕。今日雖存,明亦難保。譬若朝露,去日無多。如是將死不久之有限生存光陰,再復糊塗過去,到了臨終關頭,八苦交煎,手忙腳亂,如落湯螃蟹時,則悔之無及矣。我甚願諸君對於世間幻妄之想,看得破,識得透,不要太執取。對於己躬下事,切宜趕緊辦。除卻生死大事外,其餘都是可商量。生死事為切己問題,餘者皆為別人忙。所以吾輩於此點,決須認得清楚,萬不可忽略。於自己要事,尤須閑時辦,方得忙裡用。或臨時抱佛腳,恐來不及。如瑩君之臨終樣子,是絕無僅有,不可多得。總要自己辦妥,為最穩當。願諸善信,老實念佛,勿再因循,空過時光。餘此次來姚,匆促非常。略談幾句粗言,尚祈不以人廢言,是所至望。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  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  慎弗放逸

世界佛教居士林念佛助生極樂團草章

稱念彌陀名號,求生極樂國土,為如來勝方便。然三昧未成,業境可畏。淨念不續,往生多阻。平日修持精進,全仗自己。臨歿提撕引導,尤賴助緣。蓋臨終一念,為後有生因。斯時無始善惡諸業同時顯現,八識不能把持,則隨業升沉,出苦無日。故斯時千鈞一髮,實可畏也。若有善友,為助病人,使目睹聖像,耳聞佛號,淨其境界,攝其正念,則末後一著,定當突破鐵圍,往生淨土,非業力所能牽住矣。超脫三界牢籠之苦,永免死生流轉之悲。盡舉天地間事,孰有較勝於斯者。爰邀同志,組織念佛助生極樂團,締無上之勝緣,期同登乎淨域。訂定章程,開列於後。各界善信,幸垂鑒焉。

第一章 總則

一、本團定名為世界佛教居士林念佛助生極樂團。

二、本團以援助臨歿行人往生極樂世界為宗旨。

三、凡本林林友均得加入為本團團友。

四、入團時,須填具志願書,詳載自己年齡職業及通信處。

五、本團設主任一人,幹事若干人,辦理本團一切事務。

六、行人病亟,照章邀請本團助念時,由主任或幹事邀集團友。團友聞邀即至,以免貽誤。

七、對於佛法毫無信仰心,或患急性傳染病,及瘋癲者,雖病亟來請,本團俱難應命。

八、本團經費,由團友自行樂助,並不在外募捐。

九、本章程,凡團友及家屬均應遵守。於邀請助念時,尤須予以便利。欲臨終及斷氣後一切辦法,悉聽助念者之指導而行。如未入團之林友,而欲邀請助念,更宜注意此節。否則卻邀。

本章程如有未盡事宜,由本林理事會通過增刪修正之。

第二章 邀赴規則

十、凡邀請本團助念者,須由家內主持人,或代理人,填明邀請書,詳載病人名號、年歲、職業、詳細住址。並聲明照章行事,決無違礙等情,經團友介紹,俟主任考核行之。

十一、團友家屬,設有深信切願,求生極樂,預擬命終之際,欲邀本團念佛協助,又慮子侄輩稍不留意,坐失機宜者,可填就助念預約書,詳載本人名號、年歲、職業、詳細住址,及預約之言,並指定代表人(家屬代表)。囑家屬聽受指揮,予以便利。又聲明照章行事,決無違礙等情。通告理事存記。惟其事之允許與否,當由本團議定之。

助念預約書,有家屬全體署名簽字或蓋章,則更完善。屆時(臨命終時)本團接到代表人報告,即察核行之。

十二、凡邀請團友助念者,時期長短,得預先訂定。

十三、邀請助念團之家屬,須舉定代表,以便與本團幹事接洽一切。

十四、本團遇有邀請助念時,應由幹事一人會集團友同往(助念團友邀集單另備)。

十五、本團團友,赴邀請家助念時,須佩帶本團徽章,幹事加佩幹事徽章。

十六、助念期內,各團友須認定每日值班時刻,挨次輪值。如不能準時值班時,須切實托團友代理。

十七、助念時刻,或全晝夜,或因病勢暫瘥,但在日間助念,或訂每日若干時。臨時由兩方代表與幹事酌定之。

十八、助念期內,團友均系義務性質。晝夜輪念,或難為繼,得邀請本林念佛會基本行人數位。如欲邀請僧尼,或女眾時,應得本團主任或幹事同意。

第三章 助念辦法

十九、赴請助念時,至少由幹事一人,率眾同往。隨帶接引佛像(或木質金裝,或五彩繪畫均可),及引磬香燭等需用物品。

二十、初到時,一面將助念利益,及所避忌,切囑行人及家屬。一面策勵行人,及佈置一切(佛像面東,行人宜西向,坐臥不拘)。

二十一、俟團友齊到後,開始總念一次(約二小事)。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無須等候。由理事視緩急酌定之。

二十二、總念畢,由幹事將人數分定班數,扣定鐘點。遇緊急時,須日夜輪念,務使佛聲相續不斷,至行人全舍暖覺後方止。

二十三、班數分定,未輪著者,可回休息。但應於輪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數少,可勸家屬加入。

二十四、行人臨終時近,得令家屬加入同念,以免有妨礙舉動。如對行人有須策勵處,斟酌行之。

二十五、行人生西瑞相,須注意考察,以便報告。

二十六、助念儀。團友坐佛案兩旁,家屬代行人拈香行禮,行人合掌聽念(自念聲默不拘)。先總念(此係未至臨終時之儀。若至臨終即可從讚佛偈起。讚佛偈念畢,即接念佛號,永不念別號,直至將欲停止,再照所訂之章程,念三菩薩及迴向等)。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彌陀經(一卷) 往生咒(三遍) 讚佛偈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數百聲或數千聲) 總念時臨了再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懺悔偈(一遍)

次分班念。初念從讚佛偈起。以後換班,但念一句佛號。最後休止時(即行人全舍暖覺以後),全體齊念願生偈一遍(一字一引磬),畢,再念四句迴向文。

助念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第四章 團友須知

二十七、念佛助生,關係最巨。但親屬對於病者,情愛所繫,令其不動悲悼,似屬難能。是以朗誦佛號,使病人正念現前,得生安養者,實賴淨業友人之協助。故團友逢有邀請助念情事,責任所在。當迅速前往,如救頭燃。勿得遲延貽誤。

二十八、團友既到邀請助念之家,推舉功行純粹,長於說法者,到病人前安慰勸勉,施以無畏。應雲,我等為汝念佛,虔求加被,願汝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隨佛往生耳。然娑婆惡濁,易失正念。固當一心念佛,以求佛慈接引,即得往生。當生歡喜心,如出牢獄,得回老家。切不可怕死。若一心念佛求往生,壽若未盡,由一心念佛故,即得業障消除,疾病痊癒。壽若已盡,即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若癡心怕死,則壽不可延,往生永無希望矣。可不哀哉。大眾竭誠淨念,俾得往生。

二十九、團友相處,應出以謙和誠敬,遠離我慢貢高瞋恚嫉妒。不然,則是拒人千里,失卻臨終助念之大利益也。

三十、念佛助生極樂,助念者獲有四種利益。茲列於下。

(甲)我為他人臨終助念,我之善根因是而長,功德因是而增加。

(乙)我為他人臨終助念,因是而獲得無邊閱歷,可為自己法戒。

(丙)我為他人助念,則他時人亦為我助念,可獲相助之功。

(丁)彼人因我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緣故,彼人當從西方侍佛來迎,助我得力。

第五章 家屬須知

三十一、病者靜聽佛號,實為至善之事。大命未盡,可以卻病延年。世壽瀕危,即得往生極樂。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為超度幽冥而設,疑為不吉。庸愚瞽見,大謬大謬。華嚴經,佛升諸天說法,無量天帝,共讚佛法,最為吉祥雲。念佛者,佛所說之法也。故一心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三十二、凡眷屬人等,切不可入房與病者作軟愛語,或臨床揮淚,擾亂病者正念,累其墮落。

三十三、病房之中,除念佛者外,非必要時,伺候者以二人為限。其餘可在房外靜候,不宜喧嘩。或加入同念更好。

三十四、病者氣絕以後,切忌哭泣。又忌揩洗手足,搬動身體,掉換衣服等事,致使行人痛苦,喪失正念。須照常念佛,待至暖覺全舍以後,方可舉行。

三十五、病者暖覺全舍以後,臂膝彎屈,難以正直,可用熱水手巾搭於臂膝彎處,自然照原。其實屈亦何礙。切不可聽從世俗之談,謂行人手足不直,來生將成折肱跛足之人。此等謬見,稍有識者,即知其妄。蓋修行有得者,多側臥而逝(稱為吉祥臥),或坐化立亡。夫側臥坐化,手足必屈,不辯自明。即釋迦牟尼佛涅槃時,亦側身右脅而臥。故行人身體之正直與否,實不成問題也。

三十六、生西以後,家屬應以念佛代靈前哭泣。

三十七、祭祀應以素齋代葷菜。

三十八、節省喪事種種糜費,以作佛事。或買放生靈,或印送善書,為行人生西之助。

[憨山大師示歐伯羽]諺語有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餘居嘗每念句踐因會稽之恥,志復吳仇。乃臥薪嘗膽二十餘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滅吳以霸。吾學道人,視歷劫生死,幽囚困辱於三界牢獄,豈直會稽之恥。貪瞋癡慢奪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豈直吳仇。吾人怡然如飴,而與之嬉戲游宴於其間,略無慚恥奮恨之心。可謂大不知本矣。其自視也,可稱大丈夫哉。伯羽有志於此,當為切齒。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展轉流通者迴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一切出資者  展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2004.12.09 文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佛學書局本完成二校

附錄:治肺病二良方

蒓菜佐膳。久之自愈。(此菜多產江浙湖澤中。葉橢圓。莖及葉背皆有黏液。作羹甚美。若治病。勿同葷菜煮。)

枇杷葉去毛。煎茶。日日飲之。一月後。大便中見小蟲。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