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素食思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老子被認為是具有素食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有關老子素食思想的文獻並不多,反倒是紀錄他哲學思想的《道德經》最被後人所研究與學習。究竟老子是否有所謂的素食思想呢?在諸多版本的《道德經》中是否也有一版談論老子的素食思想呢?或許我們可以做一些探究。

史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長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

老子曾任東周王朝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一職。據說老子在老年時想出國過隱居的生活,但在出境時被官員所拘留,希望他能教給他們一些真理。沒辦法之下,老子在竹筒(當時還沒發明出紙)上記下了5000字的言教。老子所寫的這些文字原沒有分章,只有上篇的《德經》與下篇的《道經》,後人將《道經》放前,《德經》放後,並分為81章,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或《老子》。

 

古今中外《道德經》的版本很多,文字內容也多有不同。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的版本有103種之多。國外翻譯與譯註出版的版本也很多,其中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一本留傳於日本的《詳說老子傳》。

這本由王德有著,徐海翻譯的日文《詳說老子傳》中提到《道德經》第十六章記載有老子親自去野蠻地域感化人們的事蹟,內容就有戒殺護生的素食思想:

「愛好打獵是違反天理的、違背事物法則,打亂氣的順序,助長人的惡性。

違反天理就會被天所拋棄,違背事物法則,事物也會離他而去,打亂氣的順序必然也會受氣的懲罰。助長人的惡性使得人性降至陰界。

這樣的話,人類在生存期間必然會不斷重演災害和苦難,死後要受劍山、火海、油鐋等地獄之苦。

修浮屠法,即是戒殺生行善。遠離殺生,遵照事物自然發展。遵照事物自然發展,才有新生嬰兒,成長的孩子,大人自然老去,及老人安祥離開世界。」

當然上面這段文字的依據為何,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明顯的是一個與素食思想相近的內容。

另外,道教是一個以尊奉老子思想而成的一個宗教,根據學者的研究,東漢後期,道家思想開始分化,一方面向仙方術和神秘化方向發展,形成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形式——魏晉玄學。形成宗教的道教這一支,在其經典當中有幾則以老君(老子)為名,談論有關戒殺護生的素食戒律,例如: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

第4戒 --「不得殺傷一切物命」,

第79戒 -- 「不得漁獵傷煞眾生」,

第95戒 -- 「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蟄藏蟲物」,

第97戒 -- 「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

《老君二十戒》:

「勿食含血之物」;

其他一些經典也有類似的戒律,例如,《大道延觀碑》曰:

「其教以無為清靜為宗,真常慈儉為寶,其戒則不色、不欲、不殺、不飲酒、不茹葷,以仁為心。」

另,道教中的全真派為了修道,道徒不婚,素食,常住宮觀清修,算是實踐老子素食思想的一個真實案例。

另在《莊子-知北遊》中一段記錄孔子問道於老子時,老子要孔子先齋戒的對話:

孔子問於老聃(即老子)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此其道與!」

綜觀老子的素食思想,其主要有幾個層面,一是為了尋求道的了悟,一是為了維護人的善性,一是為了維持自然界的事物法則。整體而言,老子的素食思想屬於形而上的哲學思想,藉由素食的清心與日常不殺生的行善,進而促進身心靈層面的提升,最後通達道的了悟,於古於今,都是值得傚法學習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