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庋藏碑版石經和供養佛舍利聞世的中國佛教古剎。位於北京房山石經山(原名白帶山)。隋代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始建於大業(605~618)年間。該寺除本身建築外,尚有九個藏經洞和施茶亭等設施。在隋、唐、遼、金、明五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與支援下,千餘年中共刻造、庋藏經碑1.4萬餘塊,除去重複刻造者外,計刻經1100餘部,刻工精湛,為中國佛教文化珍品之一(見房山石經)。

  隋仁壽(601~604)年間,靜琬曾從隋文帝處得到佛舍利(為印度僧人所獻)三粒,於大業年間安置於雷音洞(第五藏經洞)內。據明德清《涿州西石經山雷音窟舍利記》載稱,明萬曆二十年(1592)三月六日,達觀可禪師曾奉萬曆皇帝朱翊鈞之母慈聖皇太后旨意,將雷音洞所藏佛舍利迎入慈寧宮供養三日,後又放回原處。其後情況鮮為人知。直至1981年11月,在修繕雷音洞地面時,始發現原佛座後地下5釐米有一豎穴,內藏石函、銀函、玉函等五個,以函套函的方式密封。經啟封,外層為漢白玉石函,涵蓋和函內分別刻有銘文,記述明萬曆年間首次發現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況;第二層為青石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36字銘文;第三層為漢白玉函,蓋上有「佛舍利」及上下款26字;第四層為鍍金銀函,內藏木質彩繪香珠一顆,珍珠十一顆;在第五層的白玉函內,始見佛舍利兩粒,珍珠兩顆。經近年來反覆考證,確認為1300餘年前靜琬安置在雷音洞的佛舍利。據有關專家推測,原藏三粒,今存兩粒,可能是在明萬曆年間迎入宮內供養過程中遺失。

  1987年4月28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北京宣布這次發現經過及考證結果。5月5日,北京佛教界在廣濟寺舉行隆重法會,迎奉佛舍利。雲居寺修復後,仍歸雷音洞供養,接待各界觀瞻。(吳銘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