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必有報,報必由業,業者因而報者果。定因定果,散因散果,定是樂而散是苦,是故定業所獲之報樂,散業所獲之報苦也。
  ‘定散’ 定、禪定,為心常住於一境也。散、散亂,為心恆攀緣於六境,些時不住也。定心是賢聖之修成,散身是凡夫之自性,定心有無漏有漏之別,散心有善惡無記之三。此二者,統一切之心。
  ‘定’ 心定止於一境而不散動,謂之定,是心性之作用也。
  ‘定力’ 禪定之力用,能破諸亂想也。
  ‘定心’ 修禪行而遠離亂意也。
  ‘定水’ 定心湛然,譬如止水,故名定水。
  ‘定相’ 常住不變之相也。
  ‘定業’ 受生死苦果之定業因也,有善惡二者,善定業定受樂果,惡定業定受苦果。
  ‘禪那’ 譯作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禪定同解。為心定於一境,而審思慮也。是屬於色界所屬之心德,而不具欲界之心者,離欲界之煩惱,始可得之。思惟修為寄因立名,一心思惟研修為因,得此定心,謂之思惟修。靜慮者,就當體而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謂之靜慮。靜即定也,慮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修得此禪那,死後必生於色界之四禪天。外道為生此天而修之,佛者為依此而發無漏智而修之。成就之者,必當脫離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
  ‘禪定’ 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為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為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也。靜慮者,為心體寂靜而能審慮之義也。定為梵語三昧之譯,為心定止於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曰禪,一境靜念曰定。故定名寬,指一切息慮凝心言。禪名狹,為定之一分也。蓋禪那思惟審慮,自以定止寂靜之義,故得名定。三昧無思惟審離之義,不得名禪,今總別合稱曰禪定也。而禪定皆為是心之德,此心德非欲界所屬之心德,乃屬於色界無色界之心德也。若相對色無色,則禪為色界之法,定為無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曰四禪四定,此四禪四定,世間法則,佛法外道,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為出世間法。不具三界所屬之心體者,故得禪則必離欲界之煩惱,得定則必斷欲界之煩惱,得無漏之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也。而禪者非為諸定之根,且依此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必依此禪,是故禪為學道之至要者也。
  ‘禪味’ 入禪定之人,有輕安寂靜之妙味,適悅身心,謂之禪味。
  ‘禪河’ 禪定之水,能滅心火,以河為喻。
  ‘禪悅’ 為入禪定,而心神快樂也。
  ‘禪寂’ 禪梵語,譯作靜慮,禪寂者,言思慮寂靜之義也。
  ‘禪思’ 禪梵語禪那之略。寂靜之義,思惟寂靜曰禪思,即禪定也。
  ‘禪樂’ 三樂之一,修行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淨,萬慮俱寂,自然而得適悅之妙味也。
  ‘禪三昧’ 禪那與三昧也,禪那譯作思惟,三昧譯作定,同體異名也,或謂禪為屬於色界,三昧為屬於無色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