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西南郊。據傳建於三國吳赤烏五年(242),為康僧會之駐錫地,吳主孫權為祀奉佛舍利而建寺塔,賜名「龍華寺」。十年,七級之塔竣成。上記之說應屬傳聞,因上海靜安寺亦有相同之傳說,而梁高僧傳卷一康僧會傳中並未見此說。又唐乾符二年(875)黃巢作亂,龍華塔毀於兵火;此說雖見於各種上海縣誌,然亦不出傳說之範圍。

據紹熙雲間志、至元嘉禾志等所載,本寺乃張仁泰請忠懿王錢弘俶所建,舊稱龍華寺,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改稱空相寺。又嘉靖上海縣誌載,僧筠(法雲普筠)為龍華寺之開山祖。該寺經宋、元,至明永樂年間重修,復自空相寺改名龍華寺。其後多次毀於戰火,復經歷代之重修,規模猶備。今有大雄寶殿、方丈室樓房、金剛殿、三聖殿、祖師殿等,為江南著名大寺院之一。

寺中龍華塔為上海唯一之佛塔,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為七層八角形之木塔,高約四十一公尺。塔之內部為磚心,磚心內部又有方形小室,外部為木造走廊,其結構與形式為宋代建築樣式。由於塔為八邊形,而塔心之方室則為四邊形,其方向每層調換四十五度,因而各層塔面之位置亦隨之變換,使壁體與重量分布較為平均;而外觀又參差錯落,面面俱到。同時塔之磚栱額枋及鴛鴦交叉手栱等之設計,亦為宋代建築之特徵。[瀛壖雜誌(王韜)、龍華講話、龍華寺史、龍華寺藏經考、龍華寺略志(湯義方編)] p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