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arana,巴利語 sarana。又作皈依。指歸敬依投於佛、法、僧三寶。歸依之梵語含有救濟、救護之義,即依三寶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攝導歸依者,使能止息無邊之生死苦輪大怖畏,而得解脫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載,歸,反還之義,即反邪師而還事正師;依,憑依、依靠之義,即憑心之靈覺而得出離三塗及三界之生死。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載(大二七·一七七上):「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蓋歸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三寶確為真正之歸依處,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既知三寶有此等功德,乃立願為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之威德加持攝受,將一己之身心歸屬於三寶,而不再屬天魔外道。

有關能歸依之體,據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所舉,有以名等為能歸依者,有以語業為能歸依者,有以身業為能歸依者,亦有以信為能歸依者。總括上述諸說,即以身語業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諸隨行等善之五蘊為能歸依之體。此外,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舉出歸依之異於敬禮者有七種,即:(一)歸依唯局於身、語二業。(二)必具歸三寶而成業,故歸依之境廣。(三)歸依必「盡未來際」。(四)歸依情懇,通於表業與無表業。(五)歸依必合於身、語二業,其義較重。(六)歸依帶相,故唯於欲、色二界有之。(七)歸依乃觀真理而成,故義較勝。

一般而言,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之助力,從他力而得救濟。然以歸依之至深意義而言,其最終仍是歸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於涅槃會上所教誡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此乃明示弟子應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蓋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當體,即為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五、俱舍論卷十四、顯宗論卷二十](參閱「三歸依」688) p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