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嶺沿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之間的邊際徐徐東進,南折而行,忽然一個拐彎,遂聳成了玉華山。川流不息,衝出四個峽澗,都極為幽邃,它們是:芝蘭谷,鳳凰谷,野火谷,珊瑚谷。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玄奘大師便圓寂於斯。古者有言,生有時,死有地。玄奘大師居然應驗了。

627年,玄奘大師27歲,開始了西域之行。他是隨商隊出境的。他曾經再三上書朝廷,盼望能批准其往天竺去學習佛經,最終無音訊。遂不惜違反法律而去追求真理。見他走了,官方便發布了通緝令,指出:「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到涼州,通緝令便到涼州,到瓜州,通緝令便到瓜州,好在有仁者相助,玄奘大師才沒有半途而廢。

玄奘大師是河南偃師人,慧根深長,十二歲便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之後持缽雲遊天下,足跡遍布今之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謙虛請教高僧大德。不過,他終於遺憾地發現,佛教流行中國幾百年,卻爭論紛紜,迷惑久存,信徒也各執其辭,遂發誓往釋迦牟尼的故鄉去澄清問題。

西域路上,玄奘大師九死一生。風暴、沙漠、雪山、驕陽,迭起襲身。嘗有四天不得飲食,而且常常迷失方向,只能尋白骨和馬糞向前。胡佬之謀害,盜匪之搶劫,甚至部族之強留,也都是致命的危難。然而,玄奘大師發誓:寧可死,不能屈,並堅持走到了天竺,今之印度。數渡恆河,遍巡聖跡,尤其是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的五年學習,使其佛經大明。遵戒賢大師之命,玄奘大師為眾僧設壇授業,釋義排難,從而名聲鵲起。應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參加法會,連續十八天宣揚大乘之旨,千目仰視,萬耳傾聽,竟無一聲詰責反駁,從而威望隆盛。這是641年春天的情況,玄奘大師41歲。

然而到佛教之源來學習,是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天竺再愜,玄奘大師也要歸去,遂告別了他的崇拜者和仰慕者,啟程返回。在抵達于闐國的時候,玄奘大師不忘他是偷渡出境的,便上書朝廷,承認自己私奔天竺,冒犯了憲章。645年,唐太宗下詔,表示歡迎其還,並願見玄奘大師。

一個徹底追求真理的人不懼怕困難、坎坷,甚至準備犧牲,同時,也能拒絕富貴和權力。當年在赴西域的路上,便有高昌王愛敬玄奘大師,提出要供養他一生,並奉為國師,讓其民崇拜和仰慕,不過玄奘大師堅拒,因為其目標並不在地位與生活的優越;在洛陽,玄奘大師向唐太宗匯報了西域十七年的收穫,唐太宗欣悅有加,覺得其具松風水月之清華、仙露明珠之朗潤,遂建議他輔政治國,不過,玄奘大師也婉拒了,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之顯赫。所以,矢志成事,就當像玄奘大師一樣去欲無畏。

玄奘大師返回後,基本上就在長安翻譯佛經,先在弘福寺,後到慈恩寺,又到西明寺,凡十五年,功績豐碩。可惜京師人雜,請教者和好奇者紛至沓來,難有寧日。長期勞作,身體也病倦了。他便上書唐高宗李治,希望恩准往玉華寺去翻譯佛經,度其餘生。唐高宗同意了,並批示翻譯佛經的團隊隨之而行。

玉華寺就在玉華山。624年,唐高祖李淵在鳳凰谷建仁智宮,一來避暑、狩獵,二來可以駐兵防禦突厥對關中的進犯。周谷城認為,突厥就是秦漢時期的匈奴。到了647年,不足48歲的唐太宗身患風疾,特別懼熱,便改仁智宮為玉華宮,並擴大為五門十殿,巍峨至極,從而修養於斯。唐高宗登基不久,大約是651年吧,下詔廢玉華宮為玉華寺,並還土於民,其原因難測。玄奘大師便居這裡的肅成院,共四年,有大典翻譯成冊。

664年夏曆正月的一天,玄奘大師在玉華山過河,趔趄失足,損傷其脛,漸為重病。玄奘大師顯然有預感,遂吩咐門徒,他的生涯將盡,死了用葦蓆裹尸,置於深山老林的僻靜之處就行了,因為他的身體不潔,怕染天物。幾個門徒雖安慰了師父,但卻不禁流淚。二十六天後,玄奘大師便圓寂了。

西安距玉華山有兩個小時的路程。我到這裡的時候是黃昏,天淨若洗、晚霞絢爛。恰有大雁在征,羽翼匆匆,長鳴於空。高岡上的草木和峪溝裡的草木盡管青蔥滿堆,但似乎已有秋風在孕育了。驀地感到一陣惆悵!玄奘大師曾經向唐太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太宗不同意,之後,玄奘大師又向唐高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高宗也不同意。為什麼皇帝不給玄奘大師選擇的自由?為什麼非要把玄奘大師安置在長安不可?是因為玄奘大師的思想影響天下嗎?皇帝是如何考慮的?玄奘大師又是怎麼一種感受?我徘徊慷慨,心浸悲涼。

玄奘大師在玉華山多少留下了一些遺產。我看到了懸空而鑿的供奉釋迦牟尼及其菩薩的岩窟,看到了一棵娑羅樹,還有佛足印石和金剛座石。

玄奘大師是曠世之人,也是絕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