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導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願功德力。

【三大】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週遍於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土】 三佛土。

【三五】 三性與五法,是唯識的法相。

【三心】 1.觀無量壽經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純一;三、相續心,即信心相續不雜餘念。3.由歡喜地至法雲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時分,住心是住於其地的時分,出心是將出其地以便進入於後一地的時分。

【三火】 三毒之火,即貪瞋癡。

【三光】 1.色界的第二禪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等三天,叫做三光。2.指星星月亮太陽。

【三衣】 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安陀會華譯為中著衣,五條製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郁多羅僧華譯為上衣,七條製成,是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僧伽黎華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製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三印】 三法印。見三法印條。

【三行】 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不動行是四禪、四空處的禪行,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三昧的出世間行。

【三多】 1.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淨觀。2.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

【三戒】 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與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三劫】 1.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又名三無數劫,即菩薩修行成佛所須經過的年數。2.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劫,過去劫名莊嚴劫,現在劫名賢劫,未來劫名星宿劫。

【三災】 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饉、疾疫、刀兵三災。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噁心及噁心所起一切的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舍受,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治】 三三昧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味】 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

【三毒】 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瞋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來人間受生死了。

【三和】 指根、境、識三事和合,唯識論說:‘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三武】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們都很仇視佛教,破壞佛教,世稱三武之難。

【三使】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 三毒的別名,即貪、嗔、癡。

【三衍】 三乘。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華譯就是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 1.指貪瞋癡,因它們能夠生長眾生的惡業。2.眾生善根的強弱有三種,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無漏根的簡稱。

【三病】 1.貪病、嗔病、癡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淨觀可冶;嗔病是瞋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癡病是愚癡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於難治的三病。

【三修】 1.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真我,所以只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樂修、我修。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著;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著;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我的執著。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三尊】 1.指佛法僧三寶。2.西方三尊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藥師三尊是藥師佛、日光、月光;釋迦三尊是釋迦佛、文殊、普賢。

【三祇】 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年數,阿僧祇是極大的數目字,所以又譯為無央數。

【三惑】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系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為粗,塵沙屬於中等,無名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三量】 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裡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為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為蛇,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

【三忍】 1.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三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指唯識論所說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三報】 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是現在造業現在就受報;生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來生才受報;後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三道】 又名輪迴三道,或三輪,即煩惱道、業道、苦道。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慾瞋恚等之煩惱妄惑;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產生的種種善惡行為;苦道是因善惡行為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連,由煩惱而通向於業,由業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而回轉到煩惱,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輪轉去來,所以又名三輪。

【三塗】 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飢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

【三達】 天眼、宿命、漏盡。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不但知道而且明瞭叫做明,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所以以上三事在羅漢只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照】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化聲聞緣覺;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乃至涅槃經,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機。

【三福】 三種的福業,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發菩提心,修行佛道。

【三際】 1.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2.指內、外、中間三處。

【三疑】 疑自、疑師、疑法。

【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歸納三界一切之煩惱有三種,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煩惱;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別名,指色界之一切煩惱;三、無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無明煩惱。

【三障】 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慾瞋恚愚癡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語】 如來所說的三種語,即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隨自意語就是佛隨自己的意思而說自己親證的實相法;隨他意語是佛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方便法;隨自他意語是佛在為眾生說法時,一方面隨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順著眾生的根機。

【三緣】 淨土宗說念佛能產生三種的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親緣是眾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顯示念佛人的三業已經跟佛的三業相應不離了;近緣是眾生如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在他的面前;增上緣是眾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當命終的時候,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 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

【三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週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淨無為,解脫自在。

【三學】 戒學、定學、慧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又名為三無漏學。

【三教】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說諸法性空無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攝一切小乘教;說諸法本相是空,惟眾生妄見為有的,名相空教,此攝一切大乘淺教;說諸法外塵本無,實際上唯有識的,名唯識圓教,此攝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頓教、漸教、不定教。見天台三教條。4.三時教的簡稱。見三時教條。

【三餘】 聲聞緣覺行人雖然已經證入無餘涅槃的境界,但是因為還有三事的殘餘,所以不是真正的無餘,三餘者,煩惱餘、業餘、果餘。煩惱餘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見思惑,但是還餘著界外的無明惑未斷;業餘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有漏業,但是還餘著界外的無漏業未盡;果餘謂雖已脫離了三界內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還餘著界外變易生死的苦果未離。

【三縛】 三種的纏縛,即貪瞋癡的煩惱。

【三境】 又名三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濕,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託的本質,惟獨起影像;帶質境者,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名真帶質,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

【三禪】 色界的第三禪天,因此天的天人禪定深妙,人人身心快樂,又因此天的快樂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為定生喜樂地。悲華經說:‘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三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貪慾的思想;嗔想是生起瞋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三檀】 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稱,華話為佈施,三檀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見三歸條。

【三舉】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經他人忠告而不肯認罪的人,或是不肯懺悔的人,或是說淫慾不障礙修道的人,對此三種人,應行白四羯磨之法,以舉其罪而將之擯棄於眾僧之外,謂之三舉。

【三斷】 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修所斷是二果三果羅漢修斷三界十隨眠惑,名修道所斷之惑;非所斷是四果羅漢三界見思斷盡,乃無漏果,更無不斷之惑,名非所斷。

【三識】 1.真識、現識、分別事識。真識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離生滅相的真心;現識就是能變現的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能變現根身世界;分別事識就是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眼耳等六識,在六塵境界中起種種的分別。2.指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

【三覺】 1.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斷盡三界內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傳播給別人,使他人也覺悟;覺行圓滿謂所覺悟的程度,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2.本覺、始覺、究竟覺。本覺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恢復其固有的本覺;究竟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

【三難】 三惡道的苦難。

【三觀】 1.指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茲列下表說明。2.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週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週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3.指南山三觀,即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4.指慈恩三觀,即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觀)  (破三惑)   (證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提
  煩 └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涅
  惱                               槃
 


 

【三賢】 1.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只稱為三賢,或地前菩薩。2.合小乘之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三者,名為三賢。

【三賢四善根】 又名七方便。見七方便條。

【三世】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三世間】 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又名假名世間,即假五陰和合之名而有的眾生,亦即眾生的正報;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即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眾生的依報;五陰世間又名五眾世間,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識,亦即構成依正二報的要素。

【三世諸佛】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稱為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為未來佛。三世諸佛,統指出現於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覺母】 文殊菩薩的別名,因文殊菩薩司毗盧舍那的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世佛母】 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即般若波羅密多,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密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三世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實在的體質的意思。維摩經說:‘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三世無障礙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等,名目雖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無障礙智的戒律,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三因】 正因、了因、緣因。正因是眾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

【三因三果】 三種的業因與三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福因福果是說若有佈施持戒忍辱等的業因,則於現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的意思。

【三佛】 法佛、報佛、化佛。

【三佛土】 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亦即真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乃由佛的淨識所變現;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三佛子】 一切眾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薩才是真子。

【三佛身】 見三身條。

【三佛性】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因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惡道的眾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眾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餘,這是諸佛的佛性。

【三佛語】 簡稱三語。見三語條。

【三身】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三身如來】 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名法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匯在一處,成妙功德,名報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隨機應化,勝用無窮,名應身如來。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對,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種,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三車】 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輛小小的羊車不能載貨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好像一輛鹿車能載少許的貨物;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眾生,好像一輛大牛車能運載許多的貨物。

【三車家】 三乘家的別名。見四家車條。

【三法】 教法、行法、證法。教法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諦十二因緣與六度等;證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證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三法 輪】 又名三轉法 輪,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一為根本法 輪,指佛初成道時,對菩薩說華嚴經,屬一乘之教,為諸法根本,故稱為根本法 輪。二為枝末法 輪,謂眾生於一乘教,不易了解,於是佛接著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這些經對根本來說,是屬於枝末,故稱枝末法 輪。三為攝末歸本法 輪,指佛說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佛乘,即攝枝末歸於根本,故稱攝末歸本法 輪。

【三法身】 1.鳩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實相法身即空性的諸法實相。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別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圓教的法身。

【三法無差】 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三空】 1.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因此三者都是闡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見三三昧條。2.指佈施時,應觀受者施者與所施物之相皆空。

【三空門】 三解脫門的別名。

【三空不空】 謂小乘的法門只知三解脫門的空理,而不知第一義空的道理,謂之三空不空。

【三空觀門】 三解脫門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空摩地】 即三空觀門。

【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三昧印】 即入定印。

【三昧佛】 華嚴經所說的十種佛之一。

【三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內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三界眼】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眾生之眼,能令眾生避開生死的痛苦。

【三界藏】 謂三界含藏一切眾生的煩惱。

【三界尊】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中的眾生所共同尊重的聖人。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匯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舍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三界火宅】 (喻)三界裡的惱煩憂苦非常熾盛,眾生住在裡面好像住在火宅裡一樣。

【三界空花】 (喻)三界無實,猶如空花。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二十八天】 見二十八天條。

【三相】 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連無相亦無,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

【三相續】 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界相續。世界相續是眾生困惑不斷造業,故其依報世界亦不斷安立;眾生相續是眾生未斷生死,其五蘊不斷假合,故眾生亦不斷成立;業界相續是眾生不斷造業,故其惡業的苦報亦不斷成立。

【三乘】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乘教】 三乘的教法。

【三密】 身密、語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來,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體相,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週遍之識大,為其意密。就眾生言:手結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觀本尊之法相為意密。

【三密加持】 佛的三密加持於眾生的三業的意思。吾人手結印,身眼臂足等姿勢輔之,即與羯磨曼荼羅符號相應,成如來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羅尼,即與法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口密;心觀本尊法相,即與三昧耶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意密,是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

【三密相應】 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與如來的三密,入我我入,無二分別,叫做三密相應。

【三密瑜伽】 瑜伽是相應的意思。眾生的三業與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三密瑜伽。

【三業】 1.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癡等動念是。2.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5.罪業、福業、不動業。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三業供養】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語業供養。身業供養是身體至誠的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的讚歎如來的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的想念佛的相好。

【三業相應】 身語意很一致的意思。

【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不定聚是指介於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聚圓戒】 謂在三聚淨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殺生戒來說,遠離殺生的惡行,就是攝律儀,為增長慈悲心,就是攝善法,為保護眾生,就是攝眾生。

【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為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三摩】 梵語三摩地的簡稱。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麼地、三昧地等,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摩半那】 定的別名。

【三摩地法】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習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摩耶道】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闡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三摩缽底】 又作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禪定的一種。

【三輪】 1.指佛的身口意三業,因佛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2.神通輪、記心輪、教誡輪。神通輪又名神變輪,即佛以身業現出種種的神變,以引導眾生起信正教;記心輪是佛以意業去識別他人的心;教誡輪又名正教輪,即佛以口業去教誡眾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種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導眾生,次以記心鑒機施教,最後則教誡以使眾生起行正道。3.神足輪、說法 輪、憶念輪。神足輪即神通輪;說法 輪即教誡輪;憶念輪是佛使眾生憶念教法,以便去邪歸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為律藏所說。4.指風輪、水輪、金輪。5.指惑、業、苦。人們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業,如此像車輪旋轉一般,故謂之三輪。

【三輪相】 以佈施來說,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謂之三輪,在行施時,如果心中存有三輪相,便是有相三輪,不能算是真的佈施波羅蜜行,若無此三輪相,所謂施恩不望報,那才是清淨的佈施波羅蜜。

【三輪體空】 就佈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

【三輪世界】 建立在三輪之上的世界。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為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

【三論】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中論因申明大乘中道實相之理,故名中論,為龍樹菩薩所造;十二門論因申明十二個法門,故名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本來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數故名百論,為龍樹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

【三論宗】 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宗,故名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見與迷執,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是隨因緣的關係而變動,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等菩薩為祖,在中國則以東晉時鳩摩羅什為始祖。

【三諦】 空諦、假諦、中諦。空是說空無自體;假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此三諦是天台宗所立。

【三諦圓融】 謂空假中三諦,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三諦,如是作觀,名三諦圓融觀。

【三歸】 又名三歸依,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歸依法是我依靠教義而求得真理;歸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三歸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歸,次受五戒,便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

【三藏】 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三藏教】 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滅之後,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時,偏重於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為三藏教。

【三藏法師】 稱呼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比丘。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寶】 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三寶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即佛物;經典紙張筆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園衣缽等,即僧物。

【三寶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經律論三藏。

【三能變】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為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恆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為了別能變。

【三三昧】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三三摩地】 見三三昧條。

【三支】 見三支比量條。

【三支比量】 即宗、因、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後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三千性相】 世間有三種,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與國土世間,每一種世間,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種世間,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三千威儀】 三千是形容數目很多,此三千威儀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細行儀。

【三千淨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觀的淨行。

【三千實相】 諸法實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稱一切諸法之語,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三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講明這一部經為什麼因緣說的;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文;流通分是勸大家把這一部經流通與稱讚這一部經的利益。2.相分、見分、自證分。又名三量。見三量條。

【三分別】 在一個意識中便有三種的分別,即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剛界和蘇悉地法等三部。

【三部經】 三部經典,有彌陀三部、大日三部、法華三部、彌勒三部等等。

【三部秘經】 三部秘教的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三蘇悉地經。

【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說身口意三業互相攝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來平時說法,說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種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攝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業與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即空、無相、無願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譯名。

【三平等觀】 又名三三昧觀,即觀念三平等。見三平等條。

【三七日】 三個七日,即二十一日。

【三淨肉】 三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

【三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三種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 受持三種白食之法。見三白食條。

【三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即三無性。三性本不可立,然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見三性條。

【三念住】 又名三念處,佛大慈大悲,為了攝化眾生,時常安住在三種之念中。第一念住是眾生信佛佛也不生歡喜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時有一類眾生信佛一類眾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歡喜與憂戚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

【三念處】 見三念住條。

【三煩惱】 即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見三惑條。

【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

【三具足】 三種在佛前供養的器具,即花瓶、蠟燭檯、香爐。

【三資糧】 修淨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即信、願、行。信是相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願是願離這個苦世界;行是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忘失。

【三般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

【三時業】 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現在作業現生就受果報;順次受業是現生作業次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現生作業要於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三時教】 法相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經教,判為三時:第一、釋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執著實我,故在四阿含經中,為說五蘊法,說明我乃是五蘊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則但有法而無我,是為我空法有論,屬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聞有教,雖解我空,尚執法有,佛為除彼等法執故,說諸部般若經,顯示一切法皆無自性,廓然大空,是為我法二空論,屬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聞空教後,復起空執,一味執空,如此則無法可修,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空,於是又說解深密等經,演唯識三性等教,開示境無識有,圓成實性,非是斷滅,令悟入中道實相,是為境空心有論,屬大乘中道教。

【三時年限】 指佛法在世的三個時期年限,諸經所說略有不同,大悲經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三通力】 見三明條或三達條。

【三莊嚴】 三種莊嚴國土的事物,即事莊嚴、法莊嚴、人莊嚴。事莊嚴是以色聲香味等事物作莊嚴;法莊嚴是以種種勝妙的法音作莊嚴;人莊嚴是聲聞菩薩等聖人。

【三無為】 小乘立三無為,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用真智選擇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無為之境界、名擇滅無為;凡事無能生之因緣,或有因而缺緣,則畢竟不生,合於無為宗旨,名非擇滅無為;虛空遍一切處,既是虛空,自然無生滅變化,名虛空無為。

【三無性】 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相無性是說一切遍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生則無有實性;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本不可說,故無有實性。

【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者沒有差別的意思。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凡聖一如,本無差別,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無漏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後的三根,即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當知根是由於其中意、樂、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見道位修習,對於四諦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進至修道位斷惑證實,對四諦理已數數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無學道位,已知四諦,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對四諦之理,已具知證知了。

【三無漏學】 即戒定慧三學,因修之能得無漏道果。

【三善根】 即無貪、無嗔、無癡,因它們是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 天、人、阿修羅。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三顛倒】 一、想顛倒,即思想上的顛倒錯誤,即妄想;二、見顛倒,見解上的顛倒錯誤,即邪見;三、心顛倒,由妄心邪識一切事物,是諸顛倒的根本。

【三善知識】 三種的善知識,即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就是教授我知識的老師;同行善知識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勵的同學或朋友;外護善知識就是給予我修道時費用的施主。

【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三菩提】 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華譯為正等覺,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2.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變的菩提;實智菩提是具得真實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緣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三種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實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對待之義,如對於長而有短,對於短而有長,對於境而有心,對於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虛假不實之義,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假五蘊之和合名為人,即是有假名而無實體的意思;法有者,精神與物質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由緣生便無自性,雖無自性,但不像兔角龜毛那樣只有名而無實。

【三種禪】 小乘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如五停心觀、四念處觀、八背舍、十一切處等,皆屬小乘禪;若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禪;若於一法,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禪。

【三種相】 1.標相、形相、體相。標相者,如見煙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長短方圓之形狀是;體相者,體質也,如火以熱為體質是。2.指智度論所說的假名相、法相、無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假的;法相是諸法雖然假的,而幻相不無;無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種愛】 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境界愛是人在臨終時,對於眷屬家財等的愛著心;自體愛是人在臨終時,對於自己身體的愛著心;當生愛是人生臨終時,對於當來生處的愛著心。

【三種常】 本性常、不斷常、相繼常。本性常是說法身佛永不生滅,本性常住;不斷常是說報身佛的智德永無間斷的生起;相續常是說化身佛滅度之後,又再化現,永不繼絕。

【三種大智】 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

【三種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與大日如來相同,是名理即成佛;眾生既具本覺的功德,再修習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與佛無異,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證入無上悉地,而顯現法性之萬德,是名顯得成佛。以上三種成佛,是真言宗所說。

【三種精進】 一、披甲精進,即要像將軍披甲上陣一樣,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攝善精進,即努力修習一切善法,與道鍥而不舍,須臾不離;三、利樂精進,即不但要自我淨化,而且要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

【三種佈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作佈施;法施是說法度他;無畏施是以無畏施於人,救人之厄難。

【三種菩提】 1.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這三種菩提,實在就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三種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緣因佛性,實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證得方便菩提,依觀照般若,能證得實智菩提,依實相般若,能證得真性菩提。2.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獨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自觀花開花謝而得到的正覺;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種見惑】 俱生見惑、推理見惑、發得見惑。俱生見惑是與生俱來的見惑;推理見惑是在遇到某種事情時由推理而生的見惑;發得見惑是修學問等而得堅固的見惑。

【三種三觀】 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別相三觀是於別途觀三諦;通相三觀是於一觀之中圓通三諦;一心三觀是於一心之中觀三諦。

【三種念佛】 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有二種,一種是觀想佛的塑畫像,名觀像念;一種是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觀相念;實相念佛是諦觀諸法實相,此實相即是佛法身。

【三種身苦】 老、病、死。

【三種忍行】 於身口意三處行持忍辱。

【三種法相】 與三性同。見三性條。

【三種思惑】 俱生思惑、依見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與生俱來的思惑;依見思惑是跟著見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繫的思惑。

【三種供養】 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利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敬供養是以讚歎恭敬作供養;行供養是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三種慈悲】 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的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的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三種清淨】 心清淨、身清淨、相清淨。心清淨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慳貪心、邪見心等;身清淨是由於心清淨之故,所以不再受後生,常得化生;相清淨是由於心身都已清淨,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三種圓融】 事理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事理圓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與水之相即;事事圓融者,即如波與波之相即;理理圓融者,即如水與水之相即。

【三種律儀】 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靜慮是禪定的別名,行者入於禪定時,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即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無漏律儀是聖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即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三種迴向】 三種的迴向心。觀無量壽經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三種世間】 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吾人五陰合成的色身;眾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國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三種闡提】 闡底迦、阿闡提迦、阿顛底迦。闡底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阿顛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品懺悔】 往生禮讚說:‘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三種悔法】 一、作法懺,即我們做錯了事,須向大眾懺悔,看犯了什麼罪,便用什麼方法去懺;二、取相懺,即自認業障很重,便向佛菩薩懺悔,請求證明,以感瑞相為期,如見佛來摩頂,或佛菩薩現於其前是;三、無生懺,也叫做實相懺,即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罪惡也是如幻如化,這樣罪業即可懺除。

【三轉法 輪】 1.簡稱三法 輪。見三法 輪條。2.佛成道後,首在鹿野宛,說四諦法,度五比丘,是為初轉法 輪。嗣後又復重說三次,故亦稱三轉法 輪。三轉的不同處是: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茲列表說明如下: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諦─苦果─┤次轉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
   │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三  │集諦─苦因─┤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   三
轉  │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 又 轉
四 ─┤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  十
聖  │滅諦─樂果─┤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 稱 二
諦  │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   法
   │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輪
   └道諦─樂因─┤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  

【三不善根】 即貪瞋癡三毒。

【三不堅法】 身不堅、命不堅、財不堅。

【三不淨肉】 與三淨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見它被殺時的情景的肉、我耳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的肉、有疑為我而殺的肉,這三種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三生成佛】 華嚴宗所立,謂以過去現在未來三生而成佛。於過去生見佛聞法,植佛種子,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於未來世之生證道得果。

【三解脫門】 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三祇百劫】 謂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又於百劫間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最後才能成佛。

【三經一論】 淨土門所依的經論,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論。

【三長齋月】 又叫做三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從早到晚,每日不過中食之戒。長齋是在那個月份里長續持齋的意思。

【三會說法】 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初會說法,度九十六億人,二會說法,度九十四億人,三會說法,度九十二億人。

【三耶三菩】 與三藐三菩提同。

【三耶三佛】 又名三藐三佛陀,華譯為正遍知、正遍覺、等正覺等,是如來十號之一。

【三藐三佛陀】 佛十號之一。見三耶三佛條。

【三藐三菩提】 華譯為正等覺,或正等正覺。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條。

【三一二乘】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華經所說是。若配於天台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為三乘,別圓二教為一乘。若配於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為三乘,終頓圓三教為一乘。若配於諸宗,則三論、法、相、成實、俱舍等四宗為三乘,華嚴、天台等為一乘。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癇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三十二應】 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二應身,即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羅伽身、人身、非人身。

【三十三身】 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三種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金剛神身。

【三十五佛】 佛說決定毗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懺悔。三十五佛者,即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戲神通佛、財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戰勝佛、善游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華游步佛、寶蓮華善住婆羅樹王佛。

【三十六鬼】 鑊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發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熾燃鬼、伺嬰兒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即閻魔王)、食小兒鬼、食人精氣鬼、羅剎鬼、火爐燒食鬼、住不淨巷陌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曠野鬼、住塚間食熱灰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殺身餓鬼。

【三十七道品】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 見三十七道品條。

【大】 梵語摩訶,華譯為大,是自體寬廣、週遍包含、多、勝、妙、不可思議等的意思。

【大士】 菩薩的通稱。士是事的意思,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做觀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偉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與離一切煩惱繫縛的涅槃真我,才能稱為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稱。

【大雄】 佛的德號,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種】 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週遍於一切法,故名為大,能造色法,故名為種,色香等一切物質,皆此四大所生,不能離四大而有,故稱為大種。

【大身】 指佛週遍虛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大師】 道德學問足以為人師表的人。

【大咒】 諸佛的咒語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種的分別,咒語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語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語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優婆夷的通稱。

【大乘】 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茲列表說明如下:

  ┌十住(第一發心住內,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迴向────────────────────────────┘位
只─┤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大乘心】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 佛滅後,諸宗紛紛成立,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

【大乘法】 菩薩所修的道法。

【大乘經】 說明成佛之道的經典,如華嚴般若等諸經是。

【大乘教】 大乘的教法,亦即說明六度萬行的法門。

【大乘戒】 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及善戒經中所說的三聚淨戒是,天台宗謂之圓頓戒,真言宗謂之三昧耶戒,禪宗謂之無相心地戒。

【大乘三藏】 大乘的經律論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經等為論藏。

【大悲】 偉大的悲心。

【大悲咒】 千手陀羅尼的別名。千手經說:‘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慾火滅邪心除。’

【大悲菩薩】 指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都有偉大的悲心,但見觀世音菩薩是慈悲門之主,故獨得大悲的稱呼。

【大悲闡提】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他們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無期。闡提是極難成佛的意思。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眾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大慈】 偉大的慈心。

【大慈尊】 指彌勒菩薩。彌勒華譯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觀經云:‘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為慈氏。’

【大慈大悲】 偉大的慈心和悲心。給眾生樂叫做慈;拔眾生苦叫做悲。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靜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緣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緣故,對於痛苦的眾生生起救濟的心,叫做大悲。

【大覺】 偉大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凡夫無覺悟,聲聞緣覺菩薩雖有覺悟但不大,只有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稱為大覺。

【大覺母】 文殊師利菩薩的別名。

【大三災】 指世界將毀壞時所發生的水災火災風災。世界過了住中劫便入壞中劫,在壞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一小劫,壞器世間。火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初禪天,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二禪天,風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三禪天,四禪天以上,則無三災之難。

【大人相】 佛是一切眾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稱為大人相。

【大比丘】 年歲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門】 1.佛的尊稱。2.比丘的通稱。

【大明咒】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眾生迷闇的陀羅尼。明是咒的別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 成佛。

【大法雨】 (喻)偉大的佛法能滋潤枯渴的眾生,好像雨水能潤澤大地一樣。

【大法螺】 (喻)佛法的聲音能驚醒夢中的人。

【大法鼓】 佛陀的大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長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語】 言語不誠實,欺騙他人,叫做妄語。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說我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很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大施主】 實行大佈施的人。

【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惡的心,名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等十個心所,與一切心相應而生,乃心動時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師】 大導師的意思。

【大寂定】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靜妙三摩地,即如來所入的禪定,因此禪定脫離一切的散動,究竟而寂靜,故名大寂。

【大眾部】 佛滅後眾弟子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窟內外結集經典,在窟內結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結集的,名大眾部。

【大菩提】 偉大的正覺。菩提即正覺的意思。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偉大而圓滿,故名大菩提。

【大惡象】 (喻)噁心狂亂如大惡象之馳騁奔逸,既難捕捉又難調伏。

【大藏經】 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著作,彙集成為完整的典籍,名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簡稱藏經。

【大灌頂】 一種在吾人頂上灌下五瓶誓水的儀式,亦即與眾結緣或傳密法時所實行的儀式。灌頂是洗掉罪惡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寶積】 經名。宣說大乘之理為大,聖財充滿為寶,攝諸法門為積。

【大勢至】 菩薩名,為西方三聖之一。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攝受】 佛的德號,因佛以大慈悲來攝受一切眾生。

【大威德】 大威與大德。有伏惡之勢曰大威,有護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 又名大方廣,即所說的道理不但廣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廣】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是諸大乘經的通名。

【大力廣佛】 證得廣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 梵是清淨的意思,為離淫慾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禪天主為大梵天。

【大梵天王】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禪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圓覺】 廣大圓滿的覺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圓鏡智】 佛四智之一。見四智條。

【大千世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 謂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小乘是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若從經藏裡的經本分之,四阿含等羅漢系經典為小乘,般若法華華嚴等菩薩系經典為大乘。

【大日三部】 見三部秘經條。

【大日如來】 梵名叫做摩訶毗盧遮那,摩訶是大的意思,毗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故華譯為大日。又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為遍照如來,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車】 法華經以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這三乘都是權乘,大白牛車喻佛乘,這一乘才是實乘。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大忍法界】 娑婆世界。

【大事因緣】 見一大事因緣條。

【大地善法】 謂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嗔、不害、勤等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 梵語摩訶般涅槃那,譯義摩訶為大,是讚美寂靜之德,般為入,是歸趣之義,涅槃為滅,是滅煩惱及身心之義,那為息,是安息之義,合之為大入滅息,簡稱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畢,歸於圓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 指釋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對眾生的恩德廣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稱為大恩教主。

【大陰界入】 大是四大,陰是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識】 偉大的善知識。善知識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學問淵博的人。

【大隨煩惱】 共有八種,即掉舉(心思浮動)、惛沉(心思糊塗)、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懶散無進取心)、放逸(任性妄為)、失念(失去正念)、散亂(心不專一)、不正知(知見不正)。以上八種煩惱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因為這些煩惱的性質沉重,故名大隨煩惱。

【大煩惱地法】 指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等六法,此係由惑而起的煩惱。

【上人】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

【上方】 原是稱呼建築在山上的佛寺,但現代人習慣稱呼寺廟的住持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廟的最高處。

【上座】 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其上,故名為上座。

【上根】 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銳的人。

【上慢】 增上慢的簡稱,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聖道,說我已得,未證聖果,說我已證之類是。

【上乘】 大乘的別名。

【上界】 指三界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上界天】 見上界條。

【上二界】 指色界與無色界。

【上求下化】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眾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薩的一切萬行,皆不出此範圍。

【下方】 指三塗,即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

【下地】 三界一共分為九地,境界惡劣的稱為下地,境界殊勝的稱為上地。

【下根】 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鈍弱的人。

【下乘】 小乘的別名。

【乞士】 比丘三義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養色身,故名乞士。

【乞食】 比丘為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口四】 在十惡中屬於口所作的四種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口密】 又名語密,即持誦真言時的口業,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隱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輪】 由佛口而說的法,能摧破一切眾生的煩惱,故謂之口輪。三輪之一。

【口定】 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口業】 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口業供養】 即口說讚美佛菩薩的功德的話。

【女天】 女性的天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則無。

【女僧】 比丘尼。

【女居士】 居家學佛的女人。

【女六欲】 女人的六種慾望,即色慾、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欲、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子縛】 見思煩惱,係縛身心,使不自在,謂之子縛,對果縛而言。

【子斷】 煩惱好比是種子,由煩惱而生的苦報好比是果實,斷此能生苦報的煩惱,謂之子斷。

【小劫】 見一小劫條。

【小根】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機】 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機。

【小乘】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見聲聞乘條。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小乘法】 聲聞緣覺所修的道法。

【小乘經】 宣說四諦或十二因緣的道理的經典,如四部阿含經是。

【小乘戒】 小乘律藏所說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與具足戒等數種。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些具足戒雖然是小乘行人所應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樣要受持這種具足戒的。

【小乘三藏】 小乘的經律論三藏,四部之阿含經等為經藏,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等為論藏。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小三災】 饑饉災、瘟疫災、刀兵災。據佛經說,我們的世界,每過一小劫的時間,即有小三災的發生。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饉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多數都受飢餓的逼迫而死亡;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病死一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凶器,人類的互相嗔恨,互相殺害,直至人類所存無幾才止。

【小隨煩惱】 共有十種,即忿(心裡不平)、恨(心裡怨恨)、覆(隱藏自己的罪過)、惱(對他人發火)、嫉(嫉忌他人)、慳(舍不得財物,氣量小)、誑(欺騙他人)、諂(趨奉他人)、害(傷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種煩惱,是隨著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這些煩惱因其性質比較粗和猛烈,而且各別生起,範圍較小,所以叫做小隨。

【小煩惱地法】 謂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十法,係由染污而起煩惱。

【尸城】 拘尸那拉城的簡稱,為佛入滅之處。

【尸羅】 華譯為清涼或戒,言三業過惡,其性熱惱,惟戒能防息其熾燃焚燒之勢。

【尸羅不清淨】 言戒行不清淨,心身不安穩,則禪定不能成就。

【尸羅波羅密】 六波羅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尸棄佛】 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己證】 又叫做自證,即自己證悟的意思。

【己身彌陀唯心淨土】 謂萬法唯一心,故心外無佛,亦無淨土,彌陀即己身中之彌陀,淨土即我心內之淨土。這是一個由諸法唯心萬法一如之理性而談的法門。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觀經疏也說:‘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名心是佛。’

【已今當】 已是已往,今是現在,當是當來,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已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意即已經知道了四諦的道理之後所發的意根、樂根、喜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根。

【已達大德】 已達於道的高僧,亦即已經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

【工巧明】 五明之一,即現代的工藝學。

【千輻輪】 一個輪盤,叫做一輻,千輻輪,就是一千個輪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凡夫】 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凡愚】 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小】 凡夫與小乘。

【凡小八倒】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種顛倒見解,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不淨。

【凡聖一如】 又名凡聖不二,即凡夫和聖人的體性毫無差別平等的意思。

【凡聖同居土】 凡夫和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

【丈六應身】 如來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現的劣應身,高一丈六尺,這是通常應化佛的身量,釋尊住世時,就是現丈六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