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五家七宗——溈仰宗

溈仰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溈山靈祐禪師(771-853)和仰山慧寂禪師(814-890)師徒兩人為宗祖。因靈祐常住湖南溈山(今湖南寧鄉縣西),慧寂常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南),故取溈仰二字而為宗名,稱為溈仰宗。

唐元和年間,靈祐住潭州(今湖南長沙)之溈山,宣揚宗風,門人慧寂承繼宗風,禪風大盛。溈仰宗在唐末五代時期極為繁盛,到宋代之後漸漸絕跡,最後與臨濟宗合併,前後一百五十年。

靈祐禪師是福州人,俗姓趙,十五歲出家,二十三歲游江西,參禮百丈懷海禪師,因百丈「爐中有火否」的問對,而豁然有悟。悟道之後,被百丈禪師選拔為溈山住持。

靈祐到溈山之後,披判斬棘,營宇立像,開法傳禪,一時禪風大盛,門徒雲集。靈祐獨居溈山長達七年。靈祐在溈山弘法時期,得到了另一高僧懶安的得力輔佐,為溈仰宗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學者漸漸雲集而至,最多時可達一千五百人。靈祐和懶安兩位高僧,都是唐長溪(今霞浦)人。

靈祐禪師簡介

據《宋高僧傳》載:靈祐11歲那年,戲於庭前,仰見吉祥彩雲,盤繞於庭前上空,猶如天樂清奏,佛身降靈之兆……云云,頗具神奇色彩。

唐貞元元年(785年),靈祐15歲,別父母,紮髻發,穿褐衣,依本縣建善寺法恆禪師剃髮出家,勤修苦行,前後三載。

18歲,別師赴錢塘(今杭州)龍興寺,廣究大小乘經律。嗣後入天台山,途中得寒山寺和尚寒山指教。旋出浙江,入江西南昌泐潭。

23歲那一年,參謁百丈山懷海禪師。一天,懷海召見靈祐說:「你撥爐中,看看有沒有火?」靈祐撥之,說:「無火。」懷海站起身親自撥之,深撥得一火,舉靈祐看,並說:「此不是火嗎?」靈祐頓然大悟,謝禮並陳述自己的悟解。接著懷海又授予深機密用之佛法。靈祐得其正傳,深得其旨。

唐元和元年(806年),懷海為續其禪宗,廣度後學,召集眾僧,以淨瓶進行「悟境」和「功行」測試,選擇開法溈山首任住持。靈祐善解懷海之深邃奧密的教化,不言而踢倒淨瓶,一試出格,其悟境居於眾僧之上,獲選。

嗣後,靈祐赴溈山(今湖南長沙西北)開法。初時,溈山蟠木穹谷,荒無人煙,屬豺狼虎豹群居之地。靈祐至此結茅庵,形影孤單,與猿猴為伍,採野果充飢,面壁誦經,誠心修行,苦度七個春秋。

寶歷初,百丈懷海又派遣建善寺上座懶安(今霞浦人)同數僧來溈山輔助靈祐。

靈祐率僧眾開墾種植,弘揚佛法,德感山下居民,遂捐資為其建造了一座寺廟。自此,溈山禪風大振,先後參禪者多達1500餘人,門下得弟子40餘眾。

靈祐在此弘法40餘載。至大中元年(847年),湖南觀察使李景讓為弘揚溈山禪風而上書朝廷,唐宣宗賜寺名為「同慶寺」。

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武帝毀寺,眾僧四散,靈祐隱於民間,有識之士十分敬重他。

唐大中元年,湖南觀察使斐休察訪到靈祐下落,迎其復居同慶寺。靈祐的門徒聽到這個消息,紛紛回來,禪風比初時更盛。繼後,靈祐又受到相國崔慎崇加禮。

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靈祐跏趺而坐,怡然而寂,享年83歲,葬於大溈之南。圓寂11年後,其徒以靈祐之道上奏,封號「大圓禪師」,建墳立塔曰:「清淨」。相國鄭愚為其立碑,細述平生,以昭萬古。

靈祐之言行有《警策卷》及「溈山摘茶」、「溈山舉米」、「溈山業識」等啟發、教化弟子的生動事蹟。其首座弟子慧寂率徒往王莽山弘法,繼而遷到仰山接化,師資相承,別開一派,創立「溈仰宗」。

靈佑及其弟子慧寂共同開創的溈仰宗,遐邇聞名,"成為禪宗一花五叶中最早伸展出的一個葉片"(《中國禪宗源流》)。作為溈仰宗的開山祖師,靈佑在禪宗史上的地位自然也是有口皆碑的。

當年溈山僧團以靈佑為中心,在四眾弟子特別是裴休等大外護的大力支持下,人數最多時達到一千五百人以上。溈山道場自給自足,法喜充滿,法音遠播,在安頓流民,減輕國家負擔,穩定社會人心以及培養佛教僧才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大中七年(853)靈祐圓寂,享年83歲。其時擔任四鎮北庭行軍、涇原渭武節度使、檢校右散騎常侍等職的盧簡求為他撰碑,並由著名詩人李商隱題寫了碑額。唐懿宗咸通四年(863),朝庭賜謚「大圓禪師」尊號及「清淨」塔額。咸通六年(865)弟子審虔為靈祐墓塔前立碑,請節度使鄭愚譔寫《大圓禪師碑銘》。

溈仰師承

靈祐的其首座弟子慧寂,繼承師風,住袁州仰山,大振法道。慧寂門下分西塔、南塔二派。西塔傳仰山另一師耽源應真之法脈;南塔則正屬溈山法系。

西塔派始自光穆,傳資福如寶,再傳吉州貞邃與潭州鹿苑:南塔派始自光湧,傳芭蕉慧清與清化全慰等。慧清下有逞州繼徹、興陽清讓、幽谷法滿等。此外,仰山門下尚有霍山景通、無著文喜等人。

仰山慧寂簡介

在靈祐的弟子中,以仰山慧寂成就最高。慧寂,又稱仰山慧寂、仰山禪師。韶州懷化(廣東廣州)人,俗姓葉。自幼欲出家,父母不許,後斷兩指以明志,時年十七,乃依南華寺通禪師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遊方,初參謁耽源應真,既悟玄旨;繼叩訪溈山靈佑,遂登堂奧,得傳其心印。

後更往江陵受戒,深探律藏,又參訪岩頭全,不久又回溈山,執侍靈佑前後十五年,後繼嗣溈山之法,遷居江西仰山,學徒聚集,盛冠一方,世稱仰山慧寂。

一日,有一梵僧來東土,謂(大四九八四上):「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後遂有「仰山小釋迦」之號。師資相承,別開一派,即溈仰宗。

一日,耽源和尚告訴慧寂禪師:"國師(南陽慧忠)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個,授與老僧。乃曰:'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受,無令斷絕。'我今付汝,汝當奉持。"說完便將記有九十七個圓相的本子交給慧寂禪師。慧寂禪師接過後,看了一遍,便將本子燒掉了。

後來,耽源和尚有一天問慧寂禪師:"前來諸相,甚宜秘惜。"慧寂禪師道:"當時看了便燒卻也。"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慧寂禪師道:"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耽源和尚道:"然雖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慧寂禪師道:"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耽源和尚道:"然。"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禪師走出大眾,作此相,接著以雙手託給耽源和尚上看,然後退步叉手而立。耽源和尚以兩手相交,作拳示之。慧寂禪師便進前三步,作女人拜。耽源和尚見此,遂點頭稱可,慧寂禪師於是禮拜而退。

一日,慧寂禪師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問道:"正恁麼時作麼生?"慧寂禪師道:"正恁麼時向甚麼處見?"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禪師已經悟旨,不再勘驗,便走開了。

慧寂禪師悟道後不久即離開耽源,往參溈山靈佑和尚。

溈山和尚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慧寂禪師道:"有主。"

溈山和尚又問:"主在甚麼處?"

慧寂禪師於便從西邊過到東邊站立。溈山和尚一見,便知道他不同凡響。

慧寂禪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

溈山和尚道:"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禪師一聽,言下徹悟,從此以後,他便留在溈山和尚座下,執侍前後,盤桓十五年之久。後住仰山開法化眾,道譽天下。其接機利物,被後人視為宗門標準。

師平時常以手勢啟悟學人,稱為仰山門風。後遷江西觀音院,後梁貞明二年復遷韶州東平山,同年示寂,世壽七十七。一說唐中和三年(883),或大順二年(891)示寂。謚號'智通禪師'。塔號妙光。

溈仰家風

溈仰宗的家風方圓默契,審細密切,師資唱和,事理並行,接機多用明似爭奪而實默契之交談。

仰山慧寂在夏末問候溈山。溈山問:我一個夏天沒見你上山,不知你在山下做了些什麼?仰山回答說:我在山底下翻了一塊地,播了一籮筐的種子。溈山說:那你今夏三個月真沒有白過。

接著仰山問溈山靈祐:不知和尚你今夏都做了些什麼呢?溈山答:中午吃頓飯,晚上睡覺罷。仰山笑著說:那也挺好。溈仰宗的機鋒如家常便飯,親切自然,並且自然中也並不故意藏煞機,令人嚮往。

有一次溈山休息,仰山慧寂和香嚴智閑侍立一旁。溈山自言自語道: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佛的道法都一樣,每個人都得著了一個解脫之路。仰山慧寂忙問;什麼是每個人的解脫之路?溈山轉頭對香嚴智閑說:慧寂提問,為何不回答呢?香嚴道:如果說過去、現在、未來,我倒有個答覆。說完道聲「珍重」出去了。

溈山又問仰山:智閑的答案,合不合你的意思呢?仰山說:「不合!」溈山問:「你的意思又如何呢?」仰山道聲「珍重」也走了出去。溈山不禁放聲大笑,說:「真是水乳交融呀!」

《人天眼目》說: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知是火,隔牆見角知是牛。

溈仰宗接引學人時,經常以九十六種圓相作暗示,以使學人深解其意。《五家宗旨纂要》說:溈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

由此可見,溈仰宗教化學徒時,所採用的是溫和的暗示或勸誠手法,使弟子在輕鬆的氣氛中達到明瞭心智的目的。

在禪宗五家中,溈仰宗興起最早,衰亡也最早。傳承六代以下,史籍不載。其法脈延續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