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觀世音菩薩──慈悲精神的學習

在佛教信仰裡,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將會在未來接替阿彌陀佛,功德非常殊勝。而在中國,信仰、敬奉觀世音菩薩的信眾尤其多,一些觀音感應故事傳播久遠、影響廣泛,更證明了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大悲願力深植人心之處。

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大眾對他常會有許多解災厄、保平安的世間願求;但其實,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最大意義,還是學習、奉行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若能視眾生如己,凡見眾生遭受痛苦,都盡力給予關懷與幫助,並在生活中力行各種自利利他的善業,這便是菩薩道的修行。

幫助眾生有很多方法,除了經濟上的扶持,也可以在心靈上給予幫助!身為一個佛教徒,若能努力傳播宏揚正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即可說是菩薩慈悲精神的發揚、對眾生最究竟的幫助。

菩薩是愛護眾生的,我們除了學習菩薩的聖德,更應從自身自護、護他做起。幫助其他的眾生是對諸佛、菩薩最好的供養,因為這樣的慈悲善行圓滿了諸佛、菩薩的願望。

將理念行動起來──慈悲精神的發揚

生命的真相,佛法的真諦,光是閱讀文字只能獲得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唯有實際修行、真正去影響他人、幫助他人,才能真切感受到佛法對人、對社會的影響及關懷層面。

我們學佛、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正是為了要由了解世間而產生慈悲,並且找出方法來幫助世間眾生,藉由這樣的過程,生命的價值和亮度也因此能更加體現了。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可以實行呢?生命志業體一向不遺餘力地舉辦、推廣此類行動,例如:為世界所有苦難眾生點燈、施食、火供、煙供,以及繞塔、浴佛、放生、念誦佛曲等等,就是為了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而這樣的行動越是集結眾人的心力,能發揮的作用也越大!因此如果有此類善緣聚集的法會、活動舉辦時,都非常歡迎大眾一同來踴躍參與。而平時在家,也可以在家進行念佛、誦經、拜懺等修行,並將功德給迴向所有眾生。

佛教慈悲喜舍之精神,不只是宗教弘法與福利救濟而已,也包括了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維持社會正義等等。在成就眾生中成就自己,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只有在眾生得到解脫後,菩薩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這是佛教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的根本精神。

努力以種種方便弘揚佛法,使世人廣泛了知佛法的智慧,進而能離苦得樂,這是當前佛教對人類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身為一個佛弟子,無論是出家或在家,在這混亂的五濁惡世裡,都肩負著淨化社會大眾心靈的偉大使命!若能將佛教的正法、慈悲的精神融入、發揮於自己日常的生活中,不但自己無時無刻都是修行,也能持續對週遭環境帶來潛移默化的正面力量。

佛教徒的責任——慈悲社會的營造

當今社會已成M型化的經濟社會,一方面是有錢的富豪變多,但掙扎於貧困邊緣的人仍是不減,甚至有許多生活僅在溫飽邊緣的「新貧階級」誕生……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繁榮,科技越來越進步,反應人心的「幸福指數」卻常常未能同樣地進展。

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特別需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敏銳體察到眾生的痛苦,積極去關懷、利益眾生。佛教徒應積極投身到有益於民眾的各種慈善事業中,利樂有情、造福社會,真正起到扶危濟貧、賑災救難的作用以期達到與社會和諧共處,人群共用安樂的理想。我們不要在極大災難時發生時才想到要萌生慈悲、慨然解囊,平時就可以多積極從事慈善事業,有時更能發揮雪中送炭的效果。

除了慈善事業,一個慈悲的佛教徒對社會所可以盡的責任也還有很多!現代社會還有著許許多多值得我們關心的環境保護議題、動物保護議題、道德重整議題等等,都是值得投注心力、讓世界變得更好、眾生變得更幸福的方向。我們要時常觀想:一切眾生的苦難都是我的責任,要為眾生髮菩提心,永遠不離開三寶,以我所修諸功德,為利有情願成佛。

我一再強調,修行是分內事,而時時心懷慈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更是身為佛弟子的社會責任。唯有慈悲才能解救災難;也唯有慈悲,才能改變命運!一顆慈悲的心,即是一顆關懷眾生、相互尊重的心,能夠廣結善緣、利他利己。慈悲使人的生命更有意義,也能為世間帶來正面的能量,造福無量眾生!

我們應用盡各種方法,主動積極創造機會,讓眾生有修學佛法的因緣;此外,我們還要更積極地走入社會,累積各項功德行、菩薩行,並將利益迴向法界眾生──期待佛弟子皆能以「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而自勉,為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