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遇到什麼因緣,它就是迴光返照這個明瞭的心性

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大致上我們有二種的差別:一種是以出離心為根本的小乘止觀,第二種是以菩提心為根本的大乘止觀。

小乘的止觀,因為它的宗旨是要遠離五蘊的果報,所以它的所觀境,是針對五蘊來觀修不淨、苦、無常、無我,透過這樣的觀察,使令內心當中,對五蘊的愛著心慢慢的消滅,最後趨向到偏空涅槃。所以小乘的觀法,它的所觀境是我們五蘊的身心。

大乘佛法的觀修止觀,它的宗旨是追求無上菩提,也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是一個萬德莊嚴的無上菩提,所以它的所觀境,就不是一個表層上的五蘊,而是五蘊的根源──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透過對心性的觀察,把雜染的五蘊消滅,而轉成清淨的五蘊,所謂的萬德莊嚴。

所以蕅益大師說:「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所以,大乘佛法,不管你今天遇到什麼的人事因緣,它就是迴光返照我們這個明瞭的心性。

那應該怎麼去觀察呢?在本論當中是二個重點。我們在觀心的時候:

第一個,你要先偏重在斷惡,我們無始劫來所有貪瞋癡的煩惱,它要活動,一定要根據心中的妄想,所謂心中的遍計所執性。所以我們剛開始空觀,它所破的是心中的名言,「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剛開始我們是先對治心中的妄想,把這樣的一個心,先回歸到清淨的本體上去,這個是修斷惡的法門,就是我們講「遍計本空」。

第二個是修「依他如幻」,就是天台宗說的假觀。前面的遍計本空,是把心中的妄想消滅掉;這個依他如幻是把清淨的心,重新的塑造,使令它產生很多善良的功能。比如說,我們透過佈施,來塑造我們內心當中歡喜施舍的功能;我們透過持戒,來塑造內心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透過忍辱,來塑造安忍不動的功能,等等。所以我們在觀察「遍計本空」的時候,我們對妄想是一種消滅的方式;但是我們在修假觀、修善的時候,我們仰仗種種波羅蜜的時候,我們是在培養一種善良的功能。

就是說,大乘的止觀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的:破壞的是心中的妄想,所謂的「遍計本空」;所建設的是內心當中,清淨善良的功能。因為我們在破惡當下,有生起一種善法的修學,所以它的果報是大般涅槃的莊嚴果報。所以基本上來說,大乘止觀它是用諸法的三觀,來觀察我們一念心性。這空、假、中三觀的思想,主要的是依止三自性而開顯出來的,「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我們在正式修大乘止觀之前,的確有須要把整個三自性的道理,作一個完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