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孝為本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范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

【譯文】

孝順之道,廣大無邊。它能軌範天地,塑造聖賢。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釋迦如來乘之以證得覺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經》說:「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人民的行為準則。」佛陀在《梵網菩薩戒經》開示:「應當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乃是至道之法,孝名之為戒,也名之為制止。」所以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以孝順為根本啊。

【原文】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己臆見,肆其謗讟,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

【譯文】

無奈世間凡夫俗子,只知道行孝的明顯形跡,而不知道盡孝道的最高境界。每次看到佛門的出家人,立即就隨著自己主觀的看法,肆意譭謗責備出家人,說他們不孝父母,和放蕩之子、忤逆之徒沒什麼區別。卻不知道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也不是不重視孝道。因為世間所謂的孝道,是有外在的形跡可以遵循。而佛家所謂的孝道,是比較簡略於形跡而專門致力於根本。有形跡可循的孝道,很明顯而且容易看到;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孝道,那就非常隱晦而且難以明瞭。

【原文】

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

【譯文】

為什麼這麼說呢?儒家之人盡自己職分,衣食奉養父母,使雙親能生活安逸,這是小孝。修養自身,奉行道義,流傳美名於後世以顯耀雙親,這是大孝。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凡是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和種種善行,無不是孝道的發揮。所以《禮記》當中的「祭義」說:「砍斷一顆樹,宰殺一隻獸,如果不是在正當之時,這就是不孝順。」所以說孝悌之道,通於天地神明,光耀於四海。推論孝道到這種境界,可以說是到究竟極處,無以復加了。

【原文】

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

【譯文】

然而世間這些孝行,都是可以耳聞目睹的,人們都很容易看見。只有釋迦佛的弟子們,以成就佛道利益眾生,作為最上等的報答父母恩德的事業。而且不僅報答多生以來的父母,並且必當報答無量劫來在四生九有、三界六道當中的一切父母。不僅在父母有生之年應當恭敬孝順,並且在父母百年之後,更應當度脫父母的靈覺神識,使他們永遠出離痛苦的六道輪迴,永遠住於正覺的境界。所以說佛家的孝順,隱晦而難以明瞭啊。

【原文】

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

【譯文】

雖然如此,儒家之孝道,乃是以恭敬奉養父母為最首要的。若佛弟子辭親出家,難道竟會置孝養父母於不顧嗎?根據釋迦牟尼佛製定的規矩,想要出家之人,必須要先稟告父母。若父母有兄弟、兒子或侄子可以托付,才能稟告父母,請求父母同意,雙親允許後才可以出家,否則不許剃度落髮。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之後,兄弟等人亡故,使父母沒有可以倚靠付託的人,自己也應該減少吃穿住行等費用,來奉養父母雙親。

【原文】

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

【譯文】

所以長蘆禪師有奉養母親的芳蹤。(宋代時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年喪父。母親陳氏將他帶回舅舅的家中養育。等長大後,他博覽群書,通達世間典籍。二十九歲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瞭禪宗心要。後來住持於長蘆寺,迎請母親於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導母親念佛求生淨土。經過七年,他的母親念佛往生。其事蹟見於《淨土聖賢錄》。)

【原文】

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週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譯文】

道丕法師有埋葬父親的奇異事蹟。(道丕法師,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長安人。出生才週歲時,父親在國家戰事中陣亡。七歲出家,年十九歲時,世間荒亂,稻穀極貴,於是背著母親進入華山,自己辟谷斷食,乞食而來的食物都奉養母親。第二年,前往過去父親戰死的霍山戰場,收拾聚集一切白骨。虔誠地誦持經咒,祈禱能夠得到父親的遺骨。誦經數日之後,父親的骨骸從白骨堆中跳躍而出,直接來到道丕法師面前。於是道丕法師掩埋了其餘的白骨,背著父親的骨骸回家埋葬了,其事蹟見於宋朝《高僧傳》。)

【原文】

故經云,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迴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譯文】

所以佛經說:「供養父母的功德,和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的功德相等。」雙親健在,就要善巧方便地勸導他們,令他們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雙親死亡後,則以自己讀誦佛經、修持佛道的功德,長時間地至誠地為雙親迴向,讓他們永遠出離五濁惡世,長辭六道輪迴,能夠證得無生法忍,高登於不退轉之地。盡於未來際行菩薩道以度脫眾生,使自己和他人一同成就無上正覺之道。如此乃是不與世間共有的大孝啊。

【原文】

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譯文】

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所有實踐六度一切的萬行,無不是孝道的擴充。所以《梵網菩薩戒經》每個戒條都說:「應當生起慈悲心,孝順心。」又說:「若是佛子以慈悲心,實行放生之業,一切男子皆是我父親,一切女人皆是我母親,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而得以受生。所以說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殺害眾生而食其肉,就是殺害我的父母。」

【原文】

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迴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譯文】

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凡是所有修持功德,全部為法界一切眾生迴向。如是則其思慮盡於未來際,其孝道普遍施於諸有情。若與世間的孝道來比較,在事相上不是沒有欠缺,可是在孝道究竟上則遠遠超過世俗。可惜不能明瞭這種道理的人,不是認為佛門此說極為虛妄荒誕,便是認為太過虛無縹緲。哪裡知道這種道理是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遍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的呢?佛眼圓明,親見這種道理,就好像觀看自己的手掌一樣直接真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