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初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陽縣西南20公里處。相傳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唐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詩句,後遂更名為九華山。佛教傳說釋迦牟尼逝世後1500年,地藏菩薩降生於新羅王族,姓金名喬覺,於唐開元間(一說永徽間)渡海至此,見山明水秀,於此修行。至德初年構築禪宇,不數年成大伽藍。建中初,德宗賜名化城寺,為九華山第一座寺廟。貞元十年(794,一說貞元十九年)七月金喬覺示寂,信徒因他是地藏菩薩化身,稱他為金地藏,遂建塔紀念。此後每年農曆七月底前後,朝九華山者日以萬數。

  全山以化城寺為中心,有大小寺院八十餘所。其中著名的尚有:①東岩(亦作東崖)寺。明萬曆中將環奇亭改建佛殿,並建築諸堂,後被毀。清同法(1862~1874)中重建大雄寶殿、萬佛樓、地藏殿等,1933年被焚。其後移建於化城寺東,稱東岩下院。傳金地藏等宴坐於此,又稱宴坐岩。②甘露寺。清康熙六年(1667)建。傳說動工之夕,滿山松樹皆滴甘露,故名。乾隆中曾擴建,後毀於兵燹。同治年間又重修,恢復舊觀。③ 百歲宮。原名摘星庵。明萬曆中,河北苑平僧海玉(號無瑕)在摩空嶺上摘星亭結茅而居,名摘星庵。示寂時年百一十歲,時人稱其住庵為百歲宮。明崇禎帝敕封 「應身菩薩」,御題「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原為化城寺的僧寮。清嘉慶間,成為十萬叢林。咸豐年間被毀,後又重建。1932年建大雄寶殿,為全山四大叢林之首。另有地藏肉身塔及地藏禪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