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是唐代淨土宗的高僧,俗姓辛,山東東萊人。唐中宗時出家,受具足戒後遇到義淨,聽到義淨述說巡禮如來遺跡的情況,心裡很羨慕,就立志遠遊。武周大足年間(701),泛船渡海,經崑崙(今康道爾群島)、佛誓(今蘇門答臘)、獅子洲(今斯里蘭卡)等地,三年之後,到達了現在的印巴次大陸。並在那裡尋求梵本,訪問善知識,歷時十三年,最後翻越雪嶺而東歸,於開元七年(719)回到長安。他回國後,曾受到唐玄宗的接待,並頒與「慈愍三藏」的稱號。天寶七年(748)圓寂於洛陽罔極寺,年六十九。
慧日在印度受淨土學的影響,歸國後主要弘傳淨土法門。他的淨土思想有獨特之點,因而有人把他的淨土學說同淨土大師慧遠和善導兩流併列,稱為慈愍派。
慧日的根本思想在於禪、教、律、淨四行並修而著重於淨土。他批評當時的禪家忽視齋戒,又指摘求生淨土者不斷酒肉五辛。宋延壽的禪淨雙修說,對於後世發生很大的影響,其思想似多淵源於慧日,如在他著的《萬善同歸集》中就曾引用了慧日的說法。慧日強調戒律修持的理論極為宋代元照律師所推重。元照憤慨當時禪家輕視律儀生活,曾於宋紹聖三年(1096)翻刻了《慈愍三藏文集》流通於世。並且作了《論慈愍三藏集書》一文,詳論教禪律不可偏廢。
慧日的著作流傳至今的有:《淨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讚》、《願生淨土讚》和《西方讚》。《淨土慈悲集》具名《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此書散佚已久,1925年才在朝鮮的桐華寺發現其殘本(卷上)。慧日的思想全貌現在不得其詳,由這部書裡尚可窺見其梗概(參看本書《淨土慈悲集》條)。其餘三種收於唐法照作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中,也可供佛教學者的參考。
慧日的弟子,諸傳錄中未有所載。據唐呂溫《南嶽大師遠公塔銘》,知道承遠曾赴廣州師事慧日,而法照出於承遠門下,創唱五會念佛,他曾受慧日思想的影響是無疑的。
(林子青)
佛弟子文庫 > 中國佛教 > 正文
(術語)出佛乘萌芽之種子也。宗鏡錄二十六曰:因聞般若深經為乘種。...【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p0343 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十六卷十頁云:云何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謂修行者、起不淨想時,先...羅剎,梵名 Rāksasa,一作 Nairrtī,音譯作涅哩底、涅哩帝、禰哩底。即密教之羅剎主天,鬼王之名。屬八方天之一,...生死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種生死之相,故說二種生死。二種生死者,謂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也。 一、...禪宗公案名。謂住於四川巴州魯祖山之寶雲禪師,每有學人前來問法,寶雲即面壁不語,故南泉普願以下之諸古德對此事有...(術語)百八三昧之一。觀諸法無常無住之禪定也。智度論四十七曰:無住三昧者,是三昧名無作三昧。住是三昧中,觀諸...(飲食)米湯也。淫者留之義,點米粉於湯,混濁滯留,是曰淫湯。續字彙云:淫,王粲七哀詩:何為久滯淫。文選注留也...【諍】 p1340 瑜伽八十四卷十四頁云:又能發起諸鬬訟等種種忿競;說名為諍。 二解 集論四卷十五頁云:諍有三種。謂...又作伶俜。步行踉蹌之謂。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七中):「[伶-亻+立]竮辛苦五十餘年。」 p4274...【本性相】 p0531 瑜伽七十二卷九頁云:云何本性相?謂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不共業】 為『共業』的對稱。指有情各自依自身所感的善惡業。反之,眾生共通的業因稱為共業,能感自他共同受用的...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當知食以節度,受而...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叢林,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寺院內部行政機構分工明確。以禪宗寺院為例,大體由五大辦事機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居室空氣清新,可是由於一些原因,室內總會出現一些異味。若不消除,既影響居室空氣...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人沒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比你厲害多了。所以如果你沒有那個資本的話,就不要看不起人,...
藉著正確的靜坐方法及釋尊的教誨,可以根絕所有負面思想,因為一顆未經修行的心正是所有問題的根源。釋尊說:心靈是...
從這裡我們要了解到它是一個過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的時候,這時候是有資格來談清淨心的問題了。當以眾生心...
佛教的典籍中有一個故事。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有位天人來到他面前說:菩薩慇勤精進,功德無量,我要供養菩薩。...
老衲在十五歲時知道有參禪這件事。當時我住在三佛閣,又叫三佛講寺,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大鑫老和尚在此駐錫,弘化...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有福德資糧。第一個是要有勇猛心;第二個,你得有福德。 比如...
慧日(680—748)
【中國佛教】
上篇:神會(668,一說686—760) | 下篇:一行(683,一說673—727) |
梵語 manaskāra, manasi-kāra 或 manah-kā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活動之精神作用。俱舍七...
乘種
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羅剎天
二種生死
古德火抄
無住三昧
淫湯
諍
竮
本性相
不共業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寺院有哪些「職位」?「人事變動」分哪些程序
常見的居室異味消除法
永遠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不要擺張鬱鬱寡歡的臉給世界看

當你感知念佛妄念紛飛,這就是一個進步

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淨慧長老初見虛雲老和尚的難忘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