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二十卷。唐代智升編於開元十八年(730)。又作開元錄、開元目錄、智升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全書分成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稱「總括群經錄」(卷一至卷十),相當於代錄,係以時代別、譯者別,依序列舉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代開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間,一七六名譯經僧所譯大小乘經律論,共計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其中有關譯經之資料搜羅綿密,包括譯經之異名、略名、卷數、存缺、原著者名、翻譯年代、場所,及翻譯關係者,所載譯經又有譯與失譯之別、單譯與重譯之別、大經與別生經之別等。此代錄部分系繼承歷代三寶紀、大唐內典錄而來。後半部稱「別分乘藏錄」(卷十一至卷二十),係仿自法經錄之分類整理目錄,相當於標準入藏目錄與現藏入藏目錄。別分乘藏錄系以經為主,又分七類記載,即:(一)有譯有本錄(卷十一至卷十三),(二)有譯無本錄(卷十四至卷十五),(三)支派別行錄(卷十六),(四)刪略繁重錄(卷十七),(五)補闕拾遺錄(卷十七),(六)疑惑再詳錄(卷十八),(七)偽妄亂真錄(卷十八)。最後兩卷為大、小乘之入藏目錄,總計入藏經典一○七六部,五○四八卷。蓋歷來所謂「一切經五千餘卷」之稱即出典於此。其中之「有譯有本錄」,將大乘經分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並註明單譯、重譯情況,為後世之大藏經編目所遵循。智升復將本書入藏目錄以千字文編號,預防混雜,編定「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為北宋以後雕印大藏經編號所依據。本書記事完備詳實,故後世經錄皆取為範本。後世藏經組織亦大體依據本經錄,先大分為經、律、論藏等部,更一一區別大小乘,大乘經中又以依五大部順序排列為常例。唐代貞元十年(794)圓照作續編三卷,正名為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宋高僧傳卷五、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卷十九] p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