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曰:「儒佛取齋義有異,儒氏則欲先祖來歆,故齊心也,佛氏則過日中不食也。」

《小補韻會》云:「經傳齋字多作齊。」

《洪武正韻》云:「古單作齊,後人於其下加立心,以別之。」

《請觀音經智者疏》云:「齋者,齊也,齊身口業也。齊者,只是中道也,後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無別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明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證義,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

智圓《闡義鈔》云:「齊身口業者,〈祭統〉云:『齊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齊則於物無防也,嗜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今釋氏以不過中食為齊,亦取其防邪訖欲,齊不齊之義也。《毗羅三昧經》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今約理解,故云齊者,只是中道。後不得食者者,即佛制中後不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圓證中道,心外無法,如中後不得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

《釋氏要覽》云:「齋,《起世因本經》云:『烏脯沙陁,隋言增長。』謂受持齊法,增長善根,故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翻譯名義集》云:「《毗婆沙論》云:『夫齋者,以過中不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又云:「《處處經》:『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有下風;五、身得安穩,亦不作病。』」

《雜譬喻經》云:「佛言:『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有五福:少病身安、少睡、少淫、得生天、識宿命。』」

《佛祖統紀?天台智顗禪師傳》云:「師曰:『非但步影為齋,日影不過午。能無緣無觀,即真齋也。無所緣,無能觀,是為境觀俱亡。』」

步影,《善見律》云:「受戒已,應步影。步影者,正立住,取住腳為初,隨身影長短步影。步影竟,教其時。其時者,或冬時,或春時,或夏時。」

《莊子?人間世篇》云:「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耶?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又見〈飲啖類·非時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