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定清規》云:「如初五、初十、二十、二十五,此四日謂之五參上堂。座上不鋪設,眾中有未盡齊整,及常住缺典事,略而提之,欲眾知也,不可多談世諦,厭人聽。古人朝暮諮參,何有限日?今從簡要,於五日一升堂也。侍者當隔宿覆住持,恐住持事繁或有失記。是日開靜前,令行者報覆知事、頭首寮舍,及再請後,掛上堂牌。」

忠曰:「朔日、五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一月總有六參。但旦望別有祝聖上堂,故除之,餘四日,名為五參,即每五日一參也,非謂一月五度參矣。蓋擬朝制五品以上官,五日一朝。若《鼠璞》及《退朝錄》,則十日作十一日,二十日作二十一日,餘同此。參義,見〈小參〉處。」

《敕修清規·上堂》云:「五參上堂,兩序至座下,逕歸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

舊說曰:「五參上堂同小參,鳴法鼓唯一通。」

《唐書·百官誌》云:「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及二王后,朝朔望。文臣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五品以上及折沖當番者,五日一朝,號六參官。」

《五代史·李琪傳》云:「明宗初即位,乃詔群臣,五日一隨宰相入見內殿,謂之起居。琪以謂非唐故事,請罷五日起居,而復朔望入合。明宗曰:『五日起居,吾思所以數見群臣也,不可罷,而朔望入合可復。』」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云:「唐在京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參。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參;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參。王沂公家一本云:四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再參。其長上折沖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諸司及長上者,各準職事參。其洪正字犯宣祖廟諱。文館及國子監博士學生,每季參,若雨雪沾服失容及泥潦並停。以上唐儀制令。凡京百司有常參官,謂五品以上職事官,八品以上供奉官。以上《唐六典》。正正字犯仁宗嫌名。元二年,敕文官充翰林學士,皇太子諸王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並不常朝參。其在三館等諸職掌者,並朝參訖,各歸所務。是年御史中丞竇參奏:『常參文武官,準令每日參。自艱難以來,遂許分日,待戎事稍平,即依常式。其武官,準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參;三品以上,更加三參,頃並停廢。今請準令卻復舊儀。』十三年,御史台奏:『諸司常參文官,隔假三日以上,並以橫行參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參、六參。九參,謂一月九次。六參,謂一月六次。今後每經三節假滿,縱不是本配入日,並依文官例,橫行參假。』以上《唐會要》。

「後唐同光二年,四方館奏:『今後除隨駕將校及外方造奉專使、文武兩班三品以上官,可於內殿對見,其餘並詣正衙從之。』天成元年,御劄賜文武百僚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內殿起居,每月朔望日賜廊下食。唐室承平時,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謂之廊餐。自乾符亂離罷之,惟月旦入合日賜食。明宗即位,諫官請文武百僚五日一起居,見帝於便殿。李琪以為非故事,以五日為繁,請每月朔望日入合,賜廊下食,罷五日起居之儀。至是宣旨,朔望入合外,五日一起居以為常。天成元年,敕今後若遇不坐正殿日,未御內殿前,便令合門使宣不坐放朝,班退。是年御史台奏:『凡新除官及差使者,合於五衙謝辭。每遇內殿起居日,百官不於正衙敘班,其差使及新除官辭謝,不令參謝。每內殿起居日,百僚先敘班於文明殿庭,候辭謝官退,則班入內殿。』從之。晉天福二年,中書門下奏:『在內廷諸司使等,每除正官,請令赴正衙謝,後不赴常朝。其京官未升朝官,祇赴朔望朝參。』從之。以上《五代會要》。

「國朝諸在京文武升朝官,每日朝,其有制免常朝者,五日一參起居。國朝令文。按唐制文武職事官並赴常參,武班五日一參,又有三日一參。五日參並朔望為六參,三日參乃九參。所謂常參官,未有無職事者,由後唐同光中乃分常朝、內殿,凡隨駕將校、外方進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於內殿對見,其餘並詣正衙。至天成初,詔文武百官每日常朝外,五日一赴內殿起居。其趨朝官,遇宣不坐放朝,各退歸司。本朝視朝之制,文德殿日外朝,凡不釐務朝臣日赴,是謂常朝。垂拱殿曰內殿,宰臣樞密使以下,要近職事者並武班日赴,是謂常起居。每五日,文武朝臣,釐務令釐務,並赴內朝,謂之百官大起居。是則奉朝之制,自為三等。蓋天子坐朝,莫先於正衙,殿於禮群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唐有職事者,謂之常參。今隸外朝不釐務者,謂之常參。」

又《鼠璞》說,見〈叢軌類·參假〉處。

大慧為真空道人慈行普說云:「方是時,大溈真如慕喆法席甚盛,龍象蹴踏,每遇陞堂,三通鼓罷,大眾雁行而立,風滲滲地,趺坐良久,乃舉個古人頌子云:『欲識本來心,青山綠水深。不是身心境,徒將聞見尋。識得便識取,不用更沉吟。參。』便下座。後五日又當參,復舉:『是柱不見柱,非柱不見柱,是非已去了,是非裡薦取。參。』但是陞座,除拈提公案外,其餘多類此。有個川僧滑稽,從溈山下來,有問大溈法道如何,僧云:『規矩法度甚好,只是念誦多?。』曰:『三八念誦,叢林定法,何言甚多?』僧云:『大溈獨不然,三八日,僧堂前,維那念誦了;五日,法堂上,長老又念誦。』衲子傳以為笑。」

《普燈錄·佛海遠禪師章》云:「上堂:『昨夜來報五參,正值老僧洗腳,起來抖擻精神,末上輸他一著。』」

《雪巖欽禪師錄》云:「凡遇五參,見曲錄床上個漢胡說亂道,何不也歷在耳根?」又云:「前日有兩個兄弟來侍者寮,說要上方丈請益,我與侍者說:『每遇五參,須說做工夫一段,他何不領略?又何須到方丈聽說,方才便是?這裡無口傳心授底佛法,待此後五參,把我自己為伊再說一遍。』」

《普燈錄·西禪舜禪師章》云:「上堂曰:『五日一參,三八普說,千說萬說,橫說豎說云云。』」又〈簡堂機禪師章〉云:「上堂曰:『五日一參,三八普說,自揚家丑。更苦問理問事,問心問性,克由叵耐。』」

《別峰印禪師錄》:「慈航到,上堂曰:『每遇五日一參,雖是諸方舊例,今日宗師面前,豈容亂呈懵袋?雖則恁麼,不可放過云云。』」

《別峰雲禪師錄》云:「上堂:『支提門下,五日一參,我才合掌,汝便和南云云。』」

《無準范和尚錄·普說》云:『凡遇五日須要上堂,三八須掛牌,勉強以塞方丈之責,亦不是矜誇學解,眩曜見知及造妖捏怪,只據自家所見,赤骨律地與兄弟相見。』」

《偃溪聞禪師香山錄·上堂》云:「五日不陞堂,三八不入室,供是眾人辦,飯是借米吃。」

《清拙澄禪師建長錄》:「舉龍濟修山主『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說』頌,師和二首,代五參上堂。」

忠曰:「日本古亦有五參。」《中巖月禪師崇福錄》云:「五參,眾立定,師出來,大眾如例問訊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