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供養的含義

一、香供養

香能通氣養神,傳達境界。燃香時,香自滅而留香與人,這就是佛教中舍己為人的精神。所以燃香不是要燒香給佛陀,而是我們要懂得香的精神。

香還有一層含義即佛教中所說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眾人欽仰,美名遍處,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屬香。(2)定香:由戒行而生禪定,修禪定者,眾人敬羨讚歎,故定亦屬香。(3)智慧香:慧由定發,儒家有句話說:「萬物靜觀皆自得」用靜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啟發智慧。一個人做任何事,絕不可操之過急,得冷靜去深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斷,凡事方能有所成就。以上三種就是佛陀常常教導我們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4)解脫香:人若有解脫性,對任何事都能看得開放得下,無所執著,所以人能解脫也是一種香。(5)知見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見之明,能行則行,可止則止,有思想見解,所做所為正確,就是知見,這也是一種香。還有一種沒物質沒氣味的香,便是聲名,如要令名聲香,則須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將佛心當己心,以慈悲、喜舍、原諒的心去待人,這就是五行香的真義。

二、花供養

花能清心養目,所以讀書人多喜歡在案頭上擺瓶花,增加讀書情趣。用花供佛,莊嚴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鮮花,清香撲鼻,讓人醒心悅目。莊嚴的佛堂襯上幾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於十供養中,花代表著物質供養。在佛教裡,常可聽到佛在靈山「拈花說法」這句話,可見花與佛教關係甚大。說到這裡,順便跟各位談談「拈花說法」的典故:

《大梵天問佛決疑經》記載: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位,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默默無言,一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便是宗門禪的肇始。如果要再追溯禪宗的起源,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覺時,就已開啟端倪,所以禪宗的特點是在「以心印心」,闡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由上面的經文,諸位就知道了「拈花微笑」與禪宗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花也被列為供養佛菩薩中的供物之一。

三、燈供養

燈並不完全指電燈,比如蠟燭,油燈之類能照暗為明的東西,都屬於燈供養的範圍內。佛教傳法亦名傳燈。佛教傳法,如父傳財於子,但其意義不同。錢財傳他人,己身積財必會減少。而佛陀傳法,如一燈傳一燈,燈燈皆明,燈燈無盡,所謂「一燈能續千燈明」。佛陀傳法對己不減,對彼有利。燈又有去暗投明之義,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一盞暗路中的明燈,驅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

四、塗供養

「塗」梵語,即水。經云:「水能離垢得清涼。」水不但能洗除眾垢,令物清淨,並且水還具有和合性,無論大江、小溪匯聚一方,皆成一體。就好比大眾學佛,最後都能成佛。所以用水供佛,洗己心垢,三世罪障悉蕩滌,心既清淨,自性現前,又何嘆成佛路遠呢?學佛人都應該學水的和合,水的平等無差別。那麼,待人處事上不愧天,下不愧人,更不愧己心,日子自然過得心安理得,輕鬆快樂。

五、果供養

「果」指水果,大眾用新鮮可口的水果供佛,功德巍巍。「果」又有結果的意思。人每做一件事,必須有始有終,不得半途而廢。就像種果樹的人,必須耐得起辛勞、栽植、施肥、灌溉,待樹開花結果,才有豐富收穫,所費勞力也才有個代價。學佛者亦如是,要發大心,精勤向道,不怕吃苦,不畏阻礙,切莫退失道心,毫無結果,豈不可惜!

六、茶供養

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學佛者,昏沉不得,須時時省察自己,檢討自己,每日舉心動念,所做所為是否正確?

人若道理不明,佛理不懂,凡事不知,迷迷糊糊,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辜負大好時光,愧對己身。

七、食供養

用飯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義深廣。佛子在供飯時,以七粒飯出食念曰:「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另加咒語三遍謂:「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議。」佛以大慈施一切眾生樂,以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今因慈悲之力,則十方通達,了無障礙。以七粒之微,普遍十方,一寸之鮮,施周法界,可知法力難思。

八、寶供養

金銀財寶拿出門,處處皆可用。一個人若有了「信」,於己有信。對師長、朋友們守信,不欺暗室,無愧衾影,則人敬如神,待若上賓。

九、珠供養

珠者表圓,學佛的人做事要圓滿,待人要圓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圓。

十、衣供養

即用衣服供養三寶。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從事上說,衣服須穿著在身上,才能顯出衣體的好壞。從理上說,學佛的人,須依佛、依佛經、依靠出家人,按照佛指示的路徑去實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脫。